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慕玲

作品数:34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鹦鹉
  • 8篇虎皮鹦鹉
  • 7篇地震
  • 6篇发声
  • 5篇声行为
  • 5篇鸣鸣蝉
  • 4篇日龄
  • 4篇日龄雏鸡
  • 4篇前兆
  • 4篇鸣声
  • 4篇记忆
  • 4篇黑蝉
  • 4篇长时记忆
  • 4篇雏鸡
  • 3篇学习记忆
  • 3篇震前
  • 2篇地震前
  • 2篇地震预报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特性

机构

  • 3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作者

  • 33篇徐慕玲
  • 31篇蒋锦昌
  • 22篇陈浩
  • 8篇杨新宇
  • 7篇李兵
  • 6篇唐欢
  • 4篇王学斌
  • 3篇王倩
  • 3篇王永兵
  • 3篇张红
  • 3篇李俊凤
  • 2篇赫荣乔
  • 2篇张旭
  • 1篇宋涛
  • 1篇聂世芳
  • 1篇李东风
  • 1篇杨文晖
  • 1篇肖颖
  • 1篇肖颖
  • 1篇赵希武

传媒

  • 5篇声学学报
  • 3篇Curren...
  • 3篇中国科学(B...
  • 3篇地震研究
  • 3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首届中国神经...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6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2
  • 3篇1991
  • 3篇1990
  • 3篇1989
  • 1篇1986
  • 1篇198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发声肌动作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由鸣鸣蝉发声肌的肌电图(EMG)与同步鸣声的比较,揭示了其变音调鸣声与发声肌兴奋特性的关系.鸣鸣蝉的两侧发声肌交替收缩,在受控特性上为同步肌.惊鸣过程中发声肌EMG的幅值平均为自发活动的2.6倍,宽度多数约增加1ms.与单峰EMG对应的同步叫声第二陪音(UP2)主峰频率(MPF)的幅值平均比双峰EMG对应的同步叫声UPZ的MPF约高9dB.同步叫声的潜伏期平均约为4.5ms.同时,双峰EMG的首峰与第二峰融合后的演变过程中,第二峰的上升速率与首峰幅值呈显著性负相关,即随着首峰幅值的增高,第二峰的上升速率平均以3.4mV/ms递降.
杨新宇蒋帛昌陈浩徐慕玲
关键词:鸣鸣蝉肌电图
亚磁空间对日龄雏鸡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药理学和形态学研究
亚磁空间是各矢量方向的地磁场被抵消后所得到的磁场强度接近零的空间。已有的研究表明亚磁空间会对胚胎发育和学习记忆相关的脑功能产生影响。本工作应用一次性被动回避模式和厌恶性条件化学习模式研究亚磁空间对日龄雏鸡学习记忆能力的影...
肖颖王倩徐慕玲李俊凤李兵蒋锦昌
关键词:长时记忆学习记忆能力
前兆性地声的传播特性及其生物效应
本文对不同特征的前兆性地声信号和白噪声,在沙层中和沙层内洞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有1/3倍频中心频率谱的比较测量。同时比较了它们对与行为活动有关的神经介质—鼠脑中5-羟色胺代谢过程的作用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特征的声...
蒋锦昌孙巍徐慕玲聂世芳刘莉君刘向群王强
虎皮鹦鹉声行为习性特征参数的定量研究被引量:4
1994年
在虎皮鹦鹉(Budgerigar(Melopsittacusundulafus)以下简称BG)声行为及其叫声模式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BG声行为习性特征参数的定量研究.为综合分析地震前BG声行为习性异常开拓了新的认识.在室内光照下,BG的鸣叫具有自然性状的始鸣和终鸣时,及其昼鸣夜息的节律习性.每天的昼叫声和夜叫声中,单次叫声、变调叫声、单音和多音节抗议叫声分别具有与其行为活动相适应的占有习性,而且具有相接近的峰相位,并与相应的半值相位呈有规则的跟随特性,平均约滞后半小时.颠倒照明后,BG叫声的峰相位比正常照明约滞后12小时,与相应的半值相位的跟随特性呈不规则.
蒋锦昌陈浩徐慕玲张红
