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卫国

作品数:46 被引量:434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4篇小麦
  • 16篇小麦品种
  • 10篇基因
  • 9篇麦区
  • 9篇黄淮
  • 8篇黄淮南片
  • 6篇性状
  • 6篇黄淮南片麦区
  • 5篇品种(系)
  • 5篇稳产
  • 4篇稳产性
  • 4篇小麦品种利用
  • 4篇丰产
  • 4篇丰产性
  • 4篇高产
  • 3篇倒伏
  • 3篇倒伏指数
  • 3篇多抗
  • 3篇气候
  • 3篇气候特点

机构

  • 46篇河南省农业科...
  • 7篇河南省农业科...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省种子管...
  • 2篇周口市农业科...
  • 2篇安康市富硒产...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省新乡市...
  • 1篇河南省农产品...
  • 1篇新乡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6篇胡卫国
  • 34篇王西成
  • 33篇曹廷杰
  • 31篇赵虹
  • 9篇陈渝
  • 3篇张改凤
  • 3篇曹颖妮
  • 3篇李俊
  • 2篇蒋志凯
  • 2篇张俊杰
  • 2篇张宏
  • 2篇陈春环
  • 2篇付亮
  • 2篇郭战备
  • 2篇马华平
  • 2篇吉万全
  • 2篇王长有
  • 2篇范永胜
  • 2篇解松峰
  • 1篇常萍

