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俊格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栓子
  • 4篇微栓
  • 4篇微栓子
  • 3篇动脉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颈动脉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斑块
  • 2篇动脉斑块
  • 2篇血流
  • 2篇血压
  • 2篇人工寒潮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血
  • 2篇脑血流
  • 2篇颈动脉斑块
  • 2篇急性脑梗死患...

机构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翟俊格
  • 5篇李常新
  • 3篇吴晓巍
  • 3篇孙晋华
  • 2篇祁玉凤
  • 2篇高润兰
  • 2篇王慧芳
  • 1篇梁智星
  • 1篇安嫆
  • 1篇孟庆敏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脑血流及微栓子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方法,神经系统损伤是体外循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中有效灌注量不足和术中栓子事件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及时发现和消除导致术中低灌注及微栓子事件发生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降低术中、术后脑损伤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1]。目前最常用的方便可行的术中脑血流及微栓子事件的检测手段是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本研究通过对3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术中TCD脑血流及微栓子的监测,分析脑血流变化及微栓子信号特点,探索其临床意义及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相关性,以期为今后控制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孙晋华翟俊格李常新李常新
关键词:脑血流心脏瓣膜置换术微栓子信号栓子心脏复跳
人工寒潮对高血压大鼠脑内ET、CGRP、TF和TM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经历人工寒潮后体内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组织因子(T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变化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双肾双夹法复制RHRSP模型,随机分为寒潮组和非寒潮组,并于寒潮的不同时段处死两组大鼠获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的ET、CGRP、TF和TM的表达。结果寒潮组ET、CGRP、TF和TM的表达在寒潮后3 h、6 h1、2 h明显高于非寒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历寒潮的RHRSP中ET、CGRP、TF和TM的表达增高,这些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翟俊格李常新吴晓巍王慧芳祁玉凤高润兰
关键词:人工寒潮高血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栓调节蛋白
人工寒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寒潮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液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分别于寒潮前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P-选择素(Ps)、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造模8周后RHRSP血浆中Ps、FPA、DD含量逐渐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s、FPA、DD水平在寒潮3 h最高,6 h1、2 h逐渐下降,与RHRSP非寒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寒潮时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改变可能是RHRSP出现脑梗死和/或脑出血,甚至混合性中风的原因之一。
祁玉凤李常新吴晓巍王慧芳翟俊格高润兰
关键词:人工寒潮脑卒中D-二聚体P-选择素纤维蛋白肽A
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颈动脉斑块和微栓子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分型与颈动脉斑块和微栓子的相关性。方法对6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检测颈动脉病变及进行脑血流中微栓子监测;分析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和微栓子形成与脑梗死OCSP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各亚型:腔隙性脑梗死(L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者斑块检出率78.9%,明显高于LACI(59.0%)和后循环梗死(POCI)(22.2%);在TACI+PACI组有斑块的患者中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80.0%,明显高于LACI组和POCI组,LACI、POC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I+PACI组微栓子阳性检出率为44.1%,亦高于其他两型,LACI、POCI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微栓子的形成与TACI、PACI密切相关。
孟庆敏安嫆翟俊格孙晋华吴晓巍李常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颈动脉斑块微栓子经颅多普勒超声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27例)和斑块组(40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19例)和稳定斑块亚组(21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血流中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结果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颈动脉斑块组(30%)显著高于无斑块组(3.7%),不稳定斑块亚组(4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14.3%)(均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
翟俊格李常新孙晋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微栓子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微栓子监测,探讨微栓子、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67例,均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人,男56例,女11...
翟俊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微栓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