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延吉
- 作品数:78 被引量:1,000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 2000-2016年东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生态足迹时空演变格局
- 以东北地区36个市/州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对2000-2016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ArcGIS热点分析研究各市域单元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构...
- 刘钰马延吉
- 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战略与对策研究
- 周柏翔赵树宽张平宇李冰丁永波李时邱长波马延吉陈海涛王影严放张付存李书贾雪芬王永庆凌丹
- 该项目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同时,提出长春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据此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春区域创新体系现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长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
- 关键词:
-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 东北商品粮产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以德惠市为例)
- 文章详述了商品粮产区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重点提出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7条途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业发展现状:农牧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业以粮食作物占优势,瓜菜发展迅速;以黄牛、猪...
- 王本琳王洋马延吉
- 关键词:农业与农村经济商品粮
- 老工业基地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研究——以吉林省为例被引量:32
- 2013年
- 选取老工业基地吉林省的9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数对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进行测度,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依据经济联系的隶属度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结合引力断裂点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吉林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可达性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形成以长春为中心,由内向外呈逐步降低的"中心-外围"圈层式空间格局;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地域分布呈显著差异,中部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大于西北部和东部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且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中部地区形成了1个以长春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同心圆"式的经济联系密集区,东部的延吉市与长吉地区经济联系密切,东南部的通化市和白山市经济联系紧密,吉林省城市经济联系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 赵宏波马延吉
- 关键词:可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引力模型
- 辽宁省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3年
- 在阐述区域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研究了辽宁省地市尺度的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结果表明:辽宁省可分为四个生态承载状况类型区:适度可载区、轻度超载区、中度超载区和重超载区,生态承载状况在整体上呈现沿海和内陆的分异;地市间生态潜力的差异是生态承载状况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环境治理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人口压力是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李娜李娜
-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 延吉市跨世纪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
- 2001年
- 延吉市是最大的中国朝鲜族聚居的城市。基于一项新近完成的研究项目,本文讨论了延吉市面向21世纪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在新世纪之初,在图们江地区开发,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中,延吉都要发挥重要作用,将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章提出了延吉市发展目标、研究了城市区域定位,初步探讨了建立延吉城市经济协作区问题。产业发展要发挥智力资源和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业、旅游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轻型化的产业结构。
- 张平宇马延吉赵艳霞潘丽丽
-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
- 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要抓紧制定产业集聚发展战略被引量:1
- 2008年
- 辽中南老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辽阳、营口,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城市群。近20年来,辽宁不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努力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实现,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基础组建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大中企业的集聚格局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辽中南地区迫切需要制定产业集聚战略,发展包括产业集群在内的多种产业集聚,尤其是知识型产业集聚(虞大鹏等,2005),改变传统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马延吉
-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现代化企业制度区域可持续发展
- 农业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 2019年
- 农业生态足迹作为一种有效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计量工具,具有模型可操作性和结果可比性强的优势。本文从农业生态足迹的概念内涵出发,对农业生态足迹的算法、参数调整及农业生态足迹的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算法上,介绍了农业生态足迹的4种计算思路,包括只考虑农业生物资源消耗、同时考虑农业生物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考虑农业废弃物及污染物以及结合其他计量方法,并分别阐述了其具体算法,且总结了农业生态足迹参数调整的一般方法;应用上,梳理了不同农业技术及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分析及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综述发现,算法方面,已有研究从农业生态足迹的传统模型出发,依据不同研究目的设计计算思路,近几年,与其他计量方法的结合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参数方面,从直接采用“全球公顷”方法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到依据研究区域修改两个因子参数,再到结合能值理论、净初级生产力等其他计量方法中相对稳定的参数,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应用方面,逐渐以农业生态为研究主线,结合农业社会、经济、科技等维度综合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 刘钰马延吉
-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
-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在最优区位集聚发展,已有产业基础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区域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并逐渐壮大,产业分工与联系加强,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集聚与扩散...
- 马延吉
- 关键词:城市群产业集聚
- 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基于东北地区2003—2015年地市层面工业废水、工业SO2排放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度指数,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演变协同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东北地区两种工业污染排放量及占全国比重均有所提升,工业污染尤其是工业SO2污染对生态环境胁迫逐渐增大;标准差椭圆结果显示,工业污染在空间上均呈南(偏西)-北(偏东)方向分布,工业污染重心轨迹迁移存在相似性,工业SO2污染空间集聚程度高于工业废水;工业污染地理集中度显示,地市层面工业污染集聚情况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期内工业污染集中度高值区分布范围明显收缩,空间特征得到强化;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相似性,空间形态上的差异逐渐减弱.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中部工业环境绩效最高,而工业污染集中度较低的北部工业环境绩效偏低,局部上表现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变化不一致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工业及工业污染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北部地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变化不一致的原因.
- 任嘉敏马延吉
- 关键词:工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