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纯

作品数:52 被引量:1,154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血压
  • 12篇高血压
  • 9篇影响因素
  • 9篇成年人
  • 8篇慢性病
  • 7篇老年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6篇健康
  • 5篇血糖
  • 5篇体重
  • 5篇老年人
  • 5篇肥胖
  • 5篇成年居民
  • 5篇成人
  • 4篇血管
  • 4篇老年居民
  • 4篇患病
  • 3篇心血管
  • 3篇血管疾病

机构

  • 52篇中国疾病预防...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 8篇包头医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贵州省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焦作市疾病预...

作者

  • 52篇王丽敏
  • 52篇李纯
  • 51篇张梅
  • 49篇张笑
  • 46篇赵振平
  • 42篇黄正京
  • 10篇周脉耕
  • 7篇李镒冲
  • 4篇李剑虹
  • 4篇邓茜
  • 4篇夏云婷
  • 4篇王临虹
  • 3篇吴静
  • 3篇陈志华
  • 2篇姜勇
  • 2篇齐金蕾
  • 2篇王志会
  • 1篇刘肇瑞
  • 1篇殷鹏
  • 1篇黄悦勤

传媒

  • 29篇中华流行病学...
  • 8篇中国慢性病预...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4篇2025
  • 8篇2024
  • 10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患率及关联因素现况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描述高血压人群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探讨关联因素。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与2013-2015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合并所得数据库,以其中的4861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计算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高血压共患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联因素。结果:在4861名高血压患者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分别为4.1%和5.0%。汉族[OR(95%CI):2.00(1.01~3.93)]、睡眠不足[OR(95%CI):1.82(1.34~2.48)]、过去1年患心肌梗死[OR(95%CI):2.35(1.18~4.67)]、过去1年患脑卒中[OR(95%CI):2.10(1.19~3.72)]以及慢阻肺患病[OR(95%CI):2.11(1.11~4.05)]是高血压共患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与本次测量中血压值高于正常范围的人群相比,血压得到控制[OR(95%CI):2.01(1.30~3.13)]的高血压人群共患抑郁障碍的风险更高。汉族[OR(95%CI):2.51(1.32~4.80)]、西南地区[OR(95%CI):1.64(1.02~2.63)]以及睡眠不足[OR(95%CI):1.45(1.09~1.93)]是高血压共患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以前吸烟但现在不吸[OR(95%CI):0.48(0.23~0.99)]是高血压共患焦虑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该高血压人群中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高于抑郁障碍。汉族和睡眠不足的高血压人群共患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风险均更高。
张宇姝王丽敏黄悦勤张梅赵振平张笑李纯黄正京刘肇瑞张婷婷高星星姜博
关键词:高血压抑郁焦虑共患病
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点抽取调查对象,该研究选取其中64987名参与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 8)评分标准,计算心血管健康评分、健康行为评分和健康因素评分。使用SAS 9.4和R 4.3.1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估计心血管健康评分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64987名研究对象,基线心血管健康水平较高、中等和较低者分别为17980人(27.7%)、44368人(68.3%)和2639人(4.0%)。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心血管健康水平较低的研究对象相比,心血管健康水平较高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较低(HR=0.30,95%CI:0.21~0.42;HR=0.19,95%CI:0.10~0.36)。心血管健康评分每增加10分,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4%(HR=0.76,95%CI:0.70~0.82)和33%(HR=0.67,95%CI:0.58~0.77)。研究对象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随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增加而降低(P_(非线性)>0.05)。结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管理和控制,获得更高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有助于降低成年居民的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薛涛涛王丽敏赵振平张笑李纯齐金蕾殷鹏王黎君王蓝于梦婷张梅
关键词:心血管健康全因死亡
不同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了解2018年我国≥6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情况,探索体质量指数、腰围和血压控制的关系,为制定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控制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自2018年全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资料,该监测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98个监测点抽取≥18岁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以其中≥6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腰围对血压控制的影响。结果纳入有效样本共22756人,低体质量率为1.62%,超重率为41.81%,肥胖率为21.70%;中心型肥胖率为53.64%;低体质量、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29.59%(95%CI:22.43%~36.76%)、28.60%(95%CI:26.68%~30.52%)、24.34%(95%CI:21.80%~2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9,P=0.004)。中心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率为26.73%(95%CI:24.86%~28.59%),与无中心型肥胖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2,P=0.0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相比正常腰围,中心型肥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较差(OR=0.87,95%CI:0.79~0.97);相比正常体质量,肥胖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较差(OR=0.73,95%CI:0.63~0.8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存在血压控制不佳的问题,中心型肥胖或肥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
介万耿叶程珺霞王丽敏张梅张笑赵振平李纯黄正京吴静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控制老年人
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防控
2024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变革,慢性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缺乏体重管理及睡眠不足等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改变不良行为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然而健康生活方式在人群中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需要社会环境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综合采用多种手段,着力营造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实现慢性病防控的长期目标。
李纯王丽敏
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吸烟饮食身体活动体重管理
中国成年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情况分析
