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
- 作品数:97 被引量:36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9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湿性AMD患者共90例109眼,患者口服凉血化瘀方治疗后连续观察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2、3、6个月观察平均视力情况及眼底平均出血、渗出、累积损害面积,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视力提高25眼(22.94%),稳定74眼(67.89%),降低10眼(9.17%);治疗6个月后视力提高32眼(29.36%),稳定60眼(55.05%),降低17眼(15.6%)。治疗3、6个月后患者眼底出血面积、渗出面积和累积损害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AMD患者在6个月观察期内具有一定提高视力的作用,能使眼底出血、渗出和累积损害情况稳定,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治疗湿性AMD患者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王慧娟唐由之巢国俊冯俊
-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凉血化瘀方视力
- 冯俊运用剔络养血法辨治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理论探微被引量:8
- 2020年
- 本文着重于探析剔络养血法的理论内涵、遣方用药特点及临证思路。基于清代医家叶天士先生的络病理论、国医大师唐由之先生的气血辨证理论和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虫类药应用思想,冯俊教授结合自己30余年的临证经验总结并提出“剔络养血法”,其基本内涵是重以逐瘀剔络、兼以益气养血,从而拟定经验方——归元剔络养血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多由气血失和致使脉络壅遏受阻、血不荣络,病机本质是目络瘀阻。在病证结合模式和个体化诊疗理念指导下,应治以剔络化瘀、养血明目,并灵活运用虫类药及补气、补血之品。冯俊教授常选用归元剔络养血方为基础方,临床随症加减治疗AION,疗效颇佳。
- 裴超冯俊
- 关键词: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 中西医结合治疗Purtscher’s视网膜病变1例被引量:4
- 2020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2019年3月13日因路滑头部朝下着地掉入沟中,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颅脑外伤”,予头部外伤缝合治疗。伤后5 d患者自觉双眼视物遮挡感,视力下降,右眼著,遂前往外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双眼钝挫伤,双眼视网膜震荡,双眼视神经损伤?”,建议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肌肉注射,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口服甲钴胺、羟苯磺酸钙胶囊、银杏叶片,患者未遵医嘱。
- 邵霖霖李欣冯俊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外伤性
- 剔络养血明目汤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眼部血流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观察剔络养血明目汤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眼部血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21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诊治的NTG患者32例(63只眼),辨证为瘀血阻络证。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39只眼)和对照组12例(24只眼)。对照组予银杏叶片和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剔络养血明目汤口服。2组均观察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受试者的视神经总扫描区域的血流密度(VD1)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区域的血流密度(VD2),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2组治疗前VD1、VD2、EDV、PSV和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治疗后VD1、VD2、CRA和SPCA的PSV、EDV、R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VD:治疗组治疗后VD1、VD2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D1=6.739、tVD2=8.285,均P=0.000)。治疗后2组间VD1、VD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D1差值与VD2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D1=5.599、tVD2=6.210,均P=0.000)。(2)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治疗组治疗后CRA的EDV较治疗前增加、RI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EDV=3.096,P=0.003;tRI=2.446,P=0.017);治疗后2组间CRA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PCA的PSV、EDV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SV=2.481,P=0.015;tEDV=2.315,P=0.023);治疗后2组间SPCA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剔络养血明目汤可改善NTG患者的眼部血流,尤其是视神经血流。
- 侯文博冯俊李欣王玮
- 关键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红花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35
- 2020年
- 本文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红花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分子作用机制。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红花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然后,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RVO相关疾病靶点,借助R 3.6.3软件运行R语言获取红花-RVO交集靶点数据集,通过FunRich 3.1.3软件绘制Venn图和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0软件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红花主要活性成分与对应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本研究共筛选得到红花22个活性成分、186个潜在作用靶点及1842个RVO相关疾病靶点,最终得到128个红花-RVO交集靶点。PPI网络分析表明,AKT1、JUN、IL6、MAPK1、MAPK8、EGF、CXCL8、MMP9等可能是治疗RVO的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共得到生物过程(BP)条目2000个,分子功能(MF)条目174个,细胞成分(CC)条目108个;KEGG富集分析,共筛选得到167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与AKT1、IL6、MAPK1、MAPK8、VEGFA等关键靶点有着较好的结合活性。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β-谷甾醇等化合物可能是治疗RVO的物质基础,通过作用于AKT1、IL6、VEGFA、MAPK1、MAPK8、JUN等关键靶点,同时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途径,从而发挥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 裴超邵霖霖刘晶施慧彬冯俊
- 关键词:红花视网膜静脉阻塞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基于古籍文献的老年性眼病证治发微
- 2024年
- 老年性眼病得到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次基于古籍文献全面阐述老年性眼病的证治,对《眼科阐微》中涉及的老年性眼病证治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归纳后发现,本虚标实、脏窍同病为其病因的证候特征,玄府闭塞、目窍失养为老年性眼病的核心病机。治疗法则可概括为先通后补和宜补不宜泄,根据其标本、虚实分阶段治疗。具体治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和辨证施治,其中,外治法有熏洗法、点眼法、金针拨内障法、烙法等;内治法根据内障和外障眼病辨证处方;辨证食治提倡食疗优先、药物扶持、四季调护等特色方法。在预防和调护方面,提倡自我调护和精神摄养。通过对古籍文献中老年性眼病证治的探讨,为老年性眼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提供参考。
- 张伟道冯俊李欣张顺美陈杰邵霖霖
- 关键词:老年性眼病证治古籍
- 选择性小梁激光成形术及前列素类药物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4小时眼压控制的前瞻性研究
- 解晓斌冯俊王民秀
- 干眼与心理健康
- 2025年
- 干眼患者中的心理健康障碍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而在抑郁症和焦虑症人群中干眼也普遍存在。干眼患者存在客观体征与主观症状不一致的现象,通常与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有关,一方面,精神健康状况影响干眼患者的主观症状,比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神经性眼痛都会使患者产生干眼症状;另一方面,干眼症状会对人的心理、生理、社交均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损害人们的生活质量。干眼人群心理健康异常的原因可能与异常的情绪处理方式、躯体化、神经病变与神经性疼痛、睡眠障碍、精神药物的使用等因素有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眼科医生在诊治干眼的过程中,除了要按照标准化的诊疗规范处理外,还应意识到其并发的心理健康障碍及全身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可能,并在必要时启动多学科联合诊治。
- 侯文博李欣孙旭光冯俊
- 关键词:干眼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躯体化
- 凉血化瘀方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与PEDF的作用
- 目的: 观察凉血化瘀方对氪激光诱导的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新生血管生成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氪激光击破大鼠Bruch膜的方法诱导BN大鼠产生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
- 唐由之王慧娟冯俊
- 关键词:凉血化瘀方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应用病例报告
-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是唐由之研究员在睫状体平坦部进行白内障针拨术及针拨套出术基础上提出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我们通过对该手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的术前、后眼压、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观察分析,系统地对睫状...
- 冯俊唐由之
- 关键词: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术前准备眼压控制滤过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