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伟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机械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脑中线深部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虞正权 翟伟伟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 2025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伊犁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例,其中1例患者行开颅囊肿剥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另1例患者行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最后1例患者行单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并且结合文献(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进行总结。结果:选择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与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的两例患者为儿童,术后随访2年,蛛网膜囊肿与血肿均无复发;1例行开颅囊肿剥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为青年男性,术后复查CT存在少量硬膜外血肿,经引流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通过文献复习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IAC合并CSDH少见,通常发生于青年人,常发生于囊肿的同侧,外伤、剧烈运动是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诱因;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一般选择钻孔引流术;对于囊肿或者血肿复发的患者,无需急于再次钻孔或者急于行针对囊肿的手术,可随访观察;对于出血前囊肿就有症状或者囊肿反复出血的患者,可以在血肿清除同时切除囊肿。结论: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外科治疗包括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显微镜下囊肿切除 + 硬膜下血肿清除,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rachnoid cyst combined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Review analysi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neurosurgery and Yili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 孙明哲 翟伟伟 虞正权关键词:蛛网膜囊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外科治疗 丘脑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虞正权 翟伟伟 吴江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探析 2017年 探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虞正权教授医疗组未进行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听神经瘤3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医疗组进行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听神经瘤38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将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进行对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并统计后得知手术之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Ⅰ-Ⅱ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后研究组患者面神经功能为Ⅰ-Ⅱ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电生理监测下优先处理内听道口处肿瘤,率先确认面神经走行后再切除其他肿瘤组织有利于对面神经的保护,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翟伟伟 虞正权 周思彦关键词:听神经瘤 面神经保护 经颅内镜技术在显微镜治疗复杂异形垂体腺瘤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颅内镜技术在显微镜治疗复杂异形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在2018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并实施经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的73例复杂异形垂体腺瘤患者,其中经颅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共29例,单纯显微镜手术... 冀晓宇 杨思源 孙亮 翟伟伟 孙雪波 虞正权 吴江关键词:双镜联合 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观察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双镜联合组),50例仅采用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组)。双镜联合组、显微镜组在海绵窦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30、24例,在岩斜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12、16例,在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中分别有8、10例。分别比较3个部位的双镜联合组与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肿瘤全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肿瘤复发的差异。结果与显微镜组比较,双镜联合组肿瘤的全切除比率或比例均高[海绵窦区分别为86.7%(26/30)、62.5%(15/24),岩斜区分别为11/12、9/16,枕骨大孔区分别为7/8、4/10];术后随访期[18~60个月(中位数为48个月)]肿瘤的复发比率或比例均低[海绵窦区分别为6.7%(2/30)、29.0%(7/24),岩斜区分别为0/12、5/16,枕骨大孔区分别为1/8、7/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海绵窦区和岩斜区肿瘤者中,双镜联合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均优于显微镜组(均P<0.05),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上述3个部位肿瘤者中的双镜联合组与显微镜组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能够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在控制手术并发症方面与显微镜手术相近。 吴江 卜计源 陆晓诚 孙亮 翟伟伟 虞正权 陈罡关键词: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改良侧入法腰椎穿刺的临床应用 2021年 探讨改良侧入法腰椎穿刺在脊柱退化、腰椎韧带钙化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2病区,因病情需要行腰椎穿刺术,并且后正中入路穿刺失败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采用改良侧入法穿刺,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侧入法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成败结果、穿刺时间、体表皮肤麻醉次数、穿刺损伤大小及穿刺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其中有33例患者顺利穿刺出脑脊液,1例患者未能够穿刺出,成功率97.06%。患者在语言沟通交流下,能够保持镇静、平稳情绪。平均穿刺时间(7.5±1.25)min,5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症状,2例患者术后出现腰椎穿刺点疼痛、酸胀感,其余患者未见不适症状。对照组28例患者,其中有27例患者顺利穿刺出脑脊液,1例患者未能够穿刺出,成功率96.43%。10例患者因二次穿刺点麻醉出现焦虑躁动症状。平均穿刺时间(11.3±2.21)min,6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症状,5例患者术后出现腰椎穿刺点疼痛、酸胀感,2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症状;观察组在穿刺成功率相近的前提下,体表皮肤麻醉次数、穿刺损伤及穿刺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侧入法腰椎穿刺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体表皮肤麻醉次数,降低穿刺损伤及穿刺后并发症。 孙亮 翟伟伟 朱世新 叶洋 丁宇关键词:腰椎穿刺 老年患者 穿刺损伤 Netrin-1和马达蛋白KIF1A在大鼠脑出血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翟伟伟 虞正权脑中线深部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脑中线深部病变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5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典型脑中线深部病变25例。总结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病理及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位于脑中线深部:胼胝体1例,丘脑基底节区6例,侧脑室4例,三脑室2例,松果体区8例,脑干和四脑室区4例。结果25例均获全切,症状不同程度改善,5例脑积水均解除,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轻偏瘫2例,颅内感染1例,精神异常1例,记忆下降2例,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根据病变部位、周围神经血管解剖、血供、术者经验个体化制定手术入路,充分应用影像学、导航等辅助手段,可达到安全切除,全切后脑积水可有效解除。术中注意辨认病灶边界、重视深部静脉的保护。依据术后病理,行必要的放化疗以预防复发。 陈罡 翟伟伟 虞正权关键词:脑深部病变 显微手术 脑室肿瘤 微型探头血管超声在颅底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血管超声(MVD)在颅底病变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颅底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颅底病变包括:鞍区脑膜瘤6例,岩斜区脑膜瘤2例,KnospⅢ~Ⅳ级垂体腺瘤3例,鞍底斜坡区脊索瘤1例,眶内、颅底及蝶、筛窦曲霉菌感染后肉芽组织侵袭性生长1例。手术方法分别采用显微镜下开颅切除术(9例)和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术(4例),手术过程中均辅助应用MVD监测。术后行头颅CT和(或)MRI及激素水平随访。结果13例患者中,6例鞍区脑膜瘤及2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3例KnospⅢ~Ⅳ级垂体腺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1例鞍底斜坡区脊索瘤和1例眶内、颅底及蝶、筛窦曲霉菌感染后肉芽组织侵袭性生长的病灶均全切除。除曲霉菌感染患者术后视力未恢复外,其余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所改善。1例术前血催乳素水平>204.0 ng/ml的催乳素腺瘤患者,术后经口服溴隐亭并行放疗后,末次复查血催乳素水平为11.3 ng/ml。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均无垂体功能低下者。其中6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4例患者术后发热,经治疗后出院前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16.1±3.3)个月(10~22个月),影像学检查无病变复发的患者。结论颅底占位性病变和侵袭性病灶在手术切除过程中辅助应用MVD,可实时监测术区被病灶侵袭、包绕、推挤移位的重要血管,避免术中及术后出现不良后果,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莫志晓 张强 马海峰 陈罡 惠品晶 吴江 袁帅 翟伟伟 虞正权关键词: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