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静文

作品数:61 被引量:552H指数:1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金融
  • 10篇企业
  • 9篇经济增长
  • 7篇汇率
  • 7篇汇率变动
  • 6篇人口
  • 6篇资本
  • 6篇城市
  • 5篇政府
  • 5篇融资
  • 5篇生产率
  • 5篇货币
  • 4篇要素生产率
  • 4篇人力资本
  • 4篇人民币
  • 4篇人民币汇率
  • 4篇收入差距
  • 4篇全要素生产率
  • 4篇流动人口
  • 4篇金融抑制

机构

  • 31篇武汉大学
  • 20篇北京大学
  • 15篇复旦大学
  • 7篇暨南大学
  • 5篇上海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南财经政法...
  • 3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经济改革...
  • 1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中国工商银行...

作者

  • 60篇余静文
  • 9篇王春超
  • 7篇谭静
  • 3篇梁润
  • 3篇王勋
  • 3篇李媛媛
  • 2篇蔡晓慧
  • 2篇饶璨
  • 2篇袁志刚
  • 1篇周洋
  • 1篇彭桅
  • 1篇李小龙
  • 1篇肖利平
  • 1篇冯时
  • 1篇华语音
  • 1篇周志梁
  • 1篇叶初升
  • 1篇胡雅琴
  • 1篇胡继亮
  • 1篇赵大利

传媒

  • 4篇金融研究
  • 4篇工信财经科技
  • 3篇当代经济科学
  • 2篇经济研究
  • 2篇经济评论
  • 2篇南方经济
  • 2篇南方金融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2篇产经评论
  • 2篇西部论坛
  • 2篇制度经济学研...
  • 2篇金融经济学研...
  • 1篇世界经济
  • 1篇国际金融研究
  • 1篇经济研究参考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经济前沿
  • 1篇经济问题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元结构下中国流动人口的回迁意愿与储蓄行为——来自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20
2014年
提振内需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回迁意愿和二元结构的新视角研究流动人口家庭储蓄行为,为理解中国高储蓄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研究首先构建了二元结构下回迁概率与流动人口家庭储蓄的理论模型。其次利用2012年北上广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OLS和工具变量回归,验证了回迁意愿越强,流动人口家庭储蓄率越高,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研究也从回迁后面临的不确定性这一角度,对回迁意愿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另外,农业户籍、非正规就业或蓝领阶层流动人口家庭也存在显著的储蓄"过高扭曲",说明了二元结构对消费的严重抑制。
谭静余静文饶璨
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为例被引量:30
2011年
本文利用2003-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所属省份的县市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了城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圈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城市圈临界线附近县市样本,进而判断城市圈形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圈的形成主要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路径改善了城市圈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并且城市圈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北京未能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长三角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圈地区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
余静文王春超
关键词:城市圈区域经济增长
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1987-2007):政府理念诱发制度变迁的视角被引量:11
2009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变异系数在波动中处于大体增加的趋势。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解释中国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其根源于政府理念的调整和由之形成的政策差异。这一基本趋势的形成根源于政府理念,政府理念的调整导致了不同区域政策制度的形成,以致于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政策。改革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主要包含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总体战略和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政策等。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处于变动中。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87-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数据考察了各地区的变异系数,并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变动的原因从政府理念和政策制度变迁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王春超余静文胡继亮
关键词:政府理念
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来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证据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运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总署企业进出口数据库来构建企业层面的汇率暴露指标,并利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来识别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引致的汇率冲击通过影响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提高了企业退出的可能性,汇率冲击能够解释部分企业的退出行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汇率冲击对生产率低的企业的退出影响更大,起到了改善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这表明汇率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发挥了作用。此外,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在汇率冲击对企业退出行为的影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企业融资能够缓解汇率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余静文
关键词:汇率变动全要素生产率
房价高增长与企业“低技术锁定”——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证据被引量:65
2015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经济经历快速增长的阶段,中国企业却陷入了"低技术锁定"状态,企业研发创新比例较低,研发创新的投入也低于最优的研发创新规模。同时,住房市场改革以来,中国房价经历了高速增长。泡沫理论表明,高房价既能产生流动性效应,缓解融资约束,促进研发投入,也能产生杠杆效应,挤出研发投资。文章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35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从高房价的视角为我国企业的"低技术锁定"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研究显示,在房价增速快、房地产投资回报率高的背景下,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房地产部门,从而挤出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研发投资。房价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总资产比重下降0.051个百分点,人均研发投入下降92.03元;房价增速提高1个标准差,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资产比重和人均研发投入下降幅度将分别达到31.80%和15.50%。政府必须在产业政策和鼓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做出调整,优化产业环境,以有效引导实体企业投资结构的合理化。
余静文王媛谭静
关键词:房价
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一般均衡分析
2007年
本文将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理解和模型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并且借鉴了演进博弈论分析制度问题的思想,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进行了分析。
余静文胡雅琴
金融市场化、配置效率与地区研发创新被引量:3
2014年
研发创新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与开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收益回报周期长特点,使其高度依赖于外部融资,因而需要金融市场有效发挥要素配置功能。有效率的金融市场是影响研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和中国省级宏观数据研究金融市场化对地区自主研发创新的影响,是一个新尝试。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通过改善外部融资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地区研发创新水平,平均而言,正规金融融资便利化程度提高1个标准差,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均专利批准量分别提高19.23%和16.39%;民间金融便利化程度提高1个标准差,人均专利申请量和人均专利批准量分别提高25.84%和21.05%。
余静文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经济发展
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来自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经验证据被引量:15
2017年
中国目前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发现该差异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的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城城迁移人口3.1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分化;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并将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缩小了0.9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户籍差异产生的机制包括农民工教育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质量差、农民工非农就业经验缺乏、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户籍制度对特大城市乃至中国中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谭静余静文李小龙
关键词: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户籍人力资本投资
金融抑制背后的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基于跨国数据的经验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金融抑制导致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分割,由此对经济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易得到金融资源的部门会受益于金融抑制政策,而难以得到金融资源部门的发展受到抑制。老龄化降低了要素供给,国民经济尤其是难以得到金融资源部门的发展将受到负面影响,由此提高了金融抑制的成本,加强了进行金融改革的动机。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来对金融抑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果老年抚养比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金融抑制程度将会下降0.02,与金融抑制指标的均值相比,下降了4.99%。对于中国而言,在中、低死亡率方案下,2020年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将使金融抑制程度分别下降0.12和0.16。
余静文梁润王勋
关键词:金融抑制人口年龄结构老年抚养比
汇率变动与资源错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汇率是开放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价格,其变化对企业微观主体有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又会作用于加总到行业层面的企业生产率,进而作用于行业资源错配程度。本文基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一事件,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采取双重差分的方法研究了汇率变动对行业资源错配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变动会对资源错配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行业。如果人民币升值10%,那么资源错配程度会下降0.23,按照要素错配程度均值来计算,这会导致资源错配程度下降3.5%。并且,汇率变化可以解释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资源错配程度变化差异的17.13%。
余静文
关键词:汇率变动资源错配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