钱树坤
- 作品数:13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康复医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我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2015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405株,主要是...
- 刘建华李锐钱树坤曹薇张颖黄秀娟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标本分布耐药性
- 2227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药敏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分析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在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发病情况及其对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患者2227例样本培养鉴定后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227例临床样本中,单纯Uu、单纯Mh、Uu和Mh混合阳性率分别为65.33%、5.16%、29.51%。21~30岁女性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20、41-50和>50年龄组(P<0.05)。第三季度患者支原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第一季度(P<0.05)。药敏结果显示,1455例Uu对16种药物敏感性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为:强力霉素(98.07%)、交沙霉素(95.46%)、阿奇霉素(93.95%);耐药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林可霉素(88.86%)、诺氟杀星(72.78%)和克林霉素(49.35%)。115例Mh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为:强力霉素(98.26%)、交沙霉素(93.04%)、米诺霉素(86.95%);耐药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红霉素(92.17%)、阿奇霉素(86.08%)和罗红霉素(85.22%)。657例Uu+Mh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为:强力霉素(94.37%)、交沙霉素(84.63%)、米诺霉素(81.28%);耐药率由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红霉素(94.52%)、林可霉素(92.39%)和阿奇霉素(92.08%)。结论Uu和Mh是泌尿生殖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本院泌尿生殖道样本分离到的支原体以Uu为主,Uu和Mh合并感染也不可忽视,所以本地区应把敏感性较高的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等药物作为治疗支原体的首选。
- 曹薇刘建华于春虎钱树坤
- 关键词: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药敏
- CD133^(+)结肠癌细胞区域变异位点在结肠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研究
- 2023年
- 目的分析探讨CD133^(+)结肠癌细胞3-UTR区域rs2240688变异位点在结肠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检测CD133^(+)结肠癌细胞3-UTR区域rs224068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别检测不同基因型CD133^(+)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及NK-92细胞对不同基因型CD133^(+)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毒力。结果基因型为G/G的CD133^(+)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最强,而基因型为T/T的CD133^(+)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最弱(P均<0.05);NK-92细胞对基因型为G/G的CD133^(+)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毒力最弱,而对基因型为T/T的CD133^(+)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毒力最强(P均<0.05)。结论CD133^(+)结肠癌细胞3-UTR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多态性能够参与机体的免疫逃逸,对CD133^(+)肿瘤干细胞进行深入研究,有望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 李一鹤钱树坤刘建华
- 关键词:CD133结肠癌免疫逃逸肿瘤干细胞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学和痰液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学和痰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16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复方甘草片和氨茶碱片等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应用相应抗生素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四佛合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比较治疗前后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总胆红素、肌酐水平。结果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90.24%(37/41),对照组为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19)。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NT-pro BNP、hs-CRP分别为(0.15±0.04)μg/L、(250.17±103.08)ng/L,均低于对照组的(0.20±0.02)μg/L、(588.89±204.30)ng/L(P<0.05)。结论中西医方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痰液学和血清学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单用西药。
- 刘建华钱树坤丁磊杨傲然
-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痰培养血清学指标总胆红素血肌酐
- 康复医院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耐药特征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究康复医院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以及耐药特征,为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所有科室鉴定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老年患者的标本,分析其年龄分布特点、科室分布情况、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及标本来源、多重耐药菌对药物的敏感率。结果共计1045例老年患者,中位年龄为77岁,多重耐药菌感染以70~89岁年龄段为主,占比为69.00%。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来源最多的科室为神经康复中心,其次为老年康复中心。1045例患者中共分离出1962株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共有1817株,革兰氏阳性菌共有145株。位居前5位的菌株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8.48%)、大肠埃希菌(19.88%)、铜绿假单胞菌(19.37%)、鲍曼不动杆菌(14.88%)、金黄色葡萄球菌(4.54%)。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高浓度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低;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利福平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低。结论康复医院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70~89岁的老人占比较高,且以感染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他们的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临床科室应重视其临床病原学及耐药特征。
- 钱树坤李锐
- 关键词:老年多重耐药菌耐药特征
- 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2013年
