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伟 作品数:54 被引量:12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大庆油田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垂体危象误诊脑炎1例 2002年 张锦 耿志伟关键词:病例报告 误诊原因 垂体危象 误诊 脑炎 皮肤交感反应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应用及局限性。方法:检测对象为健康对照组20人,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未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0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5例。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腓肠神经逆向SCV和四肢SSR的检测。结果:①所有的健康对照者均引出完整的SSR波;②糖尿病患者中SSR的消失者与SSR出现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8),但糖尿病病程分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③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在糖尿病B组(特别是手足干燥出汗少及无汗者)发生率较糖尿病A组高;④在糖尿病A组的患者中SSR手部异常率为45%(9/20),消失率为5%(1/20),足部的异常率为35%(7/20),消失率为10%(2/20);糖尿病B组患者SSR手部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16%(4/25),足部的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44%(11/25),手部SSR异常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6),足部SSR消失率和异常率也是B组显著高于A组(P=0.02,P=0.001)。所有的患者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即计入异常例,异常率为69%(31/45)。结论:SSR对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诊断价值和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吴英 曹丽华 陈岩 耿志伟 李晶 佟晓燕 崔志堂关键词:糖尿病 多发性神经病 神经电生理学 PET-CT与MR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缺血改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PET-CT与MRI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缺血改变的灵敏度。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6例,分别做头部PET-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PET-CT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为95.83%,应用MRI诊断的阳性率为8.33%,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PET-CT在检查TIA后脑缺血改变的方面上优于MRI检查。 刘杰 金玉萍 白玉海 闫俊杰 崔志堂 吴英 陈岩 张锦 耿志伟 佟晓燕 杨丽丽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局部脑血流量 巨轴索神经病一例临床、病理与分子遗传学 被引量:3 2008年 巨轴索神经病(giant axonal neuropathy,GAN)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972年首次报道,到1997年,文献报道全世界共有20多个家系,我国尚未见报道。GAN的临床特征是儿童期发病,进行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GAN患者有紧密卷曲的头发。电生理检查显示长度依赖性的轴索病变,伴不同程度的脱髓鞘。 徐敏 刘璐 耿志伟 贾建平关键词:轴索神经病 分子遗传学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病理 电生理检查 脑囊虫病60例磁共振成像分析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分析脑囊虫病MRI表现 ,并初步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脑囊虫病例的MRI片 ,并于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的立体结构上 ,对全部病灶进行定位、定量 ,及MRI解剖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以涉及脑实质最为常见 (97 2 % ) ,且绝大多数寄生于双侧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处 ,6 7 5 %的病人多系多发病灶。脑实质囊虫病MRI表现有 8种。MRI对其头节、囊泡、周边水肿、钙化状态等征象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脑囊虫病MRI表现复杂多样 ,MRI可予以定性、定位、定量诊断 ,以及明确其病理阶段。 闫俊杰 刘杰 耿志伟 佟晓燕 白玉海 崔志堂关键词:内科学 脑囊虫病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其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住院的 112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颈动脉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 88.4 % ,同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发现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 ,并且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崔志堂 曹丽华 李燕 金红 白玉海 闫俊杰 耿志伟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病变 复发 颈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脑血管超声波并瘫肢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2004年 目的 观察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北京东健公司SUT 6 10颅脑血管超声扫描电刺激治疗仪 ,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共 14 0例 ,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发病第1d起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入院第 10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脉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有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塞病人早期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 ,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对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白玉海 曹丽华 张丽君 崔志堂 闫俊杰 吴英 李艳 张锦 耿志伟 刘杰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康复 坐骨神经冷损伤后的病理改变与基因表达谱研究 2010年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在非冻结性冷损伤后,坐骨神经以及L4、L5、L6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以及mRNA转录谱的变化,初步探讨周围神经冷损伤及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右侧坐骨神经冷损伤(4℃,2 h),对照组左侧坐骨神经同样方法暴露,但不给予冷处理.分别于冷损伤后1,2,3周取两侧坐骨神经和L4、L5、L6的DRG,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结合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研究DRG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谱.结果 神经病理显示,坐骨神经冷损伤后第7天时,已出现明显的以大纤维为主的神经变性;第14天时,有髓纤维密度显著减少,已可见再生纤维;冷损伤后第21天,坐骨神经已经有明显的再生,小直径的有髓纤维增多.冷损伤后第14天对DRG神经元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96个基因表达差异达2倍以上(P<0.05),均上调.其功能涉及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凋亡的调节、细胞黏附因子、免疫和炎性反应、神经再生相关、疼痛、细胞骨架、离子通道类、神经递质及受体等.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冷损伤和修复是由大量的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应用基因芯片是全面揭示其分子机制的有效方法. 徐敏 耿志伟 宋珏娴 李浩 吴忧 刘芳艳 刘璐 贾建平关键词:冷损伤 周围神经 基因表达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应用SPECT与MR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缺血改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比较SPECT与MRI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缺血改变的灵敏度。方法:随机取临床明确的诊断为TIA的患者38例,分别作头部SPE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结果:应用SPECT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为97.4%,应用MRI诊断的阳性率为10.5%,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SPECT在检查TIA后脑缺血改变的方面上优于MRI检查。 刘杰 金玉萍 白玉海 闫俊杰 吴英 张锦 耿志伟 佟晓燕 王晓慧 贾红娟 杨丽丽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坐骨神经非冻结性冷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2010年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在非冻结性低温作用后,腰段脊髓L4-L6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凋亡神经元的数量以及形态学改变,探讨周围神经非冻结性冷损伤致DRG神经元凋亡的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为1周组、2周组、3周组,每组11只。每只大鼠取任意一侧坐骨神经为实验侧,给予冷损伤(4℃,2h),对照侧坐骨神经同样方法暴露,不给予低温处理。根据坐骨神经和DRG的病理变化,分别取两侧的L4、L5、L6背根神经节于低温结束后1周、2周、3周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PI法)和Tunel法对DRG神经元凋亡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Annexin/PI法)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实验侧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侧。Tunel法检测发现受冷侧的DRG出现典型的Tunel染色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半定量测定显示实验侧DRG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侧。两种方法均显示受冷后1周开始凋亡细胞增多,2周时到达高峰,3周时略下降。结论非冻结性低温可以造成坐骨神经对应的L4、L5、L6DRG神经元出现凋亡,凋亡的高峰出现在冷损伤后2周,以早期凋亡为主。凋亡可能是坐骨神经冷损伤的机制之一。 宋珏娴 徐敏 耿志伟 贾建平关键词:背根神经节 坐骨神经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