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香

作品数:48 被引量:19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生物学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植物
  • 11篇化石
  • 10篇系统学
  • 10篇分子系统
  • 9篇叶绿
  • 9篇叶绿体
  • 9篇系统发育
  • 9篇分子系统学
  • 7篇鳞毛蕨
  • 6篇蕨类
  • 6篇类群
  • 6篇RBCL
  • 5篇叶绿体RBC...
  • 5篇植物叶
  • 5篇植物叶片
  • 5篇杉科
  • 5篇化石记录
  • 5篇耳蕨
  • 5篇DNA
  • 4篇蕨类植物

机构

  • 46篇中国科学院南...
  • 16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渥太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47篇李春香
  • 26篇杨群
  • 16篇陆树刚
  • 8篇孙晓燕
  • 5篇马俊业
  • 5篇郝家胜
  • 3篇李春香
  • 3篇苗馨元
  • 2篇张克云
  • 2篇宋从凤
  • 2篇吴平
  • 2篇冯丽梅
  • 1篇曹奇原
  • 1篇夏旭华
  • 1篇董晓东
  • 1篇盖永华
  • 1篇常艳芬
  • 1篇丛培允
  • 1篇徐成东
  • 1篇王任翔

传媒

  • 5篇植物分类学报
  • 4篇生命科学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古生物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遗传
  • 1篇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2013年中...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第五届长江三...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叶柄基部鳞片形态特征分析大膜盖蕨属的系统位置
2022年
采用荧光显微镜对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大膜盖蕨属(Leucostegia C.Presl)的大膜盖蕨(L.immersa C.Presl)、肿足蕨属(Hypodematium Kunze)的鳞毛肿足蕨(H.squamuloso-pilosum Ching)和球腺肿足蕨〔H.glanduloso-pilosum(Tagawa)Ohwi〕以及骨碎补科(Davalliaceae)7种植物叶柄基部鳞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对上述10个种类以及宿蹄盖蕨(Athyrium anisopterum Christ)和耳羽岩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2个外类群进行了支序分析。结果显示:大膜盖蕨属和肿足蕨属植物叶柄基部鳞片均为基部着生,而骨碎补科植物叶柄基部的鳞片为盾状或假盾状着生。肿足蕨科和骨碎补科植物的鳞片邻接细胞壁特点和鳞片边缘突起物类型方面存在差异,大膜盖蕨属和肿足蕨属植物的鳞片邻接细胞壁为直边,鳞片边缘突起物均为由单细胞或单列细胞组成的毛;而骨碎补科植物的鳞片邻接细胞壁为曲边,鳞片边缘多为由两相邻细胞组成的齿状刺,或为啮蚀状。支序分析结果显示:大膜盖蕨属和肿足蕨属植物聚为一支,而骨碎补科植物聚为另一支。本文结果支持大膜盖蕨属和肿足蕨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大膜盖蕨属归于肿足蕨科,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苗馨元李春香
关键词:鳞片
“生命之树”的谱系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前国际上已经启动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TOL)计划.是全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倾力建立的一个庞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其终极目标是回答关于地球上所有生物类群之间的谱系亲缘关系问题。
杨群李春香
关键词:分子系统学分子钟
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SSU rDNA序列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研究对采集于西北太平洋冲绳海槽表层水体中的活浮游有孔虫进行DNA分析尝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Globigerina sp.等的SSUrDNA序列特征,并与南太平洋地区属种的DNA序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不同海区P. obliquiloculata个体的SSUrDNA差异与同一个体内不同拷贝序列间差异类似,仅为0.7%-1.2%.详细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微体古生物形态学定义种对西北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P.obliquiloculata来说具有可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李保华李铁刚Kermal Topac ErtanChristoph Hemleben李春香曹奇原杨群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SSURDNA
关于化石蕨类植物锥叶蕨属(Coniopteris)分类位置的重新讨论
苗馨元李春香
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内真水龙骨类鳞片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在白垩纪中期(~100 Ma)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蕨类植物鳞片化石。该鳞片化石为基部着生,鳞片细胞壁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厚,为筛孔状鳞片类型。根据最新的现代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树,结合鳞片的演化趋势及鳞片化石的形态解剖特点分析,认为该鳞片化石来自真水龙骨类。这一发现表明真水龙骨类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多样性分化。