传媒

  • 13篇河南农业科学
  • 8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种子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种业导刊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分析被引量:41
2010年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状况,对2000-2009年黄淮冬麦区324个区试品种(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平均含量较高,黄淮南片冬水组、春水组和黄淮北片水地组三组参试品种在这两个指标上都达到强筋小麦国家审定标准,但面筋强度较差,蛋白质质量不高,表现为稳定时间、沉降值、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性状的值都偏低,特别是黄淮北片在这几个性状值上都低于黄淮南片。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加强了对这4个性状的改良,各性状值稳中有升。因此,当前黄淮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加强蛋白质质量的改良,使各性状综合平衡发展。
胡卫国赵虹王西成邱军曹廷杰曹颖妮
关键词: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
小麦抗逆相关基因TaGB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解小麦的TaGB1基因特性、表达情况及其与双子叶植物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小麦G蛋白β亚基编码区序列,TaGB1编码区全长1 143bp,编码38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1kD,基因组序列中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分别位于小麦基因组的4A、4B、4D染色体上,不同拷贝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9.91%。TaGB1基因结构中包含7个WD40保守域,表达产物位于胞质和质膜上。经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分析,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G蛋白β亚基分化形成两大分支;TaGB1在进化关系上与单子叶植物较近,而与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较远。TaGB1在ABA、盐、热和干旱胁迫条件下上调表达,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均有表达,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植物的抗逆反应。
王小婷王小婷李波李波杨雯晶
关键词:小麦抗逆同源克隆
2017-2018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和利用建议被引量:6
2017年
依据河南省不同生态区生产条件、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河南省小麦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提出2017-2018年度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品种布局和利用意见。介绍了部分适宜河南省生产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近两年新审定的小麦品种及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赵虹王西成胡卫国曹廷杰陈渝
关键词:小麦
2011—2020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抗病性评价被引量:10
2021年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抗病性水平,对2011年以来河南省审定的30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5种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数量比例较小,未发现对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品种;65%以上的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表现中感,95%以上的品种对赤霉病表现高感;2个品种兼抗3种病害,35个品种兼抗2种病害,兼抗多种病害的品种比例少。今后河南省小麦育种中应加大抗病育种的研发力度。同时,做好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控。
曹廷杰杨剑胡卫国张玉娥赵虹王西成宋玉立
关键词:小麦抗病性
不同储藏条件对小麦流变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解小麦籽粒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探索实验室小量样品的最适储藏条件,本研究以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籽粒和面粉为研究材料,对其在不同梯度温度(-20、4、35℃)和不同储藏时间(20、40、60 d)条件下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条件对不同类型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和弱化度的影响较小,均在允差内。以籽粒方式储藏时,强筋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品质参数基本上都在允差范围内,但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60 d),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超差。中筋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湿面筋含量和粉质参数基本上都在允差内,但是对拉伸参数(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影响较大;尤其是当储藏条件为-20和35℃的情况下,除延伸性外,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差。弱筋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湿面筋含量和拉伸各参数均在允差内,但对粉质参数(稳定时间和弱化度)影响较大,尤其是稳定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弱筋小麦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粉质各参数测定值越接近对照,在允差范围内。另外,不同类型的小麦在4℃条件下以面粉方式储藏时,强筋和中筋小麦的湿面筋含量、流变学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均在允差值内。因此,本研究认为4℃,≤60 d比较适宜小麦籽粒和面粉的储藏。
曹颖妮赵光华余大杰裴金花胡京枝魏振亚胡卫国张军锋许琦黄继勇郝学飞
关键词:小麦储藏流变学特性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被引量:73
2014年
倒春寒冻害是目前影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为此,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的成因,提出了相应措施。该区小麦倒春寒发生的时间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引起倒春寒冻害的主要原因有春季干旱、极端冷暖异常天气交替频繁、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品种耐寒性及耐旱性偏弱等。合理选用小麦品种、科学耕种和栽培管理、春季适时水肥管理、冻害发生后及时追肥浇水是预防和减轻倒春寒危害的有效措施。
赵虹王西成胡卫国曹廷杰李博
关键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预防措施
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为有效评价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以2015-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参试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倒伏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利用多试点倒伏鉴定结果,对84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初步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4个小麦品种平均倒伏指数为7. 06,倒伏指数≤3. 50的品种有40个,占参试品种的47. 6%,倒伏指数≥20的品种有8个,占参试品种的9. 5%,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小麦新品种抗倒伏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倒伏面积、倒伏级别、严重倒伏点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77**,0. 912**,0. 906**,说明倒伏指数能较好地评价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倒伏指数、倒伏面积、倒伏级别和严重倒伏点率(2017版标准)是本研究中衡量品种抗倒性最好的指标。综合倒伏指数和倒伏参数(包含严重倒伏点率、倒伏点率、倒伏面积和倒伏级别)对品种进行抗倒性表型聚类分析,比单独应用倒伏指数或倒伏参数效果更好。上述方法在单点或多点试验中均可有效地定性和定量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同时可推广到其他禾谷类作物抗倒伏能力鉴定研究,可有效估测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及准确地进行品种分类。
胡卫国曹廷杰王西成张玉娥常萍赵虹
关键词:小麦抗倒性倒伏指数主成分分析
小麦面团粘性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22年
为建立可量化的面团粘性评价方法,提高面团粘性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改良的方法对96个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小麦进行粘性测定,以面团粘性感官鉴定结果为依据评价改良法量值鉴定结果,并对其与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良方法可以准确定量小麦面团粘性值并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粘性等级面团间的‘能量’和‘延伸性’存在极显著差异,‘最大拉伸阻力’在等级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粘性等级的面团在改良拉伸仪上呈现不同的图谱;改良方法鉴定的面团粘性结果与面团感官鉴定结果一致,其中‘能量’和‘延伸性’与面团粘性感官鉴定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00和0.9612;面团粘性与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和吸水量相关性不显著,与沉淀指数、稳定时间、能量、拉伸阻力、延伸性和最大拉伸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利用改良方法对小麦面团粘性进行量值鉴定是可行的;面团粘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质量。
曹颖妮赵光华刘继红辛玉杰余大杰胡卫国裴金花冯丹柴慧娟郝学飞
关键词:小麦
小麦新品种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的遗传基础解析
2024年
为解析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的分子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和功能基因标记对郑麦16、郑麦20和郑麦22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麦16和郑麦22分别与周麦22、周麦16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近,郑麦20与周麦18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近。周麦16、周麦18和周麦22分别含有与郑麦16、郑麦20、郑麦22的相同基因型位点占比分别为78.97%、64.99%和88.83%,相应遗传贡献率也最高,分别为46.60%、43.08%和60.96%。进一步对21条染色体进行分析表明,周麦16、周麦18和周麦22的1B、1D、2D、3A、3D、4B、4D、5A、5B、5D、6A、6D、7B和7D染色体上为亲本贡献了最多的位点。在2A染色体上,偃展4110与郑麦16、偃展4110与郑麦20、矮抗58与郑麦22相同基因型的位点占比分别为70.6%、80.4%和78.0%,推测2A染色体上存在的广适早熟相关基因被选择利用。功能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郑麦16和郑麦22聚合了Yr5、Yr30、QYr.nwafu-4BL、QYrqin.nwafu-2AL和Lr13,郑麦22携带Phs1基因,穗发芽抗性较好。
杨剑王岩胡卫国张玉娥王西成曹廷杰
关键词:小麦功能基因抗性
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面团黏性与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关系研究
2024年
以74份不同黏性等级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分离不同黏性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并进行面团黏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以期建立采用少样本量快速准确识别面团黏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经RP-HPLC分离后,ω-、α/β-和γ-醇溶蛋白3个组分在图谱上清晰可见;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得到了不同的特征图谱,黏性较大的小麦ω-醇溶蛋白的组分峰数较多,总峰面积较大;ω-醇溶蛋白在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面团黏性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β-和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相关性不显著;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能量、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ɑ/β-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小麦各品质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面团黏性主要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有关,ω-醇溶蛋白对面团质量有弱化作用。
曹颖妮王俊艳辛玉杰赵光华冯丹胡卫国裴金花王红旗尹海燕刘冬梅王允郑嘉曹成刘继红
关键词:小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醇溶蛋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