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兰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好氧
  • 3篇序批式
  • 3篇水处理
  • 3篇曝气
  • 3篇污泥
  • 3篇流加
  • 3篇降解
  • 3篇好氧颗粒
  • 3篇废水
  • 3篇废水处理
  • 3篇废水处理效果
  • 3篇孵化
  • 2篇驯化
  • 2篇驯化培养
  • 2篇厌氧
  • 2篇厌氧氨氧化
  • 2篇厌氧氨氧化污...
  • 2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硝化

机构

  • 13篇重庆大学
  • 1篇合肥大学
  • 1篇安徽久吾天虹...
  • 1篇重庆市生态环...
  • 1篇中石化重庆页...

作者

  • 13篇张利兰
  • 6篇卢培利
  • 6篇张代钧
  • 3篇刘俊
  • 1篇程勇

传媒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性聚丙烯基缓释碳源耦合生物膜水质净化器的脱氮效能研究
2024年
固态缓释碳源逐渐成为提高低碳氮比(C/N)污水脱氮效能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亲水改性多孔聚丙烯基缓释碳源材料(HEPP-C),并利用其作为生物填料构建生物膜水质净化器,对低C/N污水脱氮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EPP-C能够稳定持久地释碳;在间歇反硝化体系中,HEPP-C具有最高的脱氮效率,对NO_(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89.6%和89.5%;连续流缓释碳源耦合生物膜净化体系中,HEPP-C缓释碳源能够显著提高NO_(3)^(-)-N和TN的去除效率,当进水NO_(3)^(-)-N含量低于2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曝气—停曝时间为8 h—4 h时,出水TN浓度为1.24 mg/L,低于地表水Ⅵ类水质标准值。可见,构建的HEPP-C基缓释碳源耦合生物膜水质净化器能够对低污染污水以及河湖水体实现有效脱氮。
张玲郝国兵李申戴苍松俞志敏张利兰邓呈逊刘晓薇
关键词:低碳氮比生物填料
一种一体式预孵化-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预孵化‑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该装置由上端预孵化装置和下端好氧颗粒污泥装置构成,两者通过特殊结构的双层隔板进行分隔。使用时好氧颗粒污泥装置以序批式方式运行,水平活动板与二次曝...
卢培利张雯宇丁阿强刘俊张利兰张代钧
一体式预孵化-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体式预孵化‑好氧颗粒污泥处理装置及其方法,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该装置由上端预孵化装置和下端好氧颗粒污泥装置构成,两者通过特殊结构的双层隔板进行分隔。使用时好氧颗粒污泥装置以序批式方式运行,水平活动板与二次曝...
卢培利张雯宇丁阿强刘俊张利兰张代钧
环境中全氟辛基磺酸前体物好氧生物降解进展被引量:4
2019年
目前,在土壤、大气、水体等各种环境介质中均检测到了全氟辛基磺酸(PFOS)及其前体物(PrePFOS)的存在.自然条件下,PrePFOS的非生物降解量可以忽略不计,其生物降解的途径和降解量是预测未来PFOS环境行为的基础.本文对PrePFOS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以及生物降解进行了综述.在所有的PrePFOS中,关于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醇(EtFOSE)的研究较深入,其在土壤、活性污泥、沉积物中的降解途径及PFOS产量均有报道,EtFOSE的降解速度及其PFOS产量与介质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密切相关,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酸(EtFOSAA)脱羧转化为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EtFOSA)是EtFOSE转化为PFOS的主要限速步骤.最新关于EtFOSE在土壤中的好氧生物降解的研究首次提出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酸(FOSAA)脱羧形成全氟辛基磺酰胺(FOSA)是EtFOSE转化成PFOS的另外一个可能的限速步骤.全氟辛基磷酸酯(DiSAmPAP)在沉积物中的半衰期>380d,其可能的降解途径是先降解为EtFOSE,之后降解为PFOS.最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目前PrePFO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周绍宏王淦淦张利兰
关键词:好氧生物降解土壤活性污泥沉积物
全球海洋表层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2025年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Meta-analysis)方法,探讨全球海洋表层水中3种多环芳烃(Phe,Pyr和BbF)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Phe,Pyr和BbF在太平洋浓度(16.885,15.787和0.642ng/L)显著高于其他大洋,且与离岸距离、纬度、叶绿素、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显著相关.数据表明,海洋PAHs与能源消耗量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揭示了PAHs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海洋污染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志辉张利兰张利兰
关键词:多环芳烃能源
芘对土壤微生物氮转化功能菌群的影响特征
2023年