- 目的研究分析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2835例患者的送检标本结果。结果 2010年有605例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为53.39%。2011年有609例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为52.71%。2012年有1076例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为66.38%。结论本院检验材料数量逐年不断增多,但病原菌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高,细菌检验结果可靠性明显提高,临床细菌检验人员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也在提升。
- 钱树坤
- 关键词:细菌检验检出率可靠性
- 86株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分析及同源性研究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北京康复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性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康复医院临床感染病例中非重复分离的86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采用Phoenix BD 100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检测其携带的耐药相关基因并进行进化树分析,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结果86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共检出17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检出多种β内酰胺酶基因、外排泵相关基因、抗菌药物修饰酶基因等。多位点序列分型得到15种ST型,同源性分析提示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亲缘关系。结论北京康复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OXA-23为主要耐药基因型,菌株之间存在同源相关性,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
- 刘建华李锐钱树坤高媛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同源性
- 尿路感染诊断中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 2022年
- 探讨尿路感染诊断中应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收的108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取同期入院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PCT检测,以尿细菌学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分析所得检测结果、病理类型检出结果以及两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及PCT水平检测结果。结果:通过尿细菌学检查结果显示,此次纳入的108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中,共计102例被证实为尿路感染。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结果中,共计检出96例,检测符合率为88.89%。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18%、50.00%。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中,共计93例为尿路感染,检测符合率为86.11%。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5%、33.3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中,共计100例被证实为尿路感染患者,检测符合率为92.59%。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06%、83.33%。不同方式对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的检出结果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检验方式下对应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余检测方式。观察组对应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及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通过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及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检验效果,但是,将两者联合运用可更好的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利于患者病理类型的确定。此外,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及PCT水平检测结果也同健康人群有着较大差异,可作为病症诊疗的重要参考标准。
- 钱树坤
- 关键词:尿路感染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
- 血清PCT、CRP、NLR对血流感染患者细菌类型的评估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5
- 2022年
-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血流感染患者细菌类型的评估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290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将290例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患者依据培养致病菌种类分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GNB-BSI)129例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GPB-BSI)161例,另取相应血培养阴性的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8d生存情况观察,依据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液采集当日PCT、CRP、NLR水平的差异,探究PCT、CRP、NLR水平对于患者预后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1)血流感染患者PCT、CRP、NLR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GNB-BSI组患者CRP水平显著低于GPB-BSI组,PCT水平高于GPB-BSI组(P<0.05);(2)生存组患者PCT、CRP、NLR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3)PCT、CRP、NLR诊断血流感染患者28 d预后生存情况的AUC依次为0.858、0.809、0.703,灵敏度依次为91.8%、88.9%、88.7%,特异性依次为80.6%、53.5%、55.6%(P<0.05)。结论PCT、CRP对判断细菌性血流感染及血流感染细菌类型具有一定的意义,PCT、CRP、NLR均能够作为预测患者28 d预后情况的可靠指标,在临床中需对以上指标进行密切关注,为患者预后良好保驾护航。
- 钱树坤刘建华李锐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流感染
- 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讨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8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非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肝转移癌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纳入A组、B组、C组、D组。4组均行凝血4项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检测,比较其水平与阳性检出率。比较凝血4项指标、肿瘤标志物单项及其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各组APTT、P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APTT、PT、TT方面,A组>D组>B组>C组,在FIB水平方面,A组A组>B组>D组。各组APTT、PT、TT、FIB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A组>D组>B、C组。各组TSGF、CEA、CA19-9、CA125、GP73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C组>A、B组>D组。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凝血4项指标、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均P<0.05)。结论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诊断中,凝血4项指标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 钱树坤丁磊李一鹤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肿瘤凝血指标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