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衍波
- 作品数:93 被引量:2,000H指数:30
-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被引量:164
- 2014年
-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农田划定内在要求,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依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北京平谷区现有5 916块耕地地块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调控和缩减退出4大类型,通过分析各类型耕地综合质量特征,整理得到平谷区基本农田划定时空配置方案。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耕地资源综合质量状况,为县域范围耕地资源功能分区与差别化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 奉婷张凤荣李灿曲衍波朱凤凯
-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划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双文元
-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农业景观生态涵养发展区新农村建设
- 胶东山区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被引量:29
- 2008年
- 山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立体差异显著。如何精确的表示各种资源在山区的分布状况和建立评价模型,是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利用所需要的。该文以胶东半岛典型山区栖霞市为例,构建了县域数字高程模型,应用GIS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空间定量模拟,在分析苹果生长生态要求与地形、土壤、气候各项生态评价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了县域优质苹果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评价结果和土地结构特征,分析了栖霞市优质苹果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栖霞市优质苹果生长的生态适宜程度较高,中、高度适宜面积达9万多hm2,占县域面积的45%;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较大,中度以上生态适宜区可开发面积达5万多hm2,其中高度适宜区具备优质苹果发展的潜力最大,中度适宜区次之,极度适宜区和初度、不适宜区的发展潜力较小。该评价结果为当地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 曲衍波齐伟赵胜亭史大川商冉李乐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 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动态演进及驱动效应被引量:12
- 2023年
- 保障“双碳”目标下的粮食安全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1997—2020年全国及31个省份(数据暂未含港澳台)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方法探析其动态演进特征,从整体、时段、区域分解的角度识别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时空效应。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1.30%,物质资料投入和秸秆燃烧的贡献最大,2017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49478.19万t。②在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个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区层面,考察期内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省份粮食生产碳排量一直处于前列,粮食主销区的碳排放量呈现缩减趋势。③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量的绝对差异扩大,整体上呈现高水平收敛和区域间差异扩大趋势。④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受经济、社会、技术、人口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作为关键影响因素表现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结构、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和农业生产结构与其相反;阶段效应以“十一五”时期为节点,驱动因素趋向简单化;区域效应中驱动因素趋向复杂化。本研究为推进“双碳”战略下粮食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 张青青曲衍波曲衍波苏德胜韦川辰
-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法动态演进空间溢出效应
- 基于多功能适宜性的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潜在冲突特征与优化格局研究被引量:8
- 2023年
-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多功能潜在冲突概念框架,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3个方面开展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借助多维度潜在冲突识别模型揭示国土空间多功能潜在冲突类型、强度及空间格局,基于潜在冲突调解机制重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多功能适宜性表现出“生态保护重要、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的特征。(2)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双功能型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多功能型潜在冲突占据主导,冲突面积占比分别为84.12%和85.35%,冲突强度主要为重度和中度。(3)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多功能潜在冲突的空间分布在地理单元上呈现出显著的陆-河-海梯度分异特征,在行政单元上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4)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现状在潜在冲突调解中发挥刚性约束与弹性引导效应,两者统筹作用下形成的国土空间优化格局是调节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规范人类活动合理性的科学指南。
- 曲衍波王世磊李岩朱伟亚王森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被引量:19
- 2019年
- 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科学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逐渐多样化,各类空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变化,显著区别于传统农区村庄生产居住空间的废弃和空心化。当前研究多将农村居民点视为一个整体,少有对其内在复杂空间的系统解析。该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概念,基于“权衡类型-驱动力-效应”框架系统解析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并据此提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优化的思路。结果表明:1)根据生产居住空间组合关系,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类型分为居住-工业空间权衡型、居住-商业空间权衡型、居住-出租空间权衡型、多空间权衡型4类;2)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引发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的前提,农户依据其生产生活需求变化能动的改造农村居民点,直接决定了其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类型及变化,而土地利用控制及村庄规划缺位则加剧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过程;3)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提高了农户生计水平和农村发展活力,也引发了各类空间混杂和农村人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4)将农村居民点视为均质空间的重构模式与农户需求相差甚远,未来应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复合及功能优化提升,满足建设用地紧缺背景下农户的多元需求和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优化的目标。研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概念,为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解决农村空间与人居环境混乱,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 张佰林姜广辉曲衍波
- 关键词:农村农村居民点驱动力村庄规划
- 人地协调视角下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被引量:10
- 2021年
- 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表现,综合开展农村居民点质量评价、全面改善质量障碍要素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优化农村要素配置的基础。该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从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居环境品质相互协调的视角界定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变异系数修正的弹性系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等偏高,人居环境品质和农村居民点利用综合质量则中等偏低。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表现为中等质量主导、高质量次之、低质量偏少,对应着从脱钩F弱型、脱钩T弱型、正向挂钩F强型、负向挂钩F弱型、正向挂钩T强型、负向挂钩T弱型、正向挂钩T-F同强型、负向挂钩T-F同弱型的村庄数量依次降低。3)平谷区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的障碍要素主要体现在规模强度、空间布局、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4个维度,从高质量到低质量利用类型,障碍因素数量增多、作用程度逐渐增大。4)平谷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整体化、集约化、人本化和善治化”战略导向下,按照“高质量利用类适当优化、中等质量利用类同步调控、低质量利用类系统整治”策略,分类有序地推进农村居民点质量提升。
- 曲衍波董晓珍平宗莉关梅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人居环境
- 基于系统要素特征耦合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划分与整治模式被引量:10
- 2016年
- 利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按照"要素表达特征、特征组合类型、类型引导模式、模式改进要素"的研究思路,在界定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使用协调系数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农村产劳结构均衡性、人居环境适宜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化3个维度的系统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将要素特征通过矩阵组合划分出8种农村居民点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特征表现及其限制要素,从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和空间重构3个方面设计出11种差别化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研究表明,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构成要素与地域特征差异显著,全区55.64%的村庄处于产劳失衡状态,52%的村庄处于相对不宜居状态,44.36%的村庄处于相对不集约状态,整体上以产劳失衡–不宜居–相对集约化农村居民点类型为主,农村居民点持续发展的改进要素较多;产业优化升级与劳动力转移、人居环境要素更新与重组以及城乡体系重构与空间集聚的单要素专项整治和多要素综合整治,是平谷区农村土地管理与富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 曲衍波姜广辉商冉高宇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 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36
- 2021年
- 科学有效掌握国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优化与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基本前提。该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围绕"过程-格局-驱动"的逻辑主线,基于2000、2010和2020年遥感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弦图可视化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刻画国土空间演变过程,借助重心偏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解析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规模与结构变化日益显著,不同类型之间发生着农业空间内部互换、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互换以及城镇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过程。2)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不同类型国土空间重心偏移呈同向连续和异向迂回现象,沿海地区的HH集聚和LL集聚特征显著,并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占用生态空间转向城镇空间反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特点。3)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前后两个时期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存在差异,由早期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控因子逐渐转向后期以政策制度环境为主导的驱动机制。积极开展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秩序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 曲衍波王世磊朱伟亚平宗莉
- 关键词:土地利用时空分异驱动力地学信息图谱空间自相关黄河三角洲
- 东部小城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山东省大汶口镇为例被引量:12
- 2006年
- 本文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等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安全、城镇环境安全、辖区农村环境安全和城乡资源利用4个系统层指标着手,把土地安全评价与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相结合,细化研究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选择了24项元指标,构建了适合小城镇特征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功效-安全度函数模型的评价方法,并以泰安市大汶口镇为例,进行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汶口镇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安全状态,但也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
- 付伟章曲衍波齐伟史衍玺李宜兆
-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