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艳

作品数:45 被引量:354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玉米
  • 11篇性状
  • 7篇种质
  • 6篇玉米品种
  • 6篇配合力
  • 6篇小麦
  • 5篇农艺
  • 5篇农艺性
  • 5篇农艺性状
  • 5篇种质资源
  • 5篇胁迫
  • 5篇基因
  • 4篇杂交
  • 4篇自交
  • 4篇自交系
  • 4篇基因型
  • 3篇选育
  • 3篇玉米新品种
  • 3篇杂种
  • 3篇杂种优势

机构

  • 45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户县农业技术...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长武县农业技...
  • 1篇周至县农业技...
  • 1篇富平县农业技...

作者

  • 45篇李凤艳
  • 25篇张兴华
  • 19篇张仁和
  • 15篇薛吉全
  • 9篇张睿
  • 8篇郝引川
  • 7篇路海东
  • 7篇马国胜
  • 5篇刘曼双
  • 4篇刘祥
  • 3篇郭东伟
  • 3篇杨金慧
  • 2篇王珂
  • 2篇黎裕
  • 2篇李向拓
  • 2篇韦继兴
  • 2篇郭立
  • 2篇李春辉
  • 2篇李永祥
  • 2篇李菽琳

传媒

  • 7篇西安文理学院...
  • 6篇玉米科学
  • 5篇西北农业学报
  • 5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第一届玉米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4类种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2000年
以唐四平头系统、Lancaster系统、Reid系统和旅大红骨系统的代表性自交系为材料 ,完全双列杂交 ,分析各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系统间杂交后代的产量等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普遍高于系统内杂交后代 ;不同杂交模式的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均因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 ,单株粒重的超亲优势以 L× R、唐× L、唐× R较高 ,单株粒重特殊配合力以 L× R、唐× R。
刘祥李凤艳彭泽斌刘新芝张兴华韦继兴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杂交模式配合力
不同世代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将5个不同世代38个姊妹系和4个测验种,按NCⅡ设计组配152个杂交组合,对群体选系各世代产量配合力和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姊妹系配合力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即随着自交选择的进行产量配合力逐渐升高,S4代达到最高值,S5代开始下降。S2~S4代是产量配合力严重分离的世代,S3、S4代姊妹系间产量配合力变异大,范围宽,分离重组出高配合力选系的比率高于其它世代,是配合力测定的最佳时期。
李凤艳张兴华张仁和赵永
关键词:玉米姊妹系
氮素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源库性状和灌浆特性的影响
本试验在低氮(105 kg/hm2)和高氮(337.5 kg/hm2)2个施肥水平下对6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群体源库关系及灌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素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群体产量、LAI、群体源库性状和籽粒灌浆...
路海东马国胜张仁和张兴华李凤艳郝引川薛吉全
关键词:玉米氮素胁迫基因型灌浆特性
玉米四类种质与自330杂交模式的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以四类种质的 12个代表自交系及自 330按完全双列杂交组成的 78个组合为材料 ,对四类种质与自 330杂交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在夏播条件下 ,唐四平头系统、Mo17亚群与自 330杂交模式 ,生育期和株高适中 ,具有长穗、大粒、高产的特点 。
李凤艳杨金慧张兴华刘祥
关键词:玉米种质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6
2008年
分析了陕西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的现实产量潜力不大、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组织协同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强化和改进育种选择方式,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玉米育种和栽培的合作等对策。玉米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资源(水分、土壤等)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杂种优势)+株型(结构、生理)+广适(生态)"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薛吉全张仁和李凤艳张兴华
关键词:玉米选育适应性
油菜应用BN调节剂效果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以油菜品种甘杂 1号为材料 ,研究应用BN - 3、BN - 4调节剂对促进油菜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 :喷施BN使油菜生育期提前 1~ 2d ,增加角果面积 2 2 .99~ 32 4 .6 0cm2 /株 ,增加角果 0 .6~ 2 5 .5个 /株 ,每角粒数增加 0 .9~ 2 .4粒 ,千粒重提高 0 .0 5~ 0 .2 0g ,比不施用BN对照增加产量 12 .2 %~ 14 .7%。以抽薹期BN - 36mg/kg和始花期BN - 36~
张睿张同兴李凤艳纪让军郭立
关键词:油菜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抗旱性田间鉴定
通过田间鉴定,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与产量性状,采用产量抗旱指数为评价参数,以及分析各性状与参数间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选择出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明确不...
张仁和马国胜路海东张兴华李凤艳郝引川薛吉全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旱性基因型品质性状田间鉴定
陕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1年
陕西种质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经过2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及陕西区域性、重点种质资源普查,陕西已入国家库种质资源13828份,其中粮食作物11341份、经济作物1473份、蔬菜687份、果树191份、牧草绿肥等136份,全省累计保存和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约1.8万份。通过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促进陕西在小麦、油菜、玉米、苹果、番茄等作物育种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黑米、花椒、核桃、茶叶、猕猴桃等地方品种及野生资源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陕西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有待完善,对不断流失的种质资源现状缺乏有效的资源保护和应对措施,在资源搜集、保护、利用及管理等各环节没能形成紧密的利益机制和管理机制,影响了资源价值的发挥。因此,新形势下筹划建立全省资源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对陕西珍稀、特有、独占性的资源开展保护工作,不断发掘利用新资源,服务于生产和育种研究,助力陕西农业追赶超越。
高飞严勇敢吉万全刘五志翟军海李凤艳高源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地方特色资源
地膜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增产技术研究
张睿刘党校王标刘新伦李凤艳薛德清韩晓玲刘仓乾骆新科戴开军许育彬李连海马志超魏建军安新民
该项目受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资助,编号为:98A15。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主持并完成。主要应用于我国旱作小麦产区,用来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其技术内容:1、系统地研究了三个不同类型6个品种覆膜后穗分化发育规律,从...
关键词:
关键词:地膜小麦增产技术生长发育规律
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富硒植物营养素对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
本试验通过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富硒植物营养素研究其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等效应.试验选用富硒植物营养素(长沙福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成分为腐殖酸≥4.0%,N+P2O5+K2O≥20%,Se,Ti≥660mg,用量180...
张睿刘曼双李菽琳李凤艳
关键词:小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