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跃
- 作品数:52 被引量:25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PRB数字地质填图中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以云南1∶5万罗平幅区域地质调查为例被引量:3
- 2009年
- 谢韬张启跃
- 关键词: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质填图社会可持续发展平幅
- 基于牙形石自然集群重建中三叠世Nicoraella多分子器官
- 黄金元Carlos Martínez-Pérez张克信胡世学张启跃罗茂文芠周长勇Michael J.BentonPhilip C.J.Donoghue
- 滇东南地区新发现中三叠统关岭组典型台缘生物礁和斜坡滑塌灰岩被引量:1
- 2013年
- 2012年底在云南省泸西县东山镇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中发现大规模典型台地边缘鲕粒浅滩和生物礁,同时在向阳乡方摆村附近发现典型台地前缘斜坡相泥晶灰岩,滑塌构造发育。台缘生物礁垂向3分结构明显,礁基为浅滩相鲕粒灰岩、豆粒灰岩;礁核为粘结海绵-水螅骨架岩,蓝绿藻粘结结构和亮晶栉壳状胶结结构发育;礁盖为台缘斜坡相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和泥质灰岩。生物礁横向展布也具有3个明显特征:礁后为碳酸盐台地相灰岩,礁核为粘结海绵-水螅骨架岩,礁前为台缘斜坡相薄层灰岩和泥岩,局部发育滑塌构造和滑塌角砾岩。该发现可为滇东南地区继续寻找油气资源开辟新的勘探方向。
- 黄志英朱同兴张启跃周长勇谢韬
- 关键词:中三叠统
-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综合评价被引量:3
- 2013年
-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以丰富的稀有罗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和重要地层剖面为主,辅以典型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泉水、瀑布和湖泊等多姿多彩的水体景观。本文分析了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分布,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美学、旅游开发3方面的综合评价。
- 谢韬甘云兰张启跃胡世学周长勇黄金元文芠杨文礼朱广毅
-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综合评价
- 云南罗平上石坎剖面中三叠世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被引量:10
- 2011年
- 在云南罗平上石坎剖面,产罗平生物群的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出露良好,为灰黑色纹层状含硅质结核、硅质条带泥晶灰岩和具滑塌构造、包卷层理等沉积构造为典型沉积。根据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在上石坎剖面划分出2个三级沉积层序(SQ1和SQ2),相对海平面经历了2次升与降的过程,SQ1表现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内盆地—开阔台地的演变过程;SQ2表现为开阔台地—台内盆地—开阔台地—局限的蒸发台地的演变过程。SQ1和SQ2的台内盆地内发育凝缩段,是鱼类和海生爬行类脊椎动物保存的最佳层位。
- 白建科张启跃黄金元张克信周长勇吕涛胡世学
- 关键词:层序地层沉积相中三叠统
- 罗平地区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罗平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对该区构造格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弥勒—师宗断裂北缘的构造演化。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上对断裂特征进行全面解译和识别的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提取断裂的影像特征,在对断裂构造进行密度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在地质地貌上的特征。研究发现,罗平地区北东向断裂带是师宗—弥勒断裂北沿部分,对罗平地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有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形成了断裂两侧不同的地貌特征。
- 谢韬张启跃刘伟吕涛周长勇楼雄英文芠
- 关键词:遥感
- 滇东罗平地区发现中三叠世安尼期鱼类化石被引量:8
- 2008年
- 2007年10月,成都地凋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凋查项目组在滇东罗平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存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发现丰富的脊椎、甲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鱼类化石主要有裂齿鱼类、真颚鱼类、弓鳍鱼类、半椎鱼类、全骨鱼类、龙鱼类、叻鳞鱼类等(图版I),大部分龟类化石为新属种。
- 张启跃周长勇吕涛谢韬李富
- 关键词:鱼类化石中三叠世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质
- 罗平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据云南1:5万罗平县等四幅区调和专题调查成果被引量:2
- 2015年
-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区调项目组2007年在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的化石宝库,化石包含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海生爬行类和鱼类为主。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动物、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和植物类化石。牙形石研究显示罗平生物群处于Nicoraella kockeli牙形石带,时代上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保存在一个局限的台盆环境中。其化石的特异保存很可能与底层水缺氧和微生物席的密封作用有关。罗平生物群目前是研究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最好的一扇窗口,也是三叠纪海生鱼类和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二叠纪末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以及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材料。
- 张启跃胡世学文芠周长勇谢韬黄金元
- 关键词:三叠纪生态系统
- 鲎类化石(节肢动物)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被引量:6
- 2009年
- 简要报道并描述了发现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的节肢动物鲎的化石.通过对比研究证实这一化石为中鲎科一新属种,其形态特征与现生的鲎十分相似.这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扩大了已知中生代鲎类的分布范围,也为研究鲎类的演化、生态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张启跃胡世学周长勇吕涛白建科
- 关键词:中三叠世古地理分布
- 早-中三叠世高分辨率的δ^(13)C_(carb)新记录:来自华南天生桥剖面的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以往的研究发现早三叠世存在显著的碳循环扰动.为了验证早-中三叠世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并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碳循环规律,我们研究了华南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值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δ^(13)C_(carb)首先在嘉陵江组一段呈现幅度为2.2‰的负偏移,随后在嘉陵江组三段底部呈现幅度为3.8‰的正偏移.接着,δ^(13)C_(carb)在嘉陵江组三段出现幅度为2.5‰的负偏移,随后在关岭组一段底部出现正偏移,最大值达到5.0‰.而后,δ^(13)C_(carb)呈现第三次负偏移,并在关岭组二段至杨柳井组恢复且稳定在+1‰至+2‰左右.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地层变化趋势与全球同时期其他剖面的碳同位素地层演化趋势呈现出一致性.这一特征表明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地层记录较为完整.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变化特征能够代表全球碳循环的扰动.此外,天生桥剖面记录的碳循环扰动与缓慢生命复苏之间具有地层一致性,这一特征表明碳循环扰动的物理机制可能是导致早三叠世缓慢生命复苏的主要原因.
- 张桂洁张晓林周长勇黄金元张启跃胡世学文芠黄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