2024年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情况,为促进我国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监测点中人口学特征和从医疗机构获取健康生活方式建议信息完整的170 208名≥18岁居民的相关数据,分析其从医疗机构获取不吸烟、减盐、充足果蔬、减脂、充足运动和健康体重6种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情况。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中,有35.8%从医疗机构获取过不吸烟建议,50.3%获取过减盐建议,53.9%获取过充足果蔬建议,51.1%获取过减脂建议,53.0%获取过充足运动建议,46.8%获取过健康体重建议;中国不同特征成年居民比较,不同年龄、高血压患病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成年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6种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情况均不同(均P <0.001),不同性别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不吸烟、减脂、充足运动和健康体重建议情况均不同(均P <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不吸烟、充足果蔬、减脂、充足运动和健康体重建议情况均不同(均P <0.01),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减盐、充足果蔬、减脂、充足运动和健康体重建议情况均不同(均P <0.05),不同居住地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充足果蔬、减脂、充足运动和健康体重建议情况均不同(均P <0.05)。结论 中国成年居民从医疗机构获取不吸烟、减盐、充足果蔬、减脂、充足运动和健康体重6种健康生活方式建议者比例均较低,其中获取不吸烟建议者比例最低,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获取健康生活方式建议的比例较低。
孙慧彦王丽敏李纯张笑赵振平张梅
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成年居民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就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及调查前6个月的就医行为。选取最近6个月内有过身体不适的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分析对象。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1 134人纳入分析。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自我治疗、不治疗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4 950人(44.5%)、3 880人(34.8%)、2 304人(20.7%)。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流动人口中,女性去医疗机构治疗是男性的1.275倍(95%CI:1.100~1.477);东部、中部、西部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分别是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的2.153倍(95%CI:1.669~2.777)、2.310倍(95%CI:1.777~3.002)、2.177倍(95%CI:1.695~2.796);年收入>25 000元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年收入≤25 000元流动人口的1.255倍(95%CI:1.088~1.448);6个月内最近一次身体严重不适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身体不适不严重的流动人口的8.076倍(95%CI:6.091~10.707);在户籍地和流入地都参加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在两地都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的1.566倍(95%CI:1.250~1.961)。新生代流动人口相对于老生代流动人口其去医疗机构治疗和自我治疗的发生比为1.369(95%CI:1.157~1.619)和1.240(95%CI:1.042~1.475);已婚/同居流动人口相对于丧偶/离婚/分居流动人口,其去医疗机构治疗和自我治疗的发生比为1.590(95%CI:1.057~2.391)和1.815(95%CI:1.209~2.725)。身体不适越严重的流动人口,其选择的医疗机构的级别
关云琦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丽敏
关键词: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3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CI:1.29~1.65)和1.33倍(95%CI:1.18~1.50)。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关云琦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璇王丽敏
关键词: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影响因素
2013年中国不同区域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流行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区域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流行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298个监测点开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及以上成人,共调查了177 099名;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个人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区域因素等信息;通过体检获取个体的BMI;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TC。剔除主要信息缺失者565名和TC检测结果缺失/异常者1 558名,最终对174 976名调查对象资料进行分析。经复杂加权后计算不同区域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中国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流行水平的区域和个体因素。结果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6.9%(95%CI: 6.4%~7.3%),以华南地区最高(14.2%,95%CI:12.9%~15.5%),西北地区最低(3.0%, 95%CI: 2.5%~3.4%),区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42,P〈0.001)。天津、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6个省份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较高(≥9.0%),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7个省份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较低(〈3.9%)。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省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中位数比值比(MOR)为1.27,且72.5%的省级差异可由县(区)发展水平及地理区域因素解释。与患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增长、较高的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人均年收入、经常饮酒、红肉摄入过多、身体活动不足以及超重肥胖;地理区域因素包括生活在华南区域、较高的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或城镇化率,以及较低的标化死亡率(P值均〈0.05)。结论中国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流行水平较高,且存在区域差异,其相关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个体行为方式及地理区域因素。
张梅王丽敏陈志华赵振平李镒冲邓茜黄正京张笑李纯周脉耕王临虹
关键词:成年人高胆固醇血症
2013年中国18岁及以上超重/肥胖人群体重测量行为分析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18岁超重/肥胖人群体重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常住居民共计177 099名,选取87 670名超重/肥胖者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测量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TC、TG、LDL-C和HDL-C,采集服75 9无水葡萄糖后静脉血检测服糖后2h血糖.经复杂加权后分析超重/肥胖者体重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超重/肥胖成年人在1周内、1个月内、1年内测量过体重的比例分别为18.9%、23.0%和30.2%.1周内的体重测量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组最低(P<0.05).超重/肥胖成年人从未测量过体重的比例为20.5%,女性高于男性,60~岁组最高(P<0.05).较高年龄(60~岁组OR=0.73,95%CI:0.64~0.82)是体重测量的危险因素;女性(OR=1.11,95%CI:1.03~ 1.19)、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0R=3.79,95%CI:2.89~ 4.97)、较高家庭年收入(2.1~万元OR=1.61,95%CI:1.31 ~ 1.98)、糖尿病(OR=1.15,95%CI:1.03~ 1.30)、血脂异常(OR=1.13,95%CI:1.04 ~ 1.23)是体重测量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超重/肥胖成年人自主体重测量行为有待提高,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促进重点人群规律监测体重、维持健康体重.
刘少博夏云婷王丽敏张梅赵振平徐婷玲张笑李纯黄正京李剑虹
关键词:超重肥胖体重
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胡彩红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璇关云琦王丽敏
关键词: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肥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