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蔡瑞国

蔡瑞国

作品数:69 被引量:769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9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7篇小麦
  • 22篇籽粒
  • 19篇淀粉
  • 11篇冬小麦
  • 9篇粒度
  • 9篇粒度分布
  • 8篇糯小麦
  • 7篇氮素
  • 7篇小麦籽粒
  • 7篇灌浆
  • 7篇干物质
  • 7篇干物质积累
  • 6篇酶活性
  • 5篇弱光
  • 5篇旗叶
  • 5篇种植密度
  • 5篇籽粒淀粉
  • 5篇胁迫
  • 5篇理化特性
  • 5篇花后

机构

  • 44篇河北科技师范...
  • 3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德州学院
  • 2篇泰山学院
  • 2篇遵化市农业畜...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济宁市农业技...
  • 1篇济宁市农业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63篇蔡瑞国
  • 42篇张敏
  • 23篇王振林
  • 18篇王文颇
  • 17篇尹燕枰
  • 15篇周印富
  • 14篇李彦生
  • 13篇刘希伟
  • 11篇戴忠民
  • 11篇韩金玲
  • 9篇闫素辉
  • 8篇李文阳
  • 7篇赵城
  • 7篇张玉春
  • 6篇顾锋
  • 5篇梁太波
  • 5篇徐彩龙
  • 5篇武宝悦
  • 5篇王平
  • 4篇耿庆辉

