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素娟

作品数:6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球菌
  • 5篇肠球菌
  • 2篇粪肠球菌
  • 1篇动物
  • 1篇动物肠道
  • 1篇毒力
  • 1篇毒力因子
  • 1篇羊脑
  • 1篇正常菌群
  • 1篇溶血素
  • 1篇溶血性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提取纯化
  • 1篇兔IGG
  • 1篇尿道
  • 1篇尿道感染
  • 1篇辛酸
  • 1篇硫酸铵法
  • 1篇绵羊

机构

  • 6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韩素娟
  • 5篇剡根强
  • 5篇周霞
  • 4篇王静梅
  • 3篇马贵军
  • 2篇马勋
  • 1篇程安春
  • 1篇汪铭书
  • 1篇薄新文
  • 1篇康立超

传媒

  • 2篇上海畜牧兽医...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应用辛酸硫酸铵法提取纯化兔IgG被引量:12
2007年
马贵军韩素娟剡根强周霞
关键词:提取纯化硫酸铵法IGG辛酸粪肠球菌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因子基因的PCR检测被引量:22
2008年
从新疆部分地区羊场近年来发生的以脑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死羔羊体内分离出2株细菌,经鉴定为粪肠球菌。经链球菌A-G乳胶分型诊断液检测后确定为D群链球菌。该菌对小鼠和羔羊有较强的致病性,人工感染可引起小鼠的死亡,感染羔羊能够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从感染发病和死亡羊的脑、心血、肝脏中再分离到相同细菌,分离菌对万古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钠、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敏感,根据GenBank中粪肠球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1株细菌明胶酶(GelE)、聚合物质(Asa1)、心内膜炎抗原(efaA)、胶原蛋白黏附素(Ace)、新的表面蛋白1(EF3314)等毒力因子基因阳性;另1株细菌溶血素激活因子(CylA)、表面蛋白(esp)、聚合物质(Asa1)、心内膜炎抗原(efaA)、胶原蛋白黏附素(Ace)、2种新的表面蛋白1和2(EF0591和EF3314)等毒力因子基因为阳性。
周霞程安春汪铭书剡根强马勋韩素娟
关键词:羔羊粪肠球菌PCR
致绵羊脑炎型肠球菌溶血素Cyl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被引量:11
2007年
以致绵羊脑炎型肠球菌(Enterococcus)染色体DNA为模板,PCR扩增溶血素CylA的结构基因,将PCR产物克隆于pMD19-T载体,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鉴定。与已发表的肠球菌溶血素CylA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达99.3%。
韩素娟剡根强周霞王静梅马贵军
关键词:测序
绵羊肠球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分析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韩素娟剡根强周霞王静梅
关键词:肠球菌生物学特性绵羊正常菌群动物肠道尿道感染
羊源肠球菌溶血性的检测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羊源肠球菌溶血素的特性。【方法】以平板法、接触法、培养法、上清法及PCR法,对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30株健康羊分离株、肠球菌参考株和G群链球菌参考株进行了溶血性检测。【结果】接触法和上清法均不能检测到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兔血和羊血的溶血;平板法和培养法测得11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中,63.6%对兔血呈现β溶血,36.4%对羊血平板呈现α溶血;基于检测cylA基因的PCR法,63.6%溶兔血菌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扩增产物序列与GenBank(L37110)中肠球菌同源性达99.3%。平板法测定30株健康羊分离株,初次分离培养53.3%对兔血β溶血,53.3%对羊血α溶血,43.3%对羊血β溶血,但二次传代后只有6%对兔血仍有溶血能力,且30株均不能检测到cylA。标准肠球菌对羊血平板有α溶血,而对兔血没有溶血性。【结论】提示肠球菌溶血性具有一定的溶血谱,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的溶血情况不同;并且肠球菌溶血素必须在红细胞诱导下,通过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溶血素表型和基因型的检测不完全一致,对二者同时检测能提高肠球菌溶血素检测的准确性。
康立超韩素娟王静梅薄新文马勋
关键词:肠球菌溶血性
肠球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7年
肠球菌(Enterococcus)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不引起发病,为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菌。最近几年,由于免疫制剂的广泛使用,侵入性治疗机会的增加和抗生素的过渡使用,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肠球菌的感染不断上升,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致病机制与其致病岛编码的毒力因子表面蛋白、溶血素、蛋白明胶酶等有关,肠球菌致病机理不是由单一毒力因子所决定,而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综述了肠球菌的各种潜在毒力因子的生物特性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肠球菌感染提供参考。
马贵军韩素娟剡根强周霞王静梅
关键词:肠球菌毒力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