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樱
- 作品数:37 被引量:3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卵巢上皮癌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年轻妇女较少见。有关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分析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生存率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35岁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利用Cox模型分析比较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1例确诊为卵巢上皮癌患者中位年龄28岁。临床表现为自扪及腹部包块或体检发现腹部包块18例,腹痛、腹胀各11例,肿物最大径平均为13.7cm,肿瘤位于单侧52例(73.2%),68例(95.7%)行满意细胞减灭术,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4例(62.0%)、Ⅱ期5例、Ⅲ期18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以浆液性囊腺癌(40例,56.3%)和粘液性囊腺癌(22例,30.9%)为最多。病理分级为高分化42例(59.2%)、中分化18例(25.4%)、低分化11例(15.5%)。68例术前或术后进行了以铂类和紫杉醇类为基础的化疗。15例保守手术中(均为Ⅰa、G1期患者),12例无瘤生存(80.0%)。按寿命表法计算的2年生存率为86.0%,5年生存率为82.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年轻妇女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患者,以单侧多见,以浆液性囊腺癌多见,预后好。部分Ⅰa、G1期患者可保留生育功能。病理分级、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35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因素。
- 唐莉郑敏熊樱丁慧刘富元
- 关键词:卵巢肿瘤卵巢上皮癌年轻妇女预后生存率
- 影响FIGO Ⅰ_b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因素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FIGOⅠ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74例经我院治疗的Ⅰ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总5年无瘤生存率为79.4%,复发率为16.7%。肿瘤>4cm者(60例)和≤4cm(114例)者中分别有75.0%和28.1%接受过术前放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肿瘤≤4cm/无术前放疗、肿瘤≤4cm/有术前放疗、肿瘤>4cm/无术前放疗和肿瘤>4cm/有术前放疗各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5%、85.2%、69.3%和77.1%,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与5年无瘤生存率(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4)和宫旁切缘阳性(P=0.040)。高危组(伴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或宫旁切缘阳性)中肿瘤≤4cm和>4cm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57.4%vs44.7%,P=0.575)和复发率(7/18vs6/14,P=0.821)无显著差异。低危组(无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或宫旁切缘阳性)中,肿瘤≤4cm和>4cm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86.5%vs82.9%,P>0.05)与复发率(9/95vs7/47,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FIGOⅠ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切缘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不能为预后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熊樱梁立治彭小萍魏梅沈扬
- 关键词:宫颈肿瘤肿瘤大小预后
- 宫颈周围立体环韧带内血管定性定量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宫颈周围立体环中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复合体内血管的性质、分布、含量、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后主韧带、骶子宫韧带、阴道旁组织复合体的新鲜标本,分别为22条、29条、28条,将标本分为近、中及远三段,主、骶韧带再进一步细分为浅、深两层;对所有标本分别行HE染色、CD34染色及醛品红——高碘酸Schiff氏双染色定性分析后,采用Impro图像分析软件和生物体视学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定性分析:CD34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三条韧带中均存在动静脉;HE染色进一步证实三条韧带内均含有丰富的血管,包括中、小、微动静脉,内含大量红细胞;醛品红——高碘酸Schiff氏双染色改良法显示动脉的弹力纤维为紫红色,动脉腔内容物为玫瑰红色。(2)定量研究:主韧带的血管集中于韧带的浅层(0.2153±0.0992)(P<0.01),近、中、远三段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骶韧带的血管各段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浅层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阴道旁组织复合体中血管主要分布于近段(0.1280±0.1133)和远段(0.1230±0.1152),中段最少(0.0458±0.0439)(P<0.01)。结论宫颈周围立体环中三条主要韧带的血管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这些分布特点对指导术中对宫颈周围立体环内韧带的正确处理,减少术中出血及周围脏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 陈春林黄蕾苏桂栋刘萍陆琳李维丽黎相照熊樱孔欣王莉伶黄志霞