传媒

  • 11篇作物学报
  • 10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河北科技师范...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现代农业科学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1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胁迫环境下不同抗盐性小麦品种幼苗长势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被引量:59
2008年
采用两种浓度NaC l溶液,对不同抗盐性小麦品种德抗961(抗盐性强)和泰山9818(抗盐性弱)萌发期幼苗进行胁迫处理,观察其幼苗长势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小麦幼苗生长,抗盐性弱的泰山9818受抑制较重。苗、根ABA含量随盐胁迫浓度增加而提高,泰山9818的增幅高于德抗961。苗、根IAA含量随盐胁迫浓度增加而降低,但德抗961的IAA含量高于泰山9818,说明盐胁迫下抗盐性强的品种具有较高IAA合成量。2品种GA3含量变化因盐胁迫浓度而异。在低盐胁迫下抗盐性强的品种苗中GA3含量提高以适应盐胁迫利于苗的生长,在高盐胁迫下2品种GA3含量降低。盐胁迫使苗中ZR含量增加,且德抗961的苗中ZR含量高于泰山9818,而根中ZR含量则前者低,说明盐胁迫下抗盐性强的品种可迅速将根部合成的ZR向苗中转移,促进苗的生长。2品种IAA/ABA、GA3/ABA比值随盐胁迫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下降,德抗961 IAA/ABA比值大于泰山9818。在盐胁迫下,抗盐性强的品种协调自身激素平衡的能力较强可能是其生长受抑制较小的重要原因。
张敏蔡瑞国李慧芝李建敏戴忠民王振林尹燕枰
关键词:盐胁迫小麦内源激素
种植密度对饲用春玉米生长与饲草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选用2个饲用春玉米品种,设计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动态变化和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株高增大,单株绿叶片数和次生根数减少。春玉米叶面积系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但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下降较快。春玉米群体鲜重因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同时密度的增产效应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春玉米群体干重提高,但当种植密度达到75000株/hm2时,群体干重出现下降现象。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空秆率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但籽粒产量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朱桓蔡瑞国张敏李彦生王文颇韩金玲周印富
关键词:春玉米种植密度饲草产量
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花后弱光影响小麦淀粉分子积累和结构形成,进而使面粉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本研究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花后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小麦籽粒中淀粉组分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弱光胁迫使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减少,A-型淀粉粒比例增加,淀粉相对结晶度增大。花后光照强度降低,轮选987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澥值和反弹值增大,而农大糯50206淀粉的上述参数则呈减小趋势。轮选987淀粉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随弱光胁迫的增强而降低,而糊化焓呈增加趋势;相反,农大糯50206淀粉的上述热力学特征参数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比例与相对结晶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稀澥值、糊化时间和糊化焓呈显著负相关,与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小麦花后光照强度降低影响籽粒淀粉组分和粒度分布,从而改变了淀粉的晶体、糊化和热力学特性。
刘希伟张敏李勇张玉春宋霄君赵城蔡瑞国
关键词:冬小麦遮光粒度分布理化特性
优质小麦子粒淀粉组成与糊化特性对氮素水平的响应被引量:16
2010年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3个不同类型优质小麦品种:豫麦47(强筋品种)、山农8355(中筋品种)和豫麦50(弱筋品种),设置3个氮肥水平:施N 01、5和30 g/m2,研究了小麦子粒淀粉的粒度分布、直支链淀粉组成、糊化特性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优质小麦子粒中淀粉粒的粒径分布范围为14~5μm,其数目分布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变化,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峰谷位于10μm处 据此可将淀粉粒分为两种类型:A型大淀粉粒(104~5μm)和B型小淀粉粒(11~0μm)。优质小麦子粒淀粉粒组成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强筋品种豫麦47子粒中B型淀粉粒的比例较高,弱筋品种豫麦50子粒中A型淀粉粒的比例较高,中筋品种山农8355居中。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子粒中淀粉的粒度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随氮素水平的提高,强筋品种豫麦47子粒中A型淀粉粒的比例提高,而B型淀粉粒的比例下降 增施氮肥后弱筋品种豫麦50和中筋品种山农8355子粒中B型淀粉粒的比例增大,而A型淀粉粒的比例降低,且前者变化的幅度较大。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优质小麦子粒中的淀粉含量,氮肥用量进一步增大后,淀粉含量降低 增施氮肥后优质小麦子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增施氮肥对优质小麦子粒淀粉的糊化特性存在较大影响,且此影响的趋势因基因型和施氮量而异。其中强筋品种豫麦47表现为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反弹值、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提高,而高峰粘度和稀懈值降低 当氮肥用量增大至30 g/m2时,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降低,而以粘度为单位的参数均提高。弱筋品种豫麦50表现为增施氮肥后,RVA参数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中筋品种山农8355的呈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B型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比例与高峰粘度和稀懈值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反弹
顾锋蔡瑞国尹燕枰张敏李彦生王振林
关键词:优质小麦氮素水平淀粉糊化特性
氮肥分施对冀东地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确定冀东地区冬小麦的最佳追氮时期和追氮量,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氮肥量240 kg/hm2条件下,分期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京冬8号和京冬11号2个冬小麦品种。设4个处理:全部底肥(NⅠ);1/2底肥、1/2起身(NⅡ);1/2底肥、1/2拔节(NⅢ);1/3底肥、1/3起身、1/3挑旗(NⅣ)。NⅢ处理有利于小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4.41%~13.00%和3.04%~14.97%,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小麦施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氮肥分期施用,即氮总量的1/2作底肥,1/2做拔节期追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徐彩龙张敏谢新宇刘铁宁王文颇韩金玲李彦生周印富蔡瑞国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
播期推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被引量:69
2013年
