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霞
- 作品数:102 被引量:374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一线应用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P-ALG)联合环孢素(Cs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 P-ALG 联合 CsA 治疗36例 SAA 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转归,并对患者的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发病距应用 P-ALG 的时间等因素与疗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死亡4例,白细胞恢复中位时间为30天,脱离红细胞输注的中位时间为55天,脱离血小板输注的中位时间为60天。1年总有效率为86.2%,2年总有效率达91.7%,1年总有效率与性别、年龄、疾病分型、CD8比例无明显相关(P >0.05),病程<3个月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0.2×10^9/L 患者的有效率高;与国内及欧美国家报道的利用马或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 SAA 的有效率相当,而不良反应小,花费仅为马或兔 ATG 治疗的1/3~1/2。结论应用 P-ALG 联合 CsA 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 杨云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马肖容赵万红王剑利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疗效
- 不同方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及其与TNF-α水平的关系
- 本文研究不同方案沙利度胺(Thalidomi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寻求沙利度胺一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最佳方案。并初步探讨临床疗效与血清TNF-α水平的关系。...
- 马肖容陈银霞刘捷张王刚曹星梅何爱丽杨云
- 关键词: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TNF
- 文献传递
- 多发性骨髓瘤44例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大二院血液科2001年~2006年收治的4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中位年龄为58.23岁,首发症状为骨痛(40%),乏力(16.3%)。血清β2-MG,CRP升高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者中位生存期与上述三值正常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存分析显示β2微球蛋白和C反应蛋白与疾病预后相关。
- 陈银霞王满妮史杰张王刚刘捷马肖容马晓玲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症状
- 多发性骨髓瘤7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M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方法、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结果74例MM患者中,误诊19例,误诊率为25.68%。实验室检查:58例(78.38%)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中位值为76g/L;蛋白尿28例(37.84%),肾功能不全24例(32.43%);血清球蛋白升高65例(87.83%);红细胞沉降率增加61例(82.43%),平均为59mm/1h;骨髓检查骨髓瘤细胞比例2.5%~90%,中位数为35.5%;骨质破坏38例(51.35%)。治疗以VAD、VMD、MP等方案化疗为主;加用沙利度胺,疗效优于单用化疗。结论MM临床表现多样化,常以贫血及骨、肾损害为首发表现;联用沙利度胺,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减轻不良反应。
- 刘捷陈银霞马肖容曹星梅张王刚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药物疗法
- 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与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比较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与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2013年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重型再障患者(猪ALG组43例,兔ATG组32例)6个月有效率,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猪ALG组6个月有效率为79.07%,高于兔ATG组(56.25%)且差异显著(P=0.034);5年总生存率为86.047%,高于兔ATG组(72.878%),但差异不显著(P=0.190)。结论猪ALG血液学应答优于兔ATG,预后和安全性相似。
- 杨楠马肖容张卉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赵万红张王刚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 不同方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其与TNF-α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8年
- 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案沙利度胺(thalidomi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沙利度胺一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最佳方案,并分析临床疗效与血清TNF-α水平的关系。分别应用高剂量沙利度胺(HD-T)、沙利度胺+VAD化疗(T-VAD)、沙利度胺+MP化疗(T-MP)、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及低剂量沙利度胺(LD-T)等方案治疗85例多发性骨髓瘤,以常规VAD化疗组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15例有效,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HD-T、T-VAD、T-MP、TD、LD-T5个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0%、80.0%、71.4%、33.3%、27.3%,其中T-VAD、T-MP组治疗有效率较其他组及常规VAD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显著不良反应(外周神经病变、乏力、腹胀、便秘、皮疹、水肿、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5个组的发生率为75.0%、30.0%、28.6%、14.3%、9.1%。没有出现Ⅳ级毒性,没有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治疗相关死亡率为0%。同时发现,沙利度胺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分别是(44.7±5.7)pg/ml和(46.3±5.7)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组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27.3±6.4)pg/ml,较治疗前(49.2±7.3)p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化疗比较,沙利度胺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药物,其联合化疗(T-VAD,T-MP)效率高,副作用小,可认为是优选方案。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是判断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指标之一,它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 马肖容陈银霞刘捷张王刚曹星梅何爱丽杨云
- 关键词: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TNF-Α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B细胞、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发期及进展期MM患者CD3细胞、CD4细胞、B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CD8细胞明显升高(P<0.01);除B细胞明显减少外,稳定期MM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正常;NK细胞的比例在初发期患者明显高于正常(P<0.01),稳定期患者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进展期患者显著低于正常(P<0.01)。结论: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细胞免疫调节与MM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 陈银霞刘捷马肖容杨云张王刚何爱丽田玮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
- 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以及对IL-6和铁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评估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对MM患者血清IL-6及铁蛋白的影响。方法:48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化疗方案分别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或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VCD方案)或硼替佐米联合吡柔吡星及地塞米松(PAD方案),每3-4周1个疗程,所有患者至少完成3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评价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的疗效,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同时检测健康对照及M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结果:48例患者2个疗程总反应率(ORR)85.42%,CR+VGPR率64.59%;3个疗程总反应率(ORR)87.50%,CR+VGPR率77.08%;2个疗程和3个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中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炎等。MM患者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初治MM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显著;血清IL-6和铁蛋白水平对于判断MM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张鹏宇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赵万红马肖容王剑利杨云雷博王芳侠张王刚
- 硼替佐米联合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改良VAD方案(PV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有52例MM患者接受了2~8个疗程PVAD方案化疗。PVAD方案:硼替佐米(万珂)1.3mg/m2,3秒内快速注射,d1,4,8,11;长春瑞滨10mg/d静滴,d1~4;吡柔比星10mg/d静滴,d1~4;地塞米松20mg/d静滴,d1~4。每28天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总体反应率[完全缓解(CR)+接近完全缓解(n CR)+部分缓解(PR)+轻微反应(MR)]为92.3%(48/52),治疗有效率(CR+PR)为88.5%(46/52)。其中在PVAD方案治疗前接受过VAD方案治疗的21例患者中,18例有效,治疗有效率(CR+PR)为85.7%(18/21)。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外周神经病变、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带状疱疹、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或恢复。结论:PVAD方案在初发或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中均有较好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单用硼替佐米或单用VAD方案。
- 王芳侠李月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赵万红马肖容杨云王剑利张鹏宇古流芳雷博王瑾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
- 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研究基于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的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T-NH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儿童和成人初治及复发ALL和T-NHL共62例,其中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22例(PEG-Asp联合化疗组),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常规化疗方案40例(L-Asp常规化疗组),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比较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分析显示,PEG-Asp联合化疗组总缓解20例(90.91%),CR 17例(77.27%),PR 3例(13.64%),L-Asp常规化疗组总缓解35例(87.5%),CR 29例(72.5%),PR 6例(15%),组间及亚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内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均为WHO毒性反应1-2级,无3-4级毒性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率。PEG-Asp联合化疗组过敏反应和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L-Asp常规化疗组,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EG-Asp联合化疗组均完成预期PEG-Asp治疗剂量,L-Asp常规化疗组仅29例(72.5%)完成L-Asp治疗剂量。PEG-Asp联合化疗组平均住院日10.5 d,较L-Asp常规化疗组住院18.9 d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结论:基于培门冬酶的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安全性较高,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使得治疗剂量完整完成,保证了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治疗总费用相对较低,替代L-Asp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优化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更多病例以及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徐燕王瑾杨楠白菊张鹏宇古流芳雷博刘捷王芳侠黄炳俏张王刚何爱丽曹星梅陈银霞马肖容
- 关键词:培门冬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