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岩璧

作品数:30 被引量:84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化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5篇政治法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教育
  • 7篇社会
  • 5篇阶层
  • 4篇资本
  • 4篇健康
  • 3篇大学生
  • 3篇社会分层
  • 3篇社会资本
  • 3篇实证
  • 3篇实证研究
  • 3篇文化
  • 3篇教育获得
  • 3篇阶层差异
  • 3篇家庭
  • 2篇道德
  • 2篇心理健康
  • 2篇幸福感
  • 2篇学业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劳动力

机构

  • 26篇东南大学
  • 5篇香港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财经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无锡科技职业...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佛罗里达大学

作者

  • 30篇洪岩璧
  • 4篇曾迪洋
  • 1篇谢爱磊
  • 1篇赵延东
  • 1篇钱民辉
  • 1篇黄荣贵
  • 1篇白杰瑞
  • 1篇陈云松
  • 1篇张正严
  • 1篇孙艳

传媒

  • 4篇社会
  • 4篇社会学研究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复旦教育论坛
  • 2篇社会学评论
  • 2篇社会发展研究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教育与考试
  • 1篇中国博士后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再分配与健康不平等 基于三期汶川地震重建调查被引量:11
2019年
基于2008年至2011年间三期汶川灾区调查数据,本文假定应急救灾、恢复重建和重建结束三个阶段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分析这一时段不同职业和教育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首先,在自评健康上,2011年呈现显著的教育梯度,而2008和2009年则无显著的教育差异。其次,在心理健康上,2011年存在显著的教育梯度,2009年存在较弱的教育梯度,2008年未呈现系统性教育梯度。第三,在自评和心理健康上各年份均未呈现系统性的职业阶层梯度。第四,稳健性比较分析表明灾区健康差异模式存在独特性。本文认为,在应急救灾阶段政府再分配能力骤增,提升了弱势阶层的医疗资源可及性,进而降低了阶层健康不平等。但该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重建结束、外部资源减少,不平等会回到常态社会水平。
洪岩璧赵延东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灾后重建心理健康
再分配与幸福感阶层差异的变迁(2005——2013)被引量:30
2017年
本文利用两期CGSS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2005年和2013年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差异,并尝试从国家再分配能力变化的视角探讨其原因。首先,通过年度比较发现,所有职业阶层的主观幸福感皆有提升,但由于测量问题,需谨慎对待这一结论。其次,同一年度内不同职业阶层间的幸福感差异可以被收入变量和教育变量所解释。再次,中下阶层,尤其是农民和无业下岗阶层的幸福感上升幅度远大于中上阶层(管理者和专业人员阶层)。然后,用分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发现,这一阶层差异变迁和国家近十年在财政汲取和再分配水平上的提升有关。在2005年较低的宏观税负和再分配水平下,其增长更有利于提升较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但在2013年较高的水平下,宏观税负和再分配水平的增长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无差异化影响。这些结果说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再分配力量对人们生活机遇和福祉的影响日益凸显。
洪岩璧
关键词:幸福感阶层宏观税负
早期健康与阶层再生产被引量:32
2019年
在社会分层流动研究中,教育被认为是再生产和流动的一个重要中介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强调早期健康在社会分层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清华大学2012年"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14岁之前的营养卫生状况和早期健康对成年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包括教育获得、初职ISEI和现职ISEI。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营养摄入(是否挨饿、吃鱼肉等频率)、卫生状况(饮用水来源、厕所样式)对成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有显著影响,而且其效应在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早期健康指标(成人身高)对教育获得有显著影响,对初职和现职ISEI无显著效应。我们认为早期的健康投入是影响阶层再生产和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贫困和底层家庭的健康干预有利于子代的教育获得和向上流动。
洪岩璧刘精明
关键词:身高
兴趣与成绩:中学生文理倾向的阶层养成被引量:5
2022年
研究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惯习概念,探讨家庭阶层背景对中学生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影响,并借此透视我国中等教育中的阶层差异固定化状况。基于对全国城市地区初二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学生的文理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因变量,以其家庭阶层背景和文化资本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在学习兴趣方面,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中学生对文科的兴趣明显高于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阶层对文科兴趣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起作用;而在理科兴趣上,不同阶层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控制家庭文化资本后可见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对理科兴趣更强。