通过构建好氧降解微环境,分析环境浓度下的芘(12.09mg/kg)对土壤酶活性,氮转化全过程以及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发现,芘仅在降解第1d显著促进了脲酶活性,而在降解最初和后期均显著刺激了脱氢酶活性.从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可知,由于氨氧化菌(Nitrososphaeraceae)相对丰度的变化,导致花在处理前期对其介导的好氧氨氧化,硝化功能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后期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于固氮细菌(Bradyrhizobium,Mesorhizobium和Ensifer),尿素分解细菌(Roseomonas)以及硝酸盐还原细菌(Opitutus)则作用相反.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相关功能预测的变化不同,功能基因定量分析表明,芘虽在培养初期对固氮基因nifH表现为抑制作用,但nifH的丰度呈增长趋势.结合土壤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关键酶活性及编码基因的变化,芘在培养前期未促进氨氧化过程,但在15d后明显抑制了土壤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其中对氨氧化过程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阐明了芘对土壤微生物氮转化过程的影响特征,为了解芘的环境风险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胡琴张利兰张利兰杨锐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重庆市河水中粪源微生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被引量:9
2019年
以重庆主要河流水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传统培养技术评估了细菌总数、粪链球菌、肠球菌、脆弱拟杆菌、总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群的污染水平;同时以拟杆菌作为特异性指示菌,选取人源性粪便专一指示菌引物(HF183)和猪源性粪便专一指示菌引物(Pig-2-Bac)进行源追踪.微生物培养结果表明:重庆市主要河流在春季有15.4%的研究断面未达到Ⅲ类水质,秋季有61.5%的研究断面未达到Ⅲ类水质.在春季,主城区河流主要受人类粪便污染,区县河流主要受动物粪便污染;在秋季,主城区和区县河流都主要受人类粪便污染.指示微生物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粪链球菌、粪大肠菌群、肠球菌两两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肠球菌与脆弱拟杆菌有显著相关性.猪源性拟杆菌特异性生物标记Pig-2-Bac和人源拟杆菌特异性生物标记HF183对人和动物粪便污染区分成功率达100%;用这两种特异性引物对春季水样DNA进行扩增,发现13个采样点均未受到猪源粪便污染,唐家沱、朝天门、鸡冠石、合川受到人源粪便污染.
张麟杰王淦淦张利兰阮雪吟周绍宏张代钧张代钧王鹏飞
关键词:主要河流
厌氧氨氧化协同反硝化降解苯系物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氨氧化协同反硝化降解苯系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含有反硝化降解苯系物菌种的污泥,对其中的反硝化降解苯系物菌种进行富集培养,将培养好后的污泥接入厌氧反应器中,另取厌氧氨氧化污泥接入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厌氧...
张代钧彭淑婵卢培利张利兰周上博
页岩气开采压裂液中非氧化型杀菌剂作用机理及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4
2021年
压裂液是页岩气规模化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介质,其中含有一定杀菌剂用于抑制地层和管道设备中微生物生长,由此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备受关注。压裂液中杀菌剂以非氧化型为主,以页岩气开采中常用季铵盐类化合物、戊二醛为非氧化型杀菌剂代表,综述其杀菌机理、典型环境特性与生态毒理效应,以期为页岩气开采中非氧化型杀菌剂的生态风险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服务页岩气绿色持续开发。
张雯宇卢培利程勇丁阿强周上博张利兰包凯毛媛媛汪军李成龙
关键词:页岩气环境特性生态毒理风险防控
典型异噻唑啉酮类药物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自然转化的影响
2025年
人类广泛使用抗生素所带来的选择压力导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不断积累,并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进一步在环境中扩散,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巨大威胁.转化作为水平基因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环境中不同污染物胁迫的调控.异噻唑啉酮类药物与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和作用机制相似,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类药物是否会促进ARGs的自然转化以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0.25、1、2 mg·L^(-1)的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和辛基异噻唑啉酮(OIT)的暴露均促进了pRK415质粒介导的ARGs自然转化速率,且同浓度的OIT对转化的促进效果大于MIT.OIT浓度与转化频率呈线性相关关系(R2=0.933),其中2 mg·L^(-1)的OIT暴露对转化频率的促进最高可达13.5倍(padj<0.01).进一步,通过分析异噻唑啉酮类药物暴露对细菌氧化应激水平、细胞膜通透性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发现药物诱导活性氧中羟基自由基的过量产生,进而造成的氧化胁迫可能是MIT和OIT促进细菌转化吸收ARGs的主要机制.相较于MIT,OIT促进了细菌的质子动力,提高了细菌代谢和ROS中·OH生成量,推测其可能是同等浓度下OIT对细菌转化的促进效果大于MIT的原因之一.该研究首次明确了异噻唑啉酮类药物具备促进ARGs在环境中水平转移的潜在风险.
张利兰张利兰黄嘉平于鹏飞
关键词:抗生素抗性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