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 2004年
- ①目的 观察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②方法 选择 9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4 9例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体外反搏和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对照组 4 8例 ,采用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两组疗程均为 4周。③结果 治疗组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 85 .7%,对照组为77.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5 8,P <0 .0 5 ) ;治疗组硝酸甘油消耗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t=2 5 .2 ,P <0 .0 0 1 ) ;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率为 73.5 %,对照组为 6 2 .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5 1 ,P <0 .0 5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④结论 体外反搏和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进一步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性变化。
- 李天东
- 关键词:心绞痛反搏动术曲美他嗪
- 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间歇期左心功能状态的观察被引量:1
- 1997年
- ①目的比较中年与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病人发作间歇期的心功能状态,及其与原发病的关系,为药物治疗提供依据。②方法检测66例中年及58例老年PAF病人发作间歇期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并与西地兰复律效果进行了比较,用t及χ2检验处理检测数据。③结果中年PAF病人西地兰复律无效组舒张功能障碍较其他各组均显著(t=2.355~6.636,P<0.05),高血压(HPT)和HPT伴冠心病(CHD)者占84.21%,与有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0.452,P<0.001);老年有效组收缩功能障碍较其他各组均显著(t=4.499,4.715,P<0.001),CHD伴HPT者占53.89%,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5.187,P<0.001)。④结论西地兰对原发病为CHD的老年PAF病人的复律效果较好。
- 董果雄蔡尚郎田建会赵青王雄李天东
- 关键词:心房纤颤西地兰阵发性左室
- 静脉应用尼可地尔并体外反搏对PCI术后心绞痛效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联合体外反搏对心脏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的效果。方法PCI术后心绞痛病人90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每天1次,每次1 h;C组在B组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12 mg+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2 mg/h,每天1次;7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各组心电图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组心电图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TIB和hs-cTnT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Hc=6.12,Z=2.12~2.45,t=13.70~122.28,P<0.05)。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值比较,C组、B组大于A组,C组大于B组(F=5.61~827.59,P<0.05)。3组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应用尼可地尔联合EECP对PCI术后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
- 李海沛辛兆阳褚现明李天东
- 关键词:尼可地尔反搏动术心绞痛
- 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2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曲线分为勺型组(n=86)、非勺型组(n=92)、反勺型(n=8)、超勺型组(n=12)四组。检测患者动脉硬化指标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与勺型组患者ABI、baPWV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非勺型组、反勺型、超勺型组患者较勺型组患者ABI呈减低趋势,而baPWV呈增加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相关,维持血压正常昼夜节律可以减缓动脉硬化发展的进程。
- 姜少燕王其新李天东
-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节律动脉硬化
- 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3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给与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房内径、舒张功能障碍明显增加。治疗后,非杓型组昼夜节律恢复,心室质量、心脏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可以恢复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减轻心肌重塑,改善舒张功能。
- 李天东林培林
- 关键词:高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监测卡维地洛厄贝沙坦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 雷米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缬沙坦联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雷米普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观察心功能与心脏结构的变化。结果在应用雷米普利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可以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心胸比例。结论联合治疗可以改善心脏重构和心功能。
- 李天东于华朱震
- 关键词:心肌血管重建术雷米普利心力衰竭充血性药物疗法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脉冲多普勒对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及比较
- 1996年
- ①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方法。②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法对30例高血压病人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③结果高血压病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表现为左室快速充盈分数(RFFa)降低,而心房收缩期充盈分数(AFFa)增加。两种方法比较表明,彩色多普勒法测得的指标RFFa,AFFa,及心房收缩期与快速充盈期左室最大血流柱面积比之(AFA/EFA)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优于脉冲法。④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评价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并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心脏疾患。
- 李天东张新利陈美英陈美英
- 关键词:彩色血流显像舒张功能高血压
- 丹红注射液、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8月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伍应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1次/d,曲美他嗪口服,20 mg/次,3次/d,治疗14 d后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疗效、血浆hs-CRP及心电图变化情况,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92.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浆hs-CRP分别由治疗前的(4.69±1.32)、(4.85±1.27)mg/L下降为治疗后的(3.47±1.30)、(2.54±1.10)mg/L,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56.60%、79.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曲美他嗪配合西药常规方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
- 李广印李天东田伟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曲美他嗪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 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c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3
- 2000年
- 应用体外反搏(ECP)治疗冠心病疗效基本肯定,但以Q-Tc离散度(Q-Tcd)作为观察指标少有报道。我们总结了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做ECP前后Q-Tcd的变化,旨在探讨ECP对UAP的疗效及Q-Tcd在U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UAP患者44例,均为住院病人。诊断依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部分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并经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有关检查除外其他心脏变化。随机分为两组:ECP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42~67(平均52.3±14.2)
- 付鑫李天东张霞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体外反搏QTC离散度
- 阿托伐他汀与雷米普利联用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与雷米普利联用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55例住院病人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的基础上随机分为4组治疗。一般治疗组(A组,38例)继续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B组,38例)、雷米普利(C组,38例)和阿托伐他汀与雷米普利联合治疗组(D组,41例)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雷米普利5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10mg和雷米普利5mg每日1次,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肱动脉加压前后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变化百分率,以此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参数。结果治疗后B组、C组、D组与A组相比,D组与B、C组相比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的变化在加压后有显著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3.17、385.90,q=17.77~56.50,P〈0.01);B组治疗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的变化在加压后和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q=1.58、0.4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雷米普利均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明显。
- 于华蔡尚郎李天东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雷米普利血管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