李春香李春香
关键词:白垩纪中期
基因年代表及其在历史生物学中的意义
基因年代表(genetic timescale)是利用隐藏在生物基因分子中的演化信息、运用计算分子进化速率、建立分子钟的方法,为生物谱系发育图建立的时间标尺。基因年代表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计算生物系统发育树(phyloge...
杨群李春香郝家胜张克云孙晓燕
关键词:生物类群化石记录分歧时间分子钟
广义柏科主要分类群起源时间的推测被引量:2
2002年
通过构建分子钟对广义柏科主要分类群的起源时间进行了探讨。采用相对速率检验法分析广义柏科matK、rbcL进化速率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rbcL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只在Pinaceae与Taxodiaceae的分类群及柏科北半球的支系 (Cupressoideae)之间通过相对速率检验 ,而Pinaceae与柏科南半球分支 (Cal litrodeae)之间没有通过相对速率检验。matK基因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在Pinaceae与广义柏科的所有分类群之间通过相对速率检验。根据通过相对速率检验的分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进化速率 ,计算它们发生分歧的时间。据此推测 ,杉科的主要分类群Taiwanioideae、Athrotaxidoideae、Sequoioideae与其他分支发生分歧的时间均在侏罗纪 ,支持现存杉科在侏罗纪就已经建立起来的观点 ;Cupressaceae (s.s.)的两个支系 (亚科 )发生分歧的时间在 1 2 4Ma之前 ,相当于早白垩世早期 ,可能由于南北古大陆的完全分离 ,其祖先居群被分隔成两个亚群 ,随后各自演化为不同的支系。Callitrodeae、Cupressoideae各属发生分歧的时间也均在白垩纪 ,表明Cupressaceae (s.s.)
李春香杨群
关键词:分子系统学分子钟化石记录
一种检测模拟沉积环境下植物叶片DNA降解的方法被引量:1
2003年
采用模拟自然沉积环境的实验装置,以Brassicachinensis叶片作为实验材料,运用定量PCR技术对目标基因片段(28SrDNA片段,630bp)进行特异性扩增.通过统计分析,初步建立起以PCR产物含量变化来反应模拟实验过程中模板DNA含量变化的定量检测方法.另外,我们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及分离叶片组织内微生物的方法证明所研究的DNA片段是来自于叶片组织内源的DNA片段.此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使我们能够迅速有效地获取模拟自然条件下目标基因片段降解规律方面的信息.
李春香杨群孙晓燕宋从凤
关键词:DNA降解PCR
杉科、柏科的系统发生分析——来自28SrDNA序列分析的证据被引量:4
2003年
对杉科(Taxodiaceae)与柏科(Cupressaceaes.s.)的28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约630bp)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用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杉科与柏科构成一个单系群,支持将杉科、柏科(Sciadopitys除外)合并为一个科———广义柏科(Cupressaceaesensulato)的观点。在广义柏科中,Taiwania、Athrotaxis分别形成一支系;Metasequoia、Sequoia、Sequoiadendron关系较近,聚成一支系;Taxo dium、Glyptostrobus、Cryptomeria聚成一支系;柏科聚成一支系。这一分析结果与叶绿体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相吻合,但是由于28SrRNA基因的进化速率较慢,尚不能分辨上述各个支系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李春香杨群
关键词:杉科柏科
滇南桫椤的系统位置:来自叶绿体trnL内含子和DNAtrnL-F间隔区序列的证据被引量:10
2004年
为了探讨滇南桫椤Alsophilaaustroyunnanensis的系统位置 ,我们对该植物与中华桫椤Alsophilacostularis的叶绿体DNAtrnL内含子和trnL F间隔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滇南桫椤的trnL内含子、trnL F间隔区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5 70bp ,36 2bp ;中华桫椤的trnL内含子、trnL F间隔区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5 72bp ,36 1bp。结合已经发表的其他桫椤科植物的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用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 :1)所分析的桫椤科植物构成一个单系群 ;2 )滇南桫椤与Gymnosphaerapodophylla、Gymnosphaerapectinata、Gymnosphaerapseudogigantea、Gymnosphaeratinganensis、Gymnosphaeragigantea关系较近 ,聚成一支系 ;3)中华桫椤与Cyatheatsangii、Alsophilaspinulosa关系较近 ,聚成一支系。本文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支持将滇南桫椤归入黑桫椤属Gymnosphaera。
李春香陆树刚杨群
关键词:叶绿体TRNL内含子系统发育植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