- 关键词:血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联合检测血清CYFRA21-1和SCCAg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1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可用于细胞角蛋白19片段的定量检测,可作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标记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联合检测对宫颈癌诊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宫颈癌患者行治疗前血清CYFRA21-1及SCCAg检测,以20例健康妇女为对照,分析其作为诊断参考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两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CYFRA21-1、SCCAg用于宫颈癌诊断的特异性均为100%。CYFRA21-1、SCCAg升高用于治疗前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36.0%和47.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达到60.0%,与CYFRA21-1单一指标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示CYFRA21-1升高与FIGO分期、肿瘤大小相关;SCCAg升高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CYFRA21-1升高显著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与SCCAg升高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宫颈深肌层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SCCAg升高用于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颈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YFRA21-1(75.0%vs.29.2%,P=0.001;55.8%vs.26.9%,P=0.024),联合检测CYFRA21-1对提高SCCAg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颈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2%vs.75.0%,P>0.05;63.5%vs.55.8%,P>0.05)。结论:CYFRA21-1对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深肌层浸润的价值不及SCCAg。对于宫颈鳞癌患者,SCCAg是首选的肿瘤标志物。
- 熊樱彭小萍梁立治郑敏李俊东
- 关键词:CYFRA21-1SCCAG鳞状细胞癌抗原
- 宫颈腺癌细胞CXCR4/CXCL12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慢性炎症的关系被引量:20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CXCL12是一种炎症趋化因子,CXCR4是其特异性受体。有文献报道CXCR4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但CXCR4/CXCL12在宫颈腺癌细胞中表达的意义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CXCR4/CXCL12在宫颈腺癌细胞中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宫颈慢性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5例行子宫颈癌根治术的ⅠB1~ⅡB期宫颈腺癌标本,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8例,无淋巴结转移组27例。组织切片行CXCR4和CXCL12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90%以上肿瘤细胞强着色定义为过表达。采用FisherWs精确概率检验法、卡方检验及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结果。结果:35例均有不同数量肿瘤细胞表达CXCR4。有淋巴结转移组CXCR4过表达率(62.50%,5/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2.00%,6/27),P<0.05。临床ⅠB期有淋巴结转移组CXCR4过表达率(33.33%,1/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01%,6/23),但P>0.05;临床ⅡB期,有淋巴结转移组CXCR4过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00%,4/5vs.0.00%,0/4),P<0.05。CXCR4过表达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为45.45%,阴性预测值为87.50%。35例中33例有数量不等的肿瘤细胞表达CXCL12。无论有淋巴结转移组或无淋巴结转移组,临床Ⅱ期病例CXCL12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B期(0.00%vs.80.00%,21.73%vs.75.00%),P<0.05。23例临床ⅠB期无淋巴结转移组,CXCR4过表达率与CXCL12过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但在ⅠB期有淋巴结转移组(3例)及ⅡB期(9例)病例组,两者间无相关性。35例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炎性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CXCL12过表达率与宫颈慢性炎症浸润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腺癌细胞CXCR4过表达提示具有较高淋巴结转移潜能。随着肿瘤进展,CXCL12过表达率也随之升高。宫颈腺癌中慢性炎症细胞可能由其它趋化因子吸引所致,而非CXCL12。
- 魏梅梁立治张昌卿熊樱张颖沈扬李锦清
- 关键词:腺癌淋巴结转移炎症CXCR4CXCL12
- 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7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近几年已开展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的研究,目前影响宫颈癌SLN的检出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本研究使用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检测宫颈癌SLN,分析影响SLN检出的因素。方法:41例宫颈癌Ⅰb1~Ⅱb期患者,术前90~400min在宫颈瘤周分4~6点注射亚甲蓝2~4ml,蓝染淋巴结即定为SLN,术后将SLN行多层切片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免疫组化,其余淋巴结作常规病理检查,根据SLN检出率、假阴性率来探讨使用亚甲蓝检测宫颈癌SLN的影响因素。结果:41例中,31例成功定位出SLN共85枚,总检出率为75.6%,最常见部位为闭孔窝淋巴结。其中未行术前放化疗者检出率为87.0%(20/23);已行术前放化疗者检出率为61.1%(11/18)。27例注射亚甲蓝量为2~3ml的患者检出率仅为63.0%(17/27),显著低于注射量为3.4~4ml的患者(100%,14/14)。病理结果示:一共8例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使用亚甲蓝检测宫颈癌SNL的注射剂量以3~4ml为宜。宫颈癌SLN定位个体差异较大,以闭孔窝最多见。
