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伟
- 作品数:29 被引量:254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旅游非优区的优化开发选择——以岷江上游乡村旅游为例被引量:2
- 2009年
- 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运用参与式乡村旅游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设计的岷江上游羌族聚落牟托村3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所涉及的开发策略、开发潜力、运行机制、利益协调等问题,结合旅游非优区特点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适宜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发展,而产业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能调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为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和克服旅游非优特点,实现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形成良性反馈环,旅游非优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应引入多中心管理方式。
- 杨德伟陈友军
-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旅游非优区
- 福建省沿海村镇发展分异特征与模式识别——以东山县为例被引量:2
- 2019年
- 经济开放与快速城镇化对村镇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已有研究在宏观尺度上对村镇产业类型和城乡关系展开探讨。基于村域尺度的微观研究,有利于揭示行政村实际特征和要素差异,从而识别村镇发展模式并形成参考意见。以福建省沿海村镇东山县60个行政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亮点分析法区分亮点村与一般村,选取社会经济与地理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村际发展分异要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山县村际发展差异与地理区位、人口、产业发展、财政制度等要素有关联,其中海岸可达性、距县城距离、外出务工人口、渔业产值、人均财政支出对亮点村有显著性影响。东山县亮点村形成了两类发展模式:一类是城镇化影响下非农产业多元发展的"城镇化带动型";另一类是依托海洋资源,以海洋渔业及其附加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型"。在这两类发展模式下城镇化村和新型渔(农)村正在形成。从微观视角研究东山县村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与不足,并探讨福建省在多要素作用下产生的多样化村镇发展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可为沿海地区村镇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陈希冀郭青海肖黎姗朱玲李明峰杨德伟
- 关键词:村镇亮点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厦门市耕地数量演变及驱动力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影响的土地利用结构,对理解城市化过程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生态位态势、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等生态位理论,本文测算了1990-2015年厦门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厦门市六区的生态位宽度与熵,分析了厦门市耕地数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机制,探讨了厦门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厦门市的耕地数量生态位逐渐下降,年均压缩率1.45%,这与建设用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直接相关。综合来看,厦门市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演变处于后期滞缓阶段。2)厦门各区的耕地数量生态位变化与厦门市一致,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占有率及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在各区之间分异较大,根据各区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演变特征可以划分为3类,按成熟度递减排序依次为湖里区和思明区、集美区和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3)厦门市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综合效益生态位差逐渐变大,这驱动了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演变,其中经济效益是主导效益。研究结果有助于生态位理论在社会生态领域的发展以及城市区域耕地的保护。
- 高雪莉张剑杨德伟刘斌
- 关键词:生态位耕地数量驱动力
- 基于流域水环境响应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阈值模拟被引量:2
- 2016年
- 城市扩张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从水环境响应出发,模拟预测流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阈值,可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提供客观依据.本文选取完全城市化的筼筜湖流域、半城市化的马銮湾流域和城市化起步阶段的杏林湾流域作为对比研究对象,结合2009—2012年实测数据,运用区域污染物管理模型(Re Nu Ma),计算3个流域水体污染物总氮(TN)和总磷(TP)环境容量上限,确定流域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阈值,并预测城市景观格局演变产生的水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筼筜湖、马銮湾和杏林湾的TN年负荷上限值分别为12900、42800和43120 kg,TP年负荷上限值分别为340、420和450 kg;现实情境下,筼筜湖水体污染物环境容量尚未饱和,马銮湾与杏林湾的污染物年负荷均接近上限值,杏林湾的TN和TP年负荷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3个流域污染物年负荷均在模拟情境1下未超标、情境3下超标,情境2下,筼筜湖污染物年负荷均未超标,而马銮湾TN与TP年负荷均处于超标;筼筜湖、马銮湾和杏林湾流域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阈值分别为1320、5600和4750 hm2,并据此提出景观格局调整对策建议.
