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玲
- 作品数:31 被引量:18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手针针刺合谷穴得气和疼痛相反的脑边缘叶效应fMRI研究1例被引量:13
- 2012年
- 受试者,男,36岁,身体健康,参加手针针刺右侧合谷穴fMRI试验。
试验1:首先在右侧合谷穴体表实施触觉刺激作为针刺对照实验,采用标准5.88mm塑料细纤维(von Frey纤维,美国Stoeling公司生产),均匀柔和手动刺激穴位,频率60次/min,fMRI扫描和刺激间隔模式与针刺组相同。刺激后无明显疼痛及酸麻胀重感觉。试验2:针刺右侧合谷穴,完成扫描后,告知针刺只感觉到尖锐性疼痛,但能忍受,无酸麻胀重感觉。
- 方继良Hui KS KathleenLiu JingNixon Erika周科华王小玲
- 关键词:针刺得气疼痛
- CT测量的精确体脂参数和简易体脂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肥胖增加了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肥胖伴发的疾病与人体总体脂量增加密切相关,特别是腹腔内脂肪量的增加。而目前简单的体脂参数均不能直接反映腹腔脂肪量及其分布。本研究...
- 王小玲仝小林佟海滨方继良魏军平张民王慧荣李敏董柳周丽波
- 关键词:肥胖症CT测量
- 穴位的不同组织特性对电针针感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vs GB 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王小玲方继良周科华王寅洪洋刘军王雷薛超赵婷刘保延朱兵
- 关键词:电针针感穴位研究
-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 方继良洪洋王小玲刘河生王寅刘军王雷薛超周科华宋明刘保延朱兵
- 关键词:FMRI脑功能连接穴位特异性关元穴中脘穴
- Merkel细胞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皮肤Merkel细胞癌(MCC)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MCC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皮肤组织病理:镜下见肿物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肿瘤细胞呈巢片状弥漫分布,细胞质少或无,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胡椒盐样,未见核仁,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皮和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AE1/AE3(+),CD56(+),CK20(+),CgA(+),Syn(+)。结论MCC是一种罕见但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极差,需要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淋巴瘤、转移性肺小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
- 张玲李理汪芸曾艳王小玲
- 关键词:MERKEL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及鉴别诊断
- 针刺太冲穴得气及疼痛激发相对抗的脑功能网络效应fMRI研究被引量:54
- 2012年
-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太冲穴得气及针刺疼痛时所激发的脑功能网络效应异同。方法:47例初次接受针刺的志愿者参加手针右侧太冲穴fMRI实验。针刺时脑fMRI扫描10min,共2次捻针,各2min,间隔3min。其中17例接受体表触觉刺激作为针刺对照,分为3组:①针刺得气组;②针刺得气合并尖锐性疼痛组(简称针刺疼痛组);③触觉对照组。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和t检验分析感觉频率及强度;用AFNI处理fMRI数据,得到激活、负激活脑区;用种子相关分析法,以前扣带回膝部为种子点,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网络联系图谱,并比较得气与疼痛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2组的酸痛、酸感、压感、麻感、钝痛等得气感觉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强于触觉刺激组;针刺2组间除尖锐性疼痛及酸痛外,各种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及疼痛2组均激活了体感及丘脑岛叶皮层,重要的是,针刺得气时在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LPNN)产生了较强而广泛的负激活区,加强了负激活区之间的脑功能网络联系。此网络包括杏仁核、海马、旁海马、颞极、前额叶腹内侧回、前扣带回膝及下部、前楔叶内侧回和后扣带回(BA31,23_腹侧核,29,30),另外,小脑蚓部、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脑干网状结构也见负激活现象。然而,在针刺疼痛时,这些脑区负激活程度减低且区域缩小,大部分脑区fMRI信号逆转为激活信号,被疼痛激活的脑区之间功能网络明显增强。这些脑区参与了疼痛、镇痛(如感觉、情感、认知、自主性、内源性镇痛)功能调制环路。结合既往研究表明,负激活与脑血氧消耗及血流量下降呈正相关。本结果支持针刺通过调制LPNN和疼痛中枢网络的活动,产生其镇痛、抗焦虑和其他调节效应的假说。结论:针刺得气及针刺得气伴随疼痛产生了相对抗的脑功能网络效应。针刺得气对LPNN及疼痛�
- 方继良Hui KS KathleenLiu JingNixon Erika周科华王小玲朱兵
- 关键词:针刺感应疼痛神经网针刺镇痛
- 电针不同穴位脑功能网络比较研究
- 目的:针灸疗效的现代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针刺对人体脏器的生理病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与针刺对神经系统的调制效应密切相关。最近脑功能成像技术发现针刺能引起部分脑功能区及其功能网络发生变化,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这些反应区功能及...
- 方继良王小玲王寅洪洋刘军刘河生王雷薛超周科华宋明刘保延朱兵
- 关键词:电针穴位特异性关元穴针感
- 经皮电针刺激正常人耳甲迷走神经的功能MRI脑效应研究被引量:2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6 min扫描的Bold-f MRI信号变化,分析脑功能激活特点,应用SPM8处理f MRI数据。结果两组电流、感觉频率及强度未见明显区别。经皮电刺激耳甲部t VNS正常人激发了左侧孤束核及边缘叶脑区广泛而较强的负激活效应,局限性激活位于体感区及岛叶等,而对照部产生了右侧三叉神经核等脑干核团负激活及脑部体感区明显的激活现象。结论经皮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了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的调制效应,为经皮电刺激耳甲部迷走神经治疗抑郁症等脑中枢机制打下基础。
- 方继良洪洋范洋洋刘军马云遥徐春华王鸿红马迎歌王小玲刘志顺朱兵孔健荣培晶
- 关键词:电针功能磁共振成像
- 直肠脱垂合并小肠疝的排粪造影及静态MRI征象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直肠脱垂合并小肠疝的排粪造影及静态MRI征象,总结其影像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收集10例直肠脱垂并小肠疝的临床资料,以及其排粪造影及静态MRI检查图像,对其影像征象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结果:10例排粪造影力排相均为直肠外脱垂,脱垂长度1~13.3 cm,平均(6.2±3.7)cm,小肠疝低于耻尾线0.8~14.9 cm,平均(8.8±5.2)cm。其中8例行静态MRI检查,均见直肠管腔增宽、壁增厚,部分见直肠黏膜脱垂进入肛管、甚至脱出于肛门外。测量肛提肌裂隙前后径明显增大,横径略增大;双侧髂尾角增大,左侧平均(62.5±6.70)°,右侧平均(67.1±8.0)°。结论:排粪造影对直肠脱垂合并小肠疝有较高的影像诊断价值,可动态观察、客观评估直肠脱垂分型、程度及合并小肠疝的程度,结合静态MRI可更全面地评估盆底软组织及骨性结构,特别是直肠情况,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史珊罗萍赵彦萍王小玲方继良
- 关键词:直肠脱垂小肠磁共振成像
-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简介及针刺研究应用(一)被引量:9
- 2012年
- 针刺作为一种具有临床疗效的传统体表刺激疗法,其脑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由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普及,fMRI在针刺脑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放射科的重要热门课题之一。fMRI作为影像学研究新技术,其应用中涉及到影像学、针灸学、脑科学、统计科学、
- 方继良王小玲
- 关键词:针刺疗法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