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军

作品数:26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2篇小麦
  • 10篇高产
  • 9篇栽培
  • 8篇栽培技术
  • 5篇多抗
  • 5篇选育
  • 5篇高产栽培
  • 5篇高产栽培技术
  • 4篇多抗小麦
  • 4篇轮回选择
  • 3篇选育及栽培技...
  • 3篇种质
  • 3篇基因
  • 3篇高产优质
  • 2篇单倍体
  • 2篇育种
  • 2篇种质资源
  • 2篇小麦品种
  • 2篇抗白粉病
  • 2篇抗白粉病基因

机构

  • 14篇江苏徐淮地区...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铜山县农业局

作者

  • 26篇王永军
  • 26篇孙苏阳
  • 26篇李海军
  • 20篇李丽丽
  • 7篇刘友华
  • 6篇顾正中
  • 6篇夏中华
  • 4篇纪凤高
  • 2篇蒋学祥
  • 2篇程保山
  • 1篇彭杰
  • 1篇李丽丽

传媒

  • 7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大麦与谷类科...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淮麦2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建立淮麦25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探讨了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淮麦2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在195~285万/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淮麦25成穗数呈增加趋势;当密度达到330万/hm2时,成穗数显著下降;千粒重及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另外,随追肥比例的增加,淮麦25的千粒重、穗粒数、产量及成穗率呈增加趋势,且主要品质指标也较高。产量较高的处理其叶绿素含量在各个阶段也相应较高,说明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在240~285万/hm2密度范围内,氮肥运筹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5∶1∶4时,淮麦25可实现高产与品质的协调。
王永军孙苏阳李海军李丽丽
关键词:氮肥运筹
高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淮麦43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8年
淮麦4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我国独有的太谷核不育基因组建的冬春轮回选择群体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17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70007)。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中强筋、适应性广、熟期较早、熟相好、抗倒性好、综合抗性好等诸多优点。为加快淮麦43在江苏沿淮及淮北晚茬麦区的推广应用,介绍了淮麦43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孙苏阳
关键词:小麦选育高产栽培
高产小麦新品种淮麦3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14
2013年
淮麦32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2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株型紧凑,单位面积穗容量大,结实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突出,适宜江苏淮北麦区种植。文章阐述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李丽丽夏中华顾正中刘友华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冻害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趋明显,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小麦冻害已成为近年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气候性灾害之一。江苏淮北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小麦以水稻茬口为主,辅以部分大豆、玉米茬口,播种方式多样,播期跨度长以及品种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淮北麦区冻害发生的复杂性。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江苏淮北小麦冻害主要类型和发生症状,分析了冻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补救措施,旨在降低冻害对该区域小麦生产的影响。
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潘丽媛李菁侯富孙苏阳
关键词:小麦冻害
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淮麦24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被引量:1
2007年
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夏中华顾正中纪凤高刘友华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
基于转录组和WGCNA筛选小麦籽粒蛋白质累积相关调控基因
2025年
【目的】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鉴定参与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调控网络,并确定关键候选基因,为小麦品质育种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淮麦48的6个发育时期(花后5、10、15、20、25和30 d)的籽粒为研究材料,总结小麦籽粒蛋白质累积规律,利用WGCNA方法分析转录组数据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表型数据,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筛选关键枢纽转录因子(transcript factors,TFs)。【结果】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积累过程表现为先减少后升高的趋势,并且在花后25 d达到最低值(12.16%),相邻发育时期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在相邻发育时期之间共鉴定到25427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聚类分析可分为5组(A—E),其中,B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10906个),包含49个家族的1022个转录因子,其中,NAC家族的TFs数量最多(107个)。通过WGCNA分析,发现5个与蛋白质含量显著相关的共表达模块。turquoise模块与蛋白质含量的正相关性最高(r=0.80,P=1×10^(-4))。通过整合差异表达基因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在2个模块(turquoise和blue)中发现了6个正向调控的枢纽TFs,分别来自MIKC-MADS、TCP、TALE和CPP家族。进一步对淮麦48的蛋白质含量与不同时期的基因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5个枢纽TFs的表达量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并且Traes CS5B03G0740100和Traes CS7D03G0590500在穗和籽粒中特异性高表达。【结论】鉴定到与小麦蛋白质含量累积相关的重要模块turquoise和blue模块,筛选到6个枢纽TFs,并发现2个重要的枢纽基因表达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在穗和籽粒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作为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调控的候选基因。
潘丽媛王永军李海军侯富李菁李丽丽孙苏阳
关键词:普通小麦籽粒发育
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小麦新品种淮麦32在江苏淮北地区的推广应用价值及开发潜力。[方法]介绍了淮麦3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结论]淮麦32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冬春轮回群体选育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高,抗病性好,于201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结论]该研究可为淮麦32在江苏淮北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及促进其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
孙苏阳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
关键词:高产抗病栽培技术
一种利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快速、高效创制小麦双单倍体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小麦育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快速、高效创制小麦双单倍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黄淮麦区田间正常生育期为例,田间小麦10月中旬秋播,次年4月中下旬,小麦抽穗后整穗、去雄、套袋,在小麦开花前2...
孙苏阳李丽丽王永军李海军潘丽媛李菁侯富
淮麦系列品种/系(轮回选择)与引进资源的SSR遗传差异分析
2013年
为了在轮回选择群体中不断引入新的优良基因,以便更好地利用轮回选择群体培育新品种。本试验以27对SSR引物对本所利用轮回选择选育的品种/系与引进的澳大利亚及长江中下游种质资源共76份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7对引物共检测到163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目2~11个,平均6.04个,27对SS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13~0.89。品种/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0.61~1。聚类结果把这些品种/系分为4大类,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
王永军孙苏阳李海军程保山李丽丽
关键词:轮回选择SSR标记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鉴评及其初步应用
2024年
小麦穗发芽会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显著降低,近年来在黄淮地区逐渐加重,威胁我国、特别是黄淮区域小麦生产安全,抗性种质及功能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利用是减轻穗发芽危害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多年田间自然鉴定的77份抗穗发芽种质及128份导入了6个抗穗发芽种质的轮回群体创制的高代品系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法和籽粒发芽法对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明确穗发芽功能标记Vp1B3、Dorm-B1和PM19在抗性种质中的分布并评估其育种效果。结果表明种质资源中49.35%(38份)达到中抗水平,其中仅57.89%(22份)含有Vp1Ba或(和)Dorm-B1b抗性位点,西农172、Kalango、淮麦40、豫农186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高代品系中36.72%(47份)达到中抗以上,其中87.23%含有抗性位点,17.02%(8份)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抗性位点的累加可提升抗性水平。种质资源中不含有抗性位点的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36.65%和34.99%,而含有2个抗性位点的分别为18.17%和23.87%,高代材料也呈现相同的趋势。高代材料中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含有的抗性位点数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7.02%的中抗水平材料含有2个抗性位点,而未达到中抗水平的其他材料中仅有4.94%含有2个抗性位点,表明利用优异等位变异可显著改良抗性。本研究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鉴定进行抗穗发芽种质筛选,通过轮回选择进行种质创新,有望提升黄淮麦区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
潘丽媛王永军李海军李海军李菁李丽丽孙苏阳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种质资源轮回选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