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文成
- 作品数:27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RT术后死亡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 徐伟温冬梅李晓宏蓝荣芳吉文庆狄文成
- 双心室起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性心力衰竭一例报告
- 本文结合实际病例。通过临床诊断,对一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伴充血性心衰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术后1个月再入院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 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兰荣芳
- 关键词: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 郭红霞徐伟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施广飞徐标
-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
-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 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施广飞徐标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符合ICD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标准并在我院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及心室颤动(VF)3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共随访了40例患者,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各20例,平均随访时间一级预防组(12.2±7.6)个月,二级预防组(14.6±9.6)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3例患者发生了VF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4例,二级预防组9例,21例患者发生了VT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9例,二级预防组12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间VF及VT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T发生频率(VTfrenquency)在一级预防组为4.465次/月,二级预防组为26.16次/月(P〈0.001)。VT发作时间(VTduration)在一级预防组为(25.6±15.6)s,二级预防组为(78.1±58.7)s(P〈0.001)。一级预防组中9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3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二级预防组中12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7例,CV终止5例。9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结论二级预防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均明显高于一级预防的患者,但因样本量较小,两组患者间因VT或VF接受ICD治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裴立刚兰荣芳施广飞徐标
-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被引量:7
- 2005年
- 狄文成张澍
-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流出道器质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
- 12例左心室导线内留置导丝的临床应用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左心室导线内留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为固定反复脱位的左心室导线,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江苏省多中心共有12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左心室起搏导线内留置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导丝.随访观察患者的起搏阈值、阻抗及X线胸片.结果 有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X线影像上可辨认的导线断裂.有2例在术后1个月出现起搏阈值升高伴膈神经刺激,行左心室导线重置术中见留置导丝断裂.有2例分别于术后1、3个月出现起搏阈值升高,随访至今(1~3年)未见起搏阈值继续升高,阻抗及X线影像未见异常.有7例随访至今(1.5 ~4.0年)起搏阈值、阻抗以及X线影像均未见异常.结论 左心室导线内留置导丝有损伤导线的风险,临床应禁止使用.
- 蓝荣芳吉文庆狄文成李晓宏余洪松王如兴顾翔杜荣增徐伟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 反复囊袋清创对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反复囊袋清创对起搏系统感染后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经静脉途径导线拔除术患者共43例。根据导线拔除术前清创次数不同分为2组,其中术前清创0~1次(非反复清创组)患者23例,术前清创≥2次(反复清创组)患者2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耗时、术后发热率、导线头端培养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反复清创组较非反复清创组导线完全拔除成功率低(75% vs.100%, P <0.05),手术耗时长[(3.8±1.13)h vs.(2.63±0.69)h, P<0.01],术后发热率高(35%vs.4.3%, P<0.05),导线头端培养阳性率高(50%vs.4.3%, P<0.01)。结论:导线拔除是彻底治疗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安全、有效方法。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反复清创会增加导线拔除难度,增加感染扩散的风险。
- 蓝荣芳毛丽娟吉文庆狄文成李晓宏徐标余洪松徐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首次导管消融治疗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32例首次行环肺静脉导管消融术的PAF患者,随访3个月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比较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早期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比较,高血压病、BMI、BNP、房颤病程、LVD、LA前后径、LA横径、LA长径、RA横径、MR和TR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前后径、RA横径及房颤病程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以LA前后径43.4 mm为截值时的预测特异性为92.6%,敏感性为65.8%。结论 LA前后径是预测P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RA横径和房颤病程也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 郭冠军胡华平张苏明狄文成孙步高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影响因素
-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危重型组)和15例重型COVID-19患者(重型组)的心血管系统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危重型组患者均出现心率增快(最高104~145次/分),出现升高的肌红蛋白5例、肌酸激酶(CK)6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例、心肌肌钙蛋白I(cTnI)5例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12例。2例胸部X射线示心影增大,均发生在肺部病变加重时;其中,1例心影增大呈一过性,4 d后逐渐恢复。心脏超声提示4例出现右心房、右心室扩大,6例出现肺动脉压增高,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与重型组相比,危重型组CK、CK-MB和cTnI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P<0.05)。结论危重型COVID-19患者除出现肺部损伤外,心脏也可受累。
- 狄文成代永斌徐标
- 关键词: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