- 袁颂华梁立治刘继红张惠忠熊樱颜笑健魏梅张昌卿
- 关键词:宫颈肿瘤前哨淋巴结亚甲蓝免疫组化
- 子宫主韧带精细显微组织结构的定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子宫主韧带精细显微组织结构,为全面了解主韧带功能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三家医院Ⅲ型子宫切除术后新鲜离体主韧带标本22条,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及多种特殊染色方法对主韧带组织进行定性研究。结果(1)主韧带中含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肌纤维,以胶原纤维为主。(2)含大量脂肪组织。(3)富含神经组织,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主要分布在主韧带的下半部。(4)富含中、小、微动静脉血管,主要分布在主韧带的上半部。(5)淋巴管呈均匀分布,偶见淋巴组织和淋巴结。结论主韧带组织结构复杂,其精细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些疾病以及一些手术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础。
- 陈春林黄劲松刘萍熊樱孔欣李峰娟黎相照蔡俊杰
- 关键词:主韧带显微组织结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 微管相关蛋白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8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自噬活性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诱导自噬性细胞死亡已经成为杀死肿瘤细胞的新策略。本研究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和自噬基因Beclin1在不同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良性卵巢肿瘤、25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及7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LC3和Beclin1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组LC3和Beclin1的阳性率(100%、100%)和交界性卵巢肿瘤组LC3和Beclin1的阳性率(96%、84%)都明显高于上皮性卵巢癌组(57%、5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17;0.001)。Beclin1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相关(P=0.04)。LC3和Beclin1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875)。结论:LC3和Beclin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下调,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 沈扬梁立治洪明晃熊樱魏梅朱孝峰
- 关键词:卵巢肿瘤自噬BECLIN1LC3
- 宫颈鳞癌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6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在多种肿瘤的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基因与宫颈癌的关系的研究仍很不充分,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鳞癌中KAI1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Labelled streptovidin biotin staining)法检测99例宫颈鳞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穴CIN雪Ⅱ~Ⅲ级和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KAI1/CD82基因的表达,对检测结果与宫颈鳞癌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鳞癌中KAI1阴性、弱、中、强表达依次为52.5%穴52/99雪、16.2%穴16/99雪、15.2%穴15/99雪、16.2%穴16/99雪,与正常宫颈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相比,KAI1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存在显著下调(P=0.000)。宫颈鳞癌中KAI1表达与FIGO分期、年龄、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颈肌层浸润深度、血清鳞癌抗原水平、宫颈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均无相关(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AI1表达与宫颈鳞癌的预后无相关(P>0.05)。结论:KAI1基因在宫颈鳞癌中表达下调,但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等一系列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均无关。
- 熊樱梁立治颜笑健袁颂华魏梅
- 关键词:宫颈肿瘤鳞状细胞癌KAI1
- 子宫颈小细胞癌18例临床病例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8例SCCC,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5岁(24~65岁)。7例子宫颈伴有其它类型的癌。16例患者行子宫颈癌根治术,6例患者保留一侧卵巢,未见卵巢部位复发。9例有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18例患者中位生存期22个月,总的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和22.2。16例手术患者9例接受过放疗和7例未接受放疗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44.4(4/9)和28.6(2/7)(P=0.039),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3/9)和14.3(1/7)(P=0.002)。16例患者1例未接受术后化疗,40周后死亡。结论SCCC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辅助放疗、化疗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李虎刘继红熊樱李明伟关明飞
- 关键词: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瘤淋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