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雪
- 作品数:40 被引量:276H指数:9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沃土技术研究与应用
- 马忠明杨思存王朝辉杨蕊菊孙建好杨虎德田宵鸿包兴国唐文雪王建成张久东崔云玲王成宝彭治云张树兰陈伟姜万礼
- 建立了该区农田土壤大、中、微量元素丰缺指标,提出了基于目标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养分推荐与顶凌追肥小麦平衡施肥技术及玉米氮肥后移技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8.4%,并研制出主要作物平衡施肥专家系统。研发出保水营养型生土熟化...
- 关键词:
- 关键词:旱田土壤黄绵土荒漠生土熟化优化施肥
-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被引量:43
- 2008年
- 通过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黑垆土开垦后,0~10cm和10~20cm土层>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下降了21.35%和38.82%;0.5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mm和5~2mm大粒径团聚体的下降幅度最大;而0.5~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却增加了104.75%和23.13%.0~10cm土层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5~2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最多,>5mm粒级次之;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和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各处理0~10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MD)均大于10~20cm土层;自然土壤的团聚体MMD显著高于同层次耕作土壤,长期施肥处理MMD大于无肥对照,有机物质培肥处理明显高于化肥处理.土壤团聚体MMD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霍琳武天云蔺海明曹诗瑜唐文雪
-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
- 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研究绿洲灌区春小麦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及其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0~40cm土壤坚实度明显低于平作,0~20cm土壤体积质量较平作降低2.52%。0~10cm日均土壤温度较平作提高1.41℃,且随春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增温效应逐渐弱化。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三叶期0~10cm土层质量含水量低于平作栽培,挑旗期至成熟期0~120cm土层质量含水量高于平作栽培。垄作沟灌栽培春小麦产量较平作增产7.27%~34.6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7~4.71kg/(hm2.mm),节水750m3/hm2。垄作沟灌栽培对土壤坚实度、体积质量、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是春小麦节水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 唐文雪马忠明张立勤连彩云
-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状垄作栽培春小麦绿洲灌区
- 油页岩半焦生物炭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2023年
- 油页岩半焦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营养物质,是复混肥理想的添加物料。为了提升油页岩半焦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以玉米为指示作物,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指示品种,设施油页岩半焦生物炭20、40、60、80 t/hm^(2),不施肥和仅施氮、磷肥(优化施肥)6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油页岩半焦生物炭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油页岩半焦生物炭后土壤性状发生显著变化,与播前相比,土壤容重下降了2.21%~8.82%,土壤孔隙度增加了-11.05%~4.08%,毛管孔隙度增加了-6.70%~3.74%,土壤pH下降了4.73%~7.84%。土壤储水量较对照不施肥处理增加了18.85%~30.57%。与优化施肥相比,土壤全氮增加了6.25%~20.83%,土壤全磷增加了0~25.51%,土壤全钾增加了0.92%~2.63%,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4.29%~88.26%,土壤碱解氮增加了-7.40%~14.21%,土壤速效磷增加了-30.27~80.37%,土壤速效钾增加了-12.87%~115.07%。在油页岩半焦生物炭投入量为60 t/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17681.4 kg/hm^(2),较对照不施肥处理增产20.10%。综合分析,施不同用量油页岩半焦生物炭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显著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 连彩云马忠明唐文雪薛亮王智琦罗双龙
- 关键词:玉米土壤理化性状
- 一种玉米膜下滴灌用水肥处理方法
- 本发明涉及玉米种植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玉米膜下滴灌用水肥处理方法,包括:步骤一,肥料融化处理;步骤二,水肥检测;步骤三,过滤处理;步骤四,水肥输送,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对混合后的水肥进行检测和过滤处理,若水...