其次,从学习成绩看,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低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显著不如较高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再次,作为一种“惯习”的学习兴趣对不同阶层学生的成绩差异有影响,但阶层差异并非主要通过兴趣影响成绩。最后,“家庭藏书量”和“父母教育水平”等文化资本对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阶层差异影响非常显著,而阶层差异也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成绩。这些结果可能喻示着我国中等教育中已出现阶层差异固定化趋势,但阶层间教育获得的不平等仍主要源自物质资源而非内在态度和性情的差异。
赵延东洪岩璧徐笑
关键词:中学生阶层文化资本惯习
科学资本与高中生物理选科的关联性——基于重庆与云南四所中学的调查研究
2023年
“科学资本”包括科学文化资本、科学行为实践和科学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文章通过对重庆市与云南省共四所中学高二年级101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已经有学者验证了科学资本与科学从业意愿相关性的前提下,研究了科学资本与科学从业意愿对高中生物理选科的关联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科学从业意愿与物理选科关联性显著;科学资本对学生的物理选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在重庆地区,科学文化资本与科学社会资本对学生的物理选科概率影响效果显著,而科学行为实践对学生物理选科概率影响呈负相关。在云南地区,科学文化资本与科学社会资本对学生的物理选科概率影响效果显著,而科学行为实践对学生物理选科概率影响不显著。
张正严胡鑫洪岩璧洪岩璧
关键词:高考
早年逆境和晚年社会经济资源对老年失能轨迹的影响
2024年
基于早年逆境的风险积累与阶层流动之跨时间动态调节作用的耦合效应,本文尝试阐释生命历程中健康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在实证设计上,通过整合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多年度的数据,本文比较了“高起点向下流动”“低起点无明显流动”“高起点无明显流动”“低起点向上流动”四类不同生命历程老年人的失能轨迹。“时点-个人多层次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首先,早年不利处境虽然提高了我国老年人失能的起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过更多逆境的老年人体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失能速度更慢。其次,早年处于不利处境,但是在后续生命阶段实现了阶层跃升从而拥有更多社会经济资源的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初始水平更好,后续失能速度也更慢。上述结论说明,个体生命的演进轨迹并非遵循一成不变的规律,不同时间节点上的重要经历、生活变迁和阶层流动都可能影响个人健康生平的构建。这验证了健康不平等形成路径中的“社会相对论”假说,也回应了生命历程理论中关于时间性、时序性、能动性和可逆性的核心概念。
方博野洪岩璧王有为
关键词:社会经济资源
Logistic模型的系数比较问题及解决策略:一个综述被引量:83
2015年
本文介绍了Logistic模型中经常被忽视的系数比较问题,包括同一样本在不同模型间的系数比较和在不同样本或子群体间的模型系数比较。研究者往往会沿袭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比较方法,但这是不恰当的,因为Logistic模型存在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残差变异)问题,所以模型间系数不能进行简单的直接比较。根据已有研究,本文总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五种策略,分别是"y*标准化"、KHB分解、异质选择模型、平均偏效应(APE)和线性概率模型(LPM),然后利用CGSS2006数据,以教育递进率模型为例,比较这些解决策略的异同,最后总结这些策略的特征及适用情况。
洪岩璧
关键词:LOGISTIC模型
教育影响健康的群体差异(2005—2012):资源替代与劣势叠加被引量:14
2017年
本文通过分析2005—2012年5期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对自评健康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发现,首先,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存在"阈限效应",即教育程度对自评健康的显著影响,仅仅在初中以下的"低学历人群"中存在。其次,在教育程度较低人群中,男性比同等教育水平女性的健康状况更好;但在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中,两性的教育健康回报无显著差异,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自评健康高于男性。城乡差别也存在类似现象,即在教育程度较低人群中,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更好,但在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中城乡无显著差异。这一劣势叠加现象表明资源替代理论更具有解释力,而非优势强化理论。
洪岩璧陈云松
关键词:教育资源替代
族群与教育不平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项实证研究被引量:47
2010年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洪岩璧
关键词:族群少数民族社会分层教育获得
网络资源、社会闭合与宏观环境--教育获得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15
2013年
社会资本理论将个人所处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有利于人们行动的资源,这一理论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在教育获得研究中社会资本理论应用的三个主要流派:以科尔曼为代表的社会闭合流派、以布迪厄为代表的社会网络资源流派以及宏观社会资本流派,并综述了相关的经验研究,最后还详细讨论了下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赵延东洪岩璧
关键词:社会资本教育获得社会网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