关键词:虎皮鹦鹉地震前兆鸟类
鸣鸣蝉(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鸣声的变频特性及其动力学过程被引量:4
1990年
本文揭示了鸣鸣蝉鸣声的变频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过程。每个单次叫声的前奏和尾声基本上是以主峰频率约4000Hz的基本音(BS)为主音的单音色声,其高潮声多数由5—8个变音节(VTS)“Wéi ying”组成的音变调声。VTS的变频过程由前混音、BS为主音的“Wéi”、中混音和BS的3—5倍频次音(IS_2)为主音的“Ying”组成。BS的1.5—2倍频次音(IS_1)为低强度伴音。变频过程中发音肌的收缩速率虽无明显变化,约220±25Hz,但颤动特性有明显差异,其准正弦和锯齿形颤动分别激发BS,IS_1和IS_2。腹部伴音的上、下运动速度分别平均约2.5—5cm/s和5cm/s。
蒋锦昌王永兵徐慕玲张弘陈浩
关键词:鸣鸣蝉动力学过程鸣声
亚磁空间对日龄小鸡学习记忆的影响
地磁场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索太空地磁场消除对脑功能发育的影响。用补偿或屏蔽的方法获得近似地磁场消除的亚磁空间(hypomagneticfield space,HMFS),其生物效应的研究比卫星搭载更...
蒋锦昌王学斌徐慕玲李兵赫荣乔
关键词:异化现象学习记忆
黑蝉(C.atrata Fabricius.)主发声器的动力学特性被引量:2
1989年
本文给出了黑蝉主发声器(发音肌(SMc)和发声膜(SM))的动力学特性和调幅脉冲列(AMPT)的产生机制。SMc的动作过程为准简谐收缩运动,其无声和发声收缩运动的振幅分别约17.2和29.4μm,动态发声效率约17%。SM的无声运动为准简谐振动,振幅约7.81μm。SM的发声运动为复合振动,振幅约12.66μm。鸣声的每个单音节中的AMPT_(1,2,3)分别由SM上半部3条长肋的受激振动(V_(1,2,3))所产生。V_(1,2,3)的峰值分别比AMPT_(1,2,3)的第一高峰脉冲提前0.156ms。SM下半部膜结构主要是传输SMc的收缩运动。
蒋锦昌陈浩徐慕玲
关键词:黑蝉动力学特性
黑蝉(C.Atrata Fabricius.)发声声学的研究被引量:2
1990年
黑蝉发声膜的长肋可类比为一端夹紧的梁,激励声的基频为3900—5500Hz,与黑蝉鸣声的主峰频率(MPF)的可能范围基本一致。有盖(Op)、鼓盖(TC)和褶膜(JM)可分别类比为一边固定、二边固定其余自由的均匀方板和四边固定的矩形膜,受激振动的基频(f_(OP)~1=940Hz、f_(TC)~1=1200Hz和f_(JM)~1=810Hz),及其f_(OP)^(3,4.5,5,5.5,6)、f_(TC)^(2,2.5,3,3.5)和f_(JM)^(45,65,66,76,77)分别与Op、TC和JM振动的MPF及其主要高频成分基本相一致,共鸣腔和两侧气门可类比为并联谐振电路和并接于输出端的电阻,谐振频率和品质因素与黑蝉鸣声的MPF和调谐度基本相一致。
蒋锦昌徐慕玲陈浩张红
关键词:黑蝉声学
鸣鸣蝉发声肌对神经支配的频率响应特性
1994年
蝉由发声肌收缩运动驱动发声膜振动发声.发声运动的神经支配有同步和异步类型,有些种两侧发声肌同步收缩,有些种为交替收缩,收缩速率由数十到数百,一般低于500 pps.本文在鸣鸣蝉(Oncotym Pana maculaticollis Motsch)鸣声特性和有关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观察了发声肌运动的神经支配的频响特性,结果为阐明蝉类变音调鸣声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蒋锦昌杨新宇唐欢徐慕玲陈浩
关键词:神经支配频率响应
亚磁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实验系统被引量:6
2003年
直径2 m的补偿式亚磁空间中,内置非铁磁性智能化多功能实验箱系统,箱内温控范围20~40℃,精度0.1℃,过温报警,湿度可控范围40%~80%,通风和光照任意.箱内中央空间(长×宽×高=66.0 cm×40.0 cm×28.3 cm)中,80%、15%和5%的位点剩余磁场分别平均为地磁场的0.5%~0.6%、1.3%~1.5%和2.7%~4.2%.箱内中央空间的高度为43.0 cm时,55%、35%和10%的位点剩余磁场分别平均为地磁场的1.9%、2.3%和3.3%.可用于多种生物学效应的观察和研究.
蒋锦昌王学斌徐慕玲李兵杨文晖赵得玺宋涛
关键词:生物学效应地磁场生命活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