- 连彩云马忠明王智琦冉生斌薛亮唐文雪罗双龙
- 膜下微喷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对制种玉米产量及水肥效应的影响
- 2025年
- 研究水氮耦合对膜下微喷灌制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响应,实现制种玉米高产和水氮资源的高效利用。于2022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以灌水量为主处理(2700、3600、4500 m^(3)/hm^(2))、施N量为副处理(0、120、240、360 kg/hm^(2)),分析了膜下微喷灌条件下不同水氮耦合模式对制种玉米产量及水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喷灌溉条件下,增加灌水量和施N量均能有效提高制种玉米籽粒产量,但当水氮施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产效应减弱。不同的灌水量下,施N量为240 kg/hm^(2)的处理较其余施氮处理均明显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及光的截获率,叶面积指数在灌浆期时较0、120、360 kg/hm^(2)施氮处理分别高16.69%~21.12%、1.33%~2.00%、-3.79%~13.73%。在灌水量为4500 m^(3)/hm^(2)、施N量为240 kg/hm^(2)的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最高,为7.84 t/hm^(2),但与灌水量为3600 m^(3)/hm^(2)、施N量为240 kg/hm^(2)的处理(7.80 t/hm^(2))差异不显著,仅增产0.5%;且后者与前者相比,灌水量减少了20%,水分利用效率则增加了13.50%,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提高了60.91%。综上认为,在膜下微喷灌条件下,灌水量为3600 m^(3)/hm^(2)、施N量为240 kg/hm^(2)是试验区乃至河西灌区制种玉米生产的最适宜水氮耦合模式。
- 连彩云马忠明王智琦薛亮唐文雪罗双龙
- 关键词:制种玉米水氮耦合水肥效应
- 河西平川灌区制种玉米套种不同豌豆品种比较试验被引量:5
- 2009年
- 在甘肃河西平川灌区进行了制种玉米套种不同豌豆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豌豆品种对制种玉米的经济性状、产量以及带田混合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其中豌豆品种针叶豌豆M Z-1与制种玉米套种后对产量水平的负面影响最小,豌豆产量达2700.0 kg/hm2,制种玉米产量达9840.0 kg/hm2,带田混合产量达12540.0 kg/hm2,适宜与制种玉米进行套种。
- 唐文雪张立勤马忠明连彩云
- 关键词:制种玉米豌豆品种套种
- 地膜残留量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9
- 2022年
- 为探究残留地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指示品种,在半膜覆盖平作栽培条件下,于2015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河西绿洲灌区模拟设置5个地膜残留量水平(0、110、220、440、660 kg/hm^(2)),测定不同残膜水平下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地膜残留量增加,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呈逐渐增加趋势,且玉米拔节前0~10 cm土层土壤温度提高0.14、0.25、0.28、0.43℃。残膜的存在能够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提高播前土壤含水量,但在玉米苗期由于残膜阻碍水分的下渗,导致3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地膜残留量为0 kg/hm^(2)降低0.11%、1.89%、6.07%、5.93%。当地膜残留量为660 kg/hm^(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矿质氮、Olsen-P养分含量显均著低于地膜残留量为0 g/hm^(2),降幅分别为15.57%、10.53%、18.89%、36.32%。长期残膜作用使土壤容重增加、通透性降低,并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矿质氮及Olsen-P含量,引起土壤质量退化。
-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连彩云
- 关键词: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
- 甘肃省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技术规程被引量:2
- 2015年
- 介绍了农田土壤残留地膜的监测、资料统计、成果表达等技术流程,包括覆膜作物选择、覆膜方式选择,监测点数确定、监测地块选择,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及统计测定方法等地膜残留监测的全过程。
- 唐文雪马忠明魏焘
- 关键词:农田地膜残留规程
- 灌水量及种植密度对河西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mm(W3)3个水平;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36.40万穴/hm^(2)(D1)、44.40万穴/hm^(2)(D2)、57.10万穴/hm^(2)(D3)3个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产量方面,W2和W3处理的产量相近,其比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66%和36.86%。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60.54%和12.79%。高密度种植与中高灌水量结合(W2D3和W3D3处理)能够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在耗水量方面,W2处理比W1处理显著增加26.69%,但比W3处理显著降低17.13%。尽管D3处理的耗水量最高,但仅比D1和D2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47%。W3D1、W3D2、W3D3处理的耗水量较高,表明灌水量是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2 kg/(hm^(2)·mm),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6.91%和20.00%;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31 kg/(hm^(2)·mm),比D1和D2处理分别提高52.30%和8.02%。在各处理组合中,W1D2、W2D3、W3D3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4.45、4.87和4.41 kg/(hm^(2)·mm)。综合考虑水稻的增产和节水效果,灌水量为975.00 mm、种植密度为57.10万穴/hm^(2)时,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 唐文雪马忠明薛亮连彩云王智琦罗双龙
- 关键词:种植密度灌水量耗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