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宇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低聚糖
  • 1篇豆粕
  • 1篇盐胁迫
  • 1篇诱变
  • 1篇诱变育种
  • 1篇育种
  • 1篇支流
  • 1篇生物修复
  • 1篇水苏糖
  • 1篇水杨酸
  • 1篇苏糖
  • 1篇内生菌
  • 1篇气孔开度
  • 1篇微生物修复
  • 1篇污染
  • 1篇胁迫
  • 1篇镰刀
  • 1篇镰刀菌
  • 1篇棉子
  • 1篇棉子糖

机构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曹宇
  • 2篇张建新
  • 1篇韩科芳
  • 1篇王强
  • 1篇陈建军
  • 1篇聂国兴
  • 1篇王红星
  • 1篇王瑞民
  • 1篇杨清香
  • 1篇刘金香
  • 1篇刘甜
  • 1篇张娜
  • 1篇陈冠男
  • 1篇刘迎春
  • 1篇赵杰

传媒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菠菜叶表皮气孔开度的调节被引量:4
2014年
以日本大叶菠菜为材料,采用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菠菜叶表皮气孔开度的调节作用.利用扫描电镜、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蒽酮法对菠菜叶表皮气孔形态、气孔开度及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试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A浓度的增大,叶表皮气孔形态由细长线形逐渐变成椭圆形;叶表皮气孔开度逐渐增大,当SA浓度为200 mg/L时,气孔开度最大;叶表皮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SA浓度为150 mg/L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比盐胁迫下的含量增加了28.9%.因此,SA的加入可以调节菠菜叶表皮的气孔形态和气孔开度,提高其光合效率,改善其渗透调节作用,从而增强菠菜的抗盐性.
陈冠男刘金香曹宇王红星
关键词:菠菜气孔开度盐胁迫水杨酸
黄河下游支流铬污染沉积物中耐Cr(Ⅵ)真菌的分离及转化机制
2024年
【背景】黄河下游支流——蟒河因长期受重金属废水排放的影响,其沉积物存在以铬污染为主的重金属复合污染,污染区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目的】从该污染区的沉积物中筛选耐受和转化高浓度Cr(Ⅵ)污染的真菌,并对其Cr(Ⅵ)转化能力和机理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梯度培养法进行耐受和转化高浓度Cr(Ⅵ)污染真菌的筛选;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通过菌株不同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菌株转化Cr(Ⅵ)的机理进行探究。【结果】筛选得到2株真菌p18和p20耐受1000 mg/L Cr(Ⅵ),经鉴定分别为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和环形镰刀菌(Fusarium annulatum)。2株菌在100 mg/L Cr(Ⅵ)培养120 h的Cr(Ⅵ)去除率分别达到79.40%和63.48%,Cr(Ⅵ)还原率分别为73.55%和50.94%;对积累铬能力的测定发现,500 mg/L Cr(Ⅵ)条件下p18和p20每克菌体干重积累铬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0.84 mg和6.98 mg。通过SEM菌体表征分析发现铬处理后的菌株p18和p20菌体表面附着铬颗粒;FTIR测定表明氨基、羟基、羰基、C–H和酰胺基参与了铬的吸附;通过XPS和XRD分析证实了菌体转化Cr(Ⅵ)生成Cr(OH)_(3),处于无定形和晶体之间。进一步测定菌体不同组分对Cr(Ⅵ)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Cr(Ⅵ)还原物质主要位于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secretion)。【结论】筛选得到的2株高耐Cr(Ⅵ)真菌T.yunnanense、F.annulatum对Cr(Ⅵ)具有高效的转化能力,为河流长期污染下重金属转化过程和污染修复提供依据。
王青青曹宇李欣雷曾祥朋王强王瑞民王瑞民杨清香
关键词:铬污染微生物修复
混合菌发酵豆粕条件优化及功能性低聚糖水苏糖、棉子糖的测定被引量:6
2015年
研究采用乳酸菌(Lactotacillu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酵母菌(Saccharomyces),通过不同组合优化豆粕固态发酵,在接种量相同、发酵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以未发酵豆粕为对照,测定各组的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含量,选出最佳发酵方案。研究表明,不同组合的菌种及不同的发酵时间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菌种组合营养成分增加量不同,其中乳酸菌∶屎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1∶1∶1组增长最为明显,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其蛋白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发酵第五天时达到最高点,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组合,较0 d时提高了24.38%;灰分含量较低,较0 d时降低了8.89%,可作为豆粕发酵的适宜菌种组合。并利用HPLC同时测定未发酵豆粕和发酵最优豆粕中水苏糖和棉子糖含量。结果显示,发酵最优豆粕中水苏糖和棉子糖含量显著降低,可有效缓解动物食用后的消化不良、胀气等问题。
刘迎春曹宇张建新张娜毕林杰刘甜陈建军
关键词:豆粕混合菌发酵水苏糖棉子糖
产β-甘露聚糖酶内生菌的诱变育种及产酶条件优化被引量:3
2014年
以刺槐豆内生菌Paenibacillus sp.CH-3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盐对其进行复合诱变,并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经过紫外线-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盐复合诱变,获得一株高产β-甘露聚糖酶的突变菌株Paenibacillus sp.CH3-05,其酶活力为160.2U/mL,较出发菌株(42U/mL)提高了281.4%。其最佳发酵培养基为:酵母膏0.25%,魔芋粉3%,磷酸氢二铵0.25%,氯化钠0.1%,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钾0.2%,CaCl22 mmol/L。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5,接种量2%,培养温度35℃,转速200 r/min,培养时间78 h,在该条件下测得酶活为233.5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456%。
张建新赵杰陈泽田韩科芳曹宇聂国兴
关键词:内生菌Β-甘露聚糖酶诱变发酵条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