- 何志超黄硕郭青海肖黎姗杨德伟王莹杨一夫
-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城市建设用地
- 地理-生态过程视角的城市系统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快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与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地理—生态视角的城市系统格局、过程与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章从地理—生态过程视角,对城市空间过程与机制、人文过程与机制、城市系统代谢过程与效率以及城市发展位势的竞合机制等进行了综述。指出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现代科学路径,从功能空间角度解构城市系统,深入分析城市地理空间过程、微观主体行为、空间环境响应、人文生态驱动机制等问题,是城市系统领域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综述有助于了解城市系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把握城市系统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从而利于指导中国城市空间管理实践,应对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变暖等问题。
- 杨德伟杨职优崔胜辉罗涛
- 基于能值分析的四川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评估被引量:50
- 2006年
-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8~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利用强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曲线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波动在3.35~1.97之间,曲线的走势与能值/货币比率、人口承载力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省经济的发展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仍处于依靠本地资源的欠发达不稳定阶段;②四川省1998~2003年的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投入率呈现相异的发展走势,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竞争力逐渐降低,而环境资源负载程度、能值使用强度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加剧;③1998~2003年四川省人均能值使用量总体稳定的上升趋势和电力等高能质能值的缓慢增长趋势,体现了四川省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 杨德伟陈治谏倪华勇蒋莉廖晓勇
- 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可持续性
-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关联与生态效率评价——以福建省蛟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例被引量:12
- 2019年
- 工业园区因物质能量的高度集聚,生产.消费过程的网络关联,以及区域示范带动效应,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受到持续关注。本研究以福建省蛟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例,应用物质流、生态网络和生态效率等测度分析方法,综合评估了2012—2016年间园区循环经济的网络关联和生态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园区物质流结构单一,关联度和稳定度明显较弱;(2)园区网络的韧性不足,关键节点的级联效应显著,尤其对中下游企业的影响程度大;(3)生态效率指数分析发现,园区关键节点企业在循环经济效益方面带动能力不足,影响园区循环经济的前景。为此,从园区网络关联稳定度和企业生态经济效率优化提升的角度,探讨园区未来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可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专一化工业园区探索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借鉴。
- 徐凌星杨德伟高雪莉郭青海
-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效率
-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供需关系被引量:9
- 2020年
-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高寒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服务供需关系测度模型,并运用相关分析、热点探测等空间分析手段,揭示1995—2015年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分布、需求分布和供需关系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少,一直到西北边缘再急剧上升。2005年前,供给变化以稳定和上升为主,2005后,供给变化以波动和下降为主。(2)高原西北边缘、东缘、南部的中心城镇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高水平地区,高原北部、腹地及藏东南地区为服务需求低值区。高原北部和腹地的需求水平保持稳定,东部需求水平上升明显。(3)高原南部为典型的服务供需盈余区,高原东缘和西北边缘为典型的服务供需赤字区,高原北部和腹地集中分布着服务供需相对均衡区,在时间变化上表现出供需赤字区域略有缩减、供需盈余面积下降的特征。研究可为地球“第三极”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 徐凌星杨德伟刘丹丹林浩曦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青藏高原
- 基于能值分析的东平湖生态经济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10年
- 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东平湖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平湖自然循环亚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特别大,而能值投资率却很小;人工养殖亚系统的能值投入量很大,给天然湖泊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系统自组织能力不断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容乐观。
- 杨军杨德伟
- 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
- 基于体验模式的景观美学评价技术及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由于景观美学评价的主观特性,虽经五十多年的探索,各国学者仍未能就景观美学评价的理论达成共识。基于体验模式的评价技术更由于其凸显的主观元素而被多数研究者排除在科学评价体系之外。文章综合应用生态学、心理学、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学科的知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究了该评价技术的科学合理性。研究以武汉后官湖地区为个案,采用网格布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运用基于体验模式的评价技术,完成对研究区的景观美学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景观美学评分等级的分布与其景观元素类别的分布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评价技术的科学合理性。另外,结论分析了该技术环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方法上的优劣。
- 杨职优罗涛朱志超王海宋瑜杨德伟甘永洪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