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繁 作品数:28 被引量:336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尾叶桉对四种豆科植物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3 2007年 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叶片自然挥发物和不同浓度水抽提物对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①叶片自然挥发物对4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台湾相思和南洋楹的茎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而对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的根生长则有极显著的促进;②清水浸提24 h所得的叶片水抽提物对4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对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和南洋楹的根和茎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而对大叶相思的茎生长则有极显著的促进;③清水浸提72 h并减压浓缩后,配成的不同质量浓度的叶片水抽提物对4种植物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都较小,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对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南洋楹茎生长的影响则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尾叶桉叶片向环境中释放的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确实对4种豆科植物造成了影响,且不同浓度下其作用的程度及性质有所不同。大叶相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受到的抑制作用最不明显,可作为较理想的尾叶桉伴生树种,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 丘娴 余世孝 方碧真 王永繁 蔡楚雄 刘世平关键词:尾叶桉 化感作用 黑石顶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种间总体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0 2005年 应用Schluter的方差检验法,在2种尺度下采用物种出现与否的二元数据及物种多度数据,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5个演替阶段种间联结动态进行了研究。同一尺度下采用2类数据进行测定,对测度结果表现出的差异所隐含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多物种间环境适应性相同时,为降低种间竞争强度而产生的一定程度的种间分离。研究结果显示,演替过程各个群落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在2个尺度下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关联或无关联;不同群落种间分离随正关联程度的增加而加大,表明植物群落可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多物种间的稳定共存。 王永繁 余世孝关键词:森林群落 演替 种间分离 植被演替过程中种群格局动态的分形分析 被引量:35 2006年 该文根据“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和对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种群的重要值-平均胸径的变动趋势的分析,确定5个森林群落为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演替的一个时间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空间格局的动态进行了分形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2个参数值均呈递减趋势,与其个体数、重要值变动趋势一致。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不断下降,种群呈衰退趋势。随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它种群取代,群落将由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的单优群落演替为多优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结果同时表明,分形分析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有效方法,分形维数则能反映种群格局的尺度变化规律。 王本洋 余世孝 王永繁关键词:森林群落 演替 黑石顶 广东黑石顶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种分析 被引量:14 2004年 在Kikvidze&Ohsawa公式的基础上,采用物种重要值为分析指标,计测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的优势种数目。结果表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数目分别为4,15和23,从而为客观确定高丰度森林群落的优势种数目提供了方法。 覃林 余世孝 王永繁关键词:森林群落 优势种 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对8种乡土树种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6 2010年 测试了尾叶桉叶片水提取液和叶片挥发物对8种乡土树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根茎生长的影响,包括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肖蒲桃Acmena acuminatissima,水翁Cleistocalyxoperculatus,三花冬青Ilextriflora,荷木Schima superb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拐枣Hovenia dulcis和火力楠Michelia maclurei,结果表明:①水提取液的母液对这8种植物的种子萌发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幼苗的根茎生长方面,对其中的鸭脚木、肖蒲桃和三花冬青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叶青冈和拐枣则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3种水提取稀释液则对所有受体植物都没有显著影响。②叶片挥发物在150 g处理以下对所有物种的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的处理中对部分植物的种子发芽率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如肖蒲桃在350 g处理时,荷木在250 g和350 g处理时都受到极显著抑制;在幼苗根茎生长方面,肖蒲桃、三花冬青、荷木、拐枣和火力楠都受到了挥发物的显著抑制作用,而鸭脚木和水翁在250 g和350 g处理中受到了显著抑制,小叶青冈只在350 g处理中受到显著抑制。总之,尾叶桉叶片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强度比水提取液的高,而幼苗根茎生长比种子萌发更易受化感物质的抑制。 方碧真 余世孝 王永繁 褚朝军 蔡楚雄 刘世平关键词:化感作用 乡土树种 尾叶桉 壳菜果树脂道发育过程的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 2000年 经组织化学研究发现 ,壳菜果 (Mytilarialaosensis)初生结构树脂道发育过程的 5个不同阶段中 ,基本组织细胞与树脂道细胞中的多糖与树脂含量呈正比消长关系 ;树脂道细胞形成多糖和树脂的时间晚于基本组织细胞 此结果提示 ,树脂主要由基本组织细胞经多糖转化形成后转输到树脂道上皮细胞 ,再由上皮细胞分泌到空腔 。 陆祖军 王永繁 徐华松关键词:树脂道 组织化学 油料作物 黑石顶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多样性及稳定性的变化 应用时空替代法,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划分成5个不同的演替阶段:①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P1);②早期针阔叶混交林群落(P2);③中期针阔叶混交林群落(P3);④后期针阔叶混交林群落(P4)... 王永繁关键词: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分形分析 被引量:76 2002年 提出了一个新的群落α多样性测度方法。定义物种多样性指数DIV =2S -∑Si =1(1/Ni) a,式中S为群落物种数 ,Ni 为种i的个体数 ,a为对个体数敏感程度的控制参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只是DIV指数中参数a =0时的一个特例。在存在自相似性的尺度范围内 ,利用分形维数可以对任意尺度上的群落α多样性进行较为准确地定量描述。以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作为应用实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DIV指数与取样尺度在双对数坐标上的线性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常用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 王永繁 余世孝 刘蔚秋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丰富度 植物群落 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杉木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比较 被引量:7 2003年 研究了粤西黑石顶相近年龄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与次生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在16龄及24龄时物种多样性水平均较低,而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迅速增加并超过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在16龄及26龄时均达到较高水平.杉木林在16龄至24龄期间群落密度变化不大,始终稍低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始终以杉木占据优势,生物量与基面积逐渐积累增加.次生林在演替初期,群落密度远高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但随演替的进程而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6龄到26龄的10a间优势种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而生物量与基面积增加很少,群落演替发生迟滞.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次生林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杉木林最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居于两者之间. 刘蔚秋 余世孝 王永繁 练琚蕍关键词:杉木人工林 次生林 演替 种群分布格局的各向异性分析 被引量:16 2006年 由于缺少简洁有效的分析方法,目前对植被空间格局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的报道很少。该文提出基于数据重采样技术并结合R ip ley s L指数进行种群格局各向异性分析的新思路,并在ArcV iew G IS技术平台上,对广东省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分布格局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具有典型的各向异性特征,在不同方向上表现不同的分布格局。实例研究表明,通过数据重采样技术在典型方向上的取样过程解决现有格局分析方法中缺少方向参数的问题,是进行种群格局各向异性分析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王本洋 余世孝 王永繁关键词: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