为了明确推迟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轮选987和京冬8号),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播期推迟对小麦群体动态、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能显著降低小麦冬前分蘖数,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和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播期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播期推迟引起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籽粒产量下降,且京冬8号出现显著下降时对应的播期早于轮选987。播期推迟后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二者的主要组成成份也随之改变。因此,冀东地区选用轮选987且适当早播(10月5日播种)可以获得高产;推迟播期至10月10日则籽粒品质提高,但要注意加强小麦生育后期的田间管理,防止粒重明显降低。
张敏王岩岩蔡瑞国李婧实王文颇周印富李彦生杨树宗
关键词:冬小麦籽粒品质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晶体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以2个小麦品种(轮选987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3个不同种植密度(150、300、450万株·hm-2)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晶体特性。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和组成。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直链淀粉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淀粉晶体呈典型的A型特征,且不受种植密度影响。种植密度明显影响淀粉颗粒内部的结晶程度,表现为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相对结晶度先升后降。同时,种植密度改变了淀粉X-衍射图谱中各峰的精细位置和相对强度,说明种植密度对淀粉颗粒内部结晶区的晶胞结构或微晶排列也存在一定影响。淀粉的相对结晶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蔡瑞国张敏韩婷谢新宇徐彩龙顾锋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淀粉含量
旱作和灌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5
2008年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以籽粒淀粉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鲁麦21和德99-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籽粒淀粉粒的分布特征及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与灌溉栽培相比,旱作栽培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B型淀粉粒(2.0-9.8μm和〈9.8μm)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粒径〉18.8μm的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水分亏缺降低了2个品种的籽粒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而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这表明旱作栽培有利于小麦籽粒品质的改善。相关分析表明,2个品种籽粒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均与2.0-9.8μm和〈9.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负相关,与9.8-18.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2.0-9.8μm和〈9.8μm的淀粉粒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与9.8-18.8μm的淀粉粒呈负相关。表明小淀粉粒(2.0-9.8μm和〈9.8μm)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而大淀粉粒(9.8-18.8μm和〉9.8μm)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
戴忠民尹燕枰张敏李文阳闫素辉蔡瑞国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灌溉旱作
强筋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弱光的响应被引量:35
2008年
【目的】揭示强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特征,探讨小麦挑旗后不同阶段弱光对其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遮荫棚设挑旗-开花、花后1~10d、花后11~20d、花后21~30d弱光处理,以大田种植小麦为对照,对2个强筋小麦品种(藁城8901和济南17)在不同弱光处理下胚乳中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小麦胚乳不同粒径淀粉粒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变化,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变化。B型淀粉粒(直径<10μm)占胚乳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的百分数分别为99.89%、46.85%和84.43%,A型淀粉粒(直径≥10μm)的值分别为0.11%、53.15%和15.57%。挑旗后不同阶段弱光处理对小麦胚乳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有明显影响。花后11~20d弱光处理时A型淀粉粒的数目百分数显著降低,其它处理变化不明显;弱光对B型淀粉粒内部的数目分布状况影响显著,且此影响存在遮光时期、基因型和粒位的差异。挑旗~开花弱光处理后,藁城8901强势粒BS型(直径<1μm)淀粉粒数目降低,BL型(直径1~10μm)淀粉粒升高,而弱势粒呈相反趋势;济南17强势粒的淀粉粒数目分布变化不显著,而弱势粒BS型淀粉粒数目降低,BL型淀粉粒升高。灌浆前期弱光处理提高小麦胚乳中BS型淀粉粒数目,中后期弱光处理提高BL型淀粉粒数目,且中期弱光处理的作用大于后期。2个品种B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在灌浆前期弱光处理后显著提高,而A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降低;挑旗~开花和灌浆中后期弱光处理后,A和B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变化呈现与灌浆前期相反的趋势。【结论】强筋小麦胚乳淀粉粒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变化,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变化。弱光对强筋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存在显著影响。
蔡瑞国尹燕枰赵发茂张敏张体彬梁太波顾锋戴忠民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弱光
花后持续弱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为给弱光条件下小麦持续高产及耐荫性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2和济核916为试验材料,于花后设置3个不同的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分析花后持续弱光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济麦22和济核916旗叶叶绿素a、b含量在花后0~25d保持较高水平,之后迅速降低。遮光后两品种旗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济麦22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及两品种的经济系数显著降低。花后遮光改变了小麦籽粒灌浆进程,显著降低了两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延长了济麦22的渐增期和快增期持续时间,减少了缓增期的持续天数,遮光60%处理显著降低了济核916渐增期持续时间,推迟了其灌浆高峰的来临时间。遮光30%和60%条件下济麦22分别减产27.7%和35.4%,济核916分别减产29.49%和64.39%。遮光后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随遮光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花后弱光会降低小麦光合能力,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最终导致减产。
张玉春张敏刘希伟周齐齐杨敏李彦生杨晴蔡瑞国
关键词: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