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2-03—2014-05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观察组为90.48%,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预后情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卢丽敏武一平林杰夏文静王倩智孔亮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
- 利用决策树算法构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预测模型
- 2025年
- 目的 采用决策树算法构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到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58例老年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51)和验证集(n=107)。在发病90 d后根据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将训练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和转归良好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影响因素;利用决策树算法构建老年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老年HICH患者的病情转归不良发生率为27.09%(97/3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998,95%CI 1.326~3.009)、吸烟史(OR=1.458,95%CI 1.087~1.956)、饮酒史(OR=1.623,95%CI 1.228~2.143)、合并高脂血症(OR=1.806,95%CI 1.192~2.736)、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OR=0.480,95%CI 0.309~0.748)、颅内血肿量(OR=1.745,95%CI 1.281~2.379)、规律服用降压药(OR=0.617,95%CI 0.453~0.841)均是老年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的决策树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老年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9(95%CI 0.867~0.942)、0.795(95%CI 0.706~0.867),敏感度为84.72%、80.00%,特异度为89.94%、84.15%。结论 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脂血症、入院时GCS评分、颅内血肿量、规律服用降压药均为老年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决策树预测模型对老年HICH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预测效能良好。
- 夏文静陈媛媛李义沙王倩
- 关键词:决策树算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转归
- 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50例疗效评价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00%,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77±6.38)分,优于对照组的(16.54±6.68)分(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期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缺氧、缺血症状,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血流变学的改变,值得临床推广。
- 卢丽敏智孔亮王倩武一平林杰
- 关键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神经功能缺损
- 听觉诱发电位及瞬目反射在评估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中的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针刺在中枢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的影响,探讨以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作为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评估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枢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针刺组5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图形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观察瞬目反射图形各波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变化。结果:常规组与针刺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EP异常率方面,治疗前针刺组与常规组BAEP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异常率方面:常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常规治疗和针刺配合常规治疗中枢性眩晕均有效,但采用针刺配合常规治疗效果更显著。常规治疗和针刺配合常规治疗均可以改善中枢性眩晕患者BAEP的I、III、V波PL和I^III、III^V、I^VIPL,可以改善BR各波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从而降低异常率,且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闫明坤黄刚夏文静智孔亮王倩武一平林杰
- 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中枢性眩晕电生理
- 硝苯地平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02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观察组给予硝苯地平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92/100),对照组为69.0%(69/100),2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硝苯地平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王倩冯海斌
- 关键词:硝苯地平酒石酸美托洛尔高血压
- 探讨美托洛尔治疗风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
- 2018年
- 美托洛尔在治疗风心病慢性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风心病慢性心衰竭患者,按照(0,1)分布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压、心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值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舒张压、收缩压与心率均小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显效率为16.0%,总有效率为76.0%,远小于观察组(显效率为52.0%,总有效率为94.0%)。结论:采用美托洛尔治疗风心病慢性心衰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心功能,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 冯海斌王倩
- 关键词:美托洛尔临床疗效
- 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 卢丽敏林杰智孔亮王倩夏文静武一平
- 脑梗死发病急骤,发病早期病情容易波动,很多病人在发病后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6小时至1周内呈现出阶梯式进展的过重,从而造成了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2%-15%患者以TIA和轻型卒中的形式起病,发病起始NIHSS评分≤3...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死氢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
- 邯郸地区汉族人群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位点rs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ACAT-1)位点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一科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396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4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两组患者ACAT-1位点rs1044925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体质指数(BMI)、血脂指标、ACAT-1位点rs104492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分别比较两组不同基因型受试者血脂指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BMI及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 HDL-C)、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A_1(ApoA_1)、载脂蛋白B(Apo 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基因型和A、C等位基因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基因型受试者血清TC、TG、LDL-C、nHDL-C、LDL-C、ApoA_1、Apo B及脂蛋白(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TC、TG、nHDL-C、ApoA_1、Apo B及脂蛋白(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AC/CC基因型患者,血清LDL-C水平高于AC/CC基因型患者(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和BMI,结果显示冠心病组AA基因型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AC/CC基因型患者,血清LDL-C水平高于AC/CC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邯郸地区汉族人群ACAT-1位点rs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清LDL-C和HDL-C水平有关,ACAT-1位点rs1044925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 李琴王倩李玉玲冯海斌信栓力刘吉祥常超孟利民
- 关键词:冠心病血脂
- 血清CXCL12、CCCK-18、MMP-9联合检测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细胞角蛋白18裂解片段(CCCK-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检测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38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治疗前检测血清CXCL12、CCCK-18、MMP-9水平。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CXCL12、CCCK-18、MMP-9水平,分析影响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XCL12、CCCK-18、MMP-9单项及联合检测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138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52例,预后良好组86例,预后不良率为37.68%。预后不良组血清CXCL12、CCCK-18、MMP-9水平及年龄、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XCL12高水平、CCCK-18高水平、MMP-9高水平、高龄及入院时出血量大、NIHSS评分高、收缩压高均是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GCS评分高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XCL12、CCCK-18、MMP-9 3项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高于各指标单独及两两联合预测(P<0.05)。结论 血清CXCL12、CCCK-18、MMP-9联合检测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夏文静陈媛媛李义沙王倩
- 关键词:急性出血性脑卒中
- 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在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评估中的研究
- 闫明坤黄刚夏文静智孔亮王倩武一平张忠波林杰程辉刘玉飞薛斌曹志红
- 该课题以中枢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听觉诱发电位及瞬目反射波潜伏期及侧间差来评估针灸治疗的效果及与常规治疗的差别。得出结论:听觉诱发电位联合瞬目反射能够评估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的疗效。针刺配合常规治疗优于常规治疗中枢...
- 关键词:
- 关键词:中枢性眩晕针刺治疗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