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勇 作品数:34 被引量:125 H指数:8 供职机构: 美国加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北京地区桃褐腐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北京地区近几年由于桃褐腐病发生严重,给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为了摸清北京地区桃褐腐病的发生规律,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平谷区的2个桃园进行了2年的定点调查与田间试验。研究内容包括:(1)春季定期检测先年冬季悬挂于桃树上的... 钟亚凤 张彦威 陈笑瑜 骆勇 国立耘关键词:桃褐腐病 甘肃省甘谷县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为明确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主要越夏地区的群体遗传结构及演变情况,利用SSR荧光检测技术,对甘肃省甘谷县2013-2015年期间连续5个小麦生长季采集的141株小麦条锈菌单孢系基因组DNA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对小麦条锈菌季节亚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谷地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Shannon信息指数为0.66,2014年秋季(2014A)亚群体的基因型多样性低于其余亚群体。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条锈菌季节亚群体间变异仅占21%,变异主要出现在亚群体内部,表明甘谷地区各季节亚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差异较小,小麦条锈菌群体在一个小范围内基本能维持稳定状态。主坐标分析(PCoA)、遗传分化、基因流以及共享基因型分析均表明2014年秋季(2014A)亚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相邻季节亚群体存在一定差异,表明越夏过程对甘谷地区个别年份小麦条锈菌群体周年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影响,越冬过程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小,春季受外来菌源干扰的可能性较低。 王翠翠 李磊福 骆勇 骆勇 吴波明 马占鸿关键词:小麦条锈菌 遗传分化 四川省100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1 2018年 为了解四川省近年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种对条锈菌致病类型G22-83和流行小种CYR32、CYR33的抗性水平,明确已知的主要抗条锈基因在该地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利用小麦条锈菌G22-83、CYR32和CYR33对四川省10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采用已知基因Yr5、Yr9、Yr10、Yr15、Yr18和Yr26的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00个供试材料中,对CYR32表现抗病的58份,占58%;对CYR33表现抗病的63份,占63%;对G22表现抗病的43份,占43%;对CYR32、CYR33和G22均表现抗病性的品种(系)28个,占28%。供试小麦品种(系)中携带Yr9、Yr10、Yr15和Yr26基因的材料分别有24份(24%)、9份(9%)、5份(5%)和26份(26%),所有供试品种(系)中未检测到Yr5和Yr18基因。 王树和 王树和 初炳瑶 孙秋玉 孙秋玉 骆勇关键词:小麦品种(系) 条锈病 抗条锈基因 分子检测 多堆柄锈菌孢子数量与病情以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解空气中引起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多堆柄锈菌孢子数量与田间病情的关系以及气象因素对孢子和病情的影响,于2017年6~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监测空气中多堆柄锈菌的孢子动态,并调查病情和记录气象数据,分别利用Pearson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孢子数量与病情以及气象因素与孢子数量和病情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调查日期内(8月5~26日),孢子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孢子的空间分布和扩散方向与风向基本一致。8 d前和3 d前的孢子数量均与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和0.755。孢子浓度与温度(≥27℃)、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8d前的气象因素能够显著影响田间病情的发生。建立了玉米南方锈病病害预测模型:Y=70.938+0.009 SC-2.180 MT(其中Y表示的是病情指数,SC表示孢子数量,MT表示日平均气温,R^2为0.716),为病情预测提供指导。 李雪华 张克瑜 李磊福 张书铭 骆勇 马占鸿关键词:孢子 病情指数 气象因素 应用real-time PCR评价三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2017年 为更加精确有效地评估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检测潜育阶段的分子病情指数(molecular disease index,M DI)并结合田间病情分析,对三种杀菌剂的防效进行评价。春季返青后在品种铭贤169和京0045试验小区的诱发中心接种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待充分发病后将其铲除。设置播种前2%立克秀拌种,接种后21和28 d分别喷施25%阿米西达和30%苯甲-丙环唑1 500倍液三种处理。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普遍率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AUDPC。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和苯甲-丙环唑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良好的防效且能够明显抑制发病中心的扩展,而经立克秀拌种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发病中心扩展的抑制作用均不理想。对京0045于发病中心接种后24和33 d采样,经双重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计算MDI。结果显示潜育检测获得的M DI与AUDPC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阿米西达和苯甲-丙环唑对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持续抑制作用,而立克秀拌种仅对小麦条锈菌潜伏初期的扩展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初炳瑶 龚凯悦 谷医林 王翠翠 潘阳 骆勇 马占鸿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药效评价 PCR 小麦条锈菌水源11致病类群的AFLP标记 以120对随机引物,对目前中国小麦条锈菌的3个主要流行小种和6个致病类型进行了多态性筛选,筛选出 23对 Pst Ⅰ/Mse Ⅰ引物组合能够揭示出他们丰富的多态性。其中一对引物组合 Mse25Pst15能够扩增出代表水源... 杜金璞 黄冲 刘帆 潘娟娟 骆勇 马占鸿关键词:小麦条锈菌 AFLP 分子标记 褐腐病菌三种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1 2007年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口岸检疫的、可快速鉴定三种褐腐菌,即美澳型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核果褐腐菌(M. laxa)和仁果褐腐菌(M. fructigena)的方法,采用Lane等基于形态学特征的方法对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的58株褐腐菌进行了种类鉴定,并以这些菌及三个种的标准菌株为材料比较了已报道的三种分子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发现,58株菌中有53株是美澳型核果褐腐菌,2株为核果褐腐菌,3株为仁果褐腐菌。采用Ioos等的PCR方法,从3个标准菌株、5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2株核果褐腐菌中都只扩增出相应种的特征条带,而从3株仁果褐腐菌中的2株中扩增出了两个种的特征条带。采用Ma等的方法,从美澳型核果褐腐菌标准菌株、采自国内的5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核果标准菌株中,只扩增到相应种的特征条带,而从采自国内的2株核果褐腐菌株中不仅扩增出了核果褐腐菌的条带还扩增出了美澳型核果褐腐菌的特征条带,3株仁果褐腐菌株产生了核果褐腐菌的特征条带,仁果褐腐菌标准菌株中没有得到产物。采用Cote等的方法,只从16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中扩增出该种的特征条带,从其余菌株(包括标准菌株)中没有获得产物。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oos等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和核果褐腐菌;Ma等的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菌,而不适用于检测其它两个种;而仁果褐腐菌的分子检测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樊锦艳 朱小琼 国立耘 骆勇关键词:分子鉴定 四川省宁南县小麦条锈菌季节亚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气传性小麦病害,在我国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四川省宁南县位于川西南山地,Pst在该地区... 江冰冰 张书铭 王翠翠 初炳瑶 骆勇 马占鸿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SSR标记 遗传分化 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4 2006年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北京平谷区3个桃园的125株桃褐腐病菌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甲基硫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1.0×10^-5~0.2μg/mL,戊唑醇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006~0.022μg/mL之间.异菌脲对桃褐腐病菌的EC50主要分布在0.15~0.55μg/mL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桃褐腐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都比较敏感,未产生明显的抗药群体.建立了褐腐病菌对异菌脲抗药性的敏感基线.而且,数据分析表明: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异菌脲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陈笑瑜 师迎春 骆勇 国立耘关键词:褐腐病菌 杀菌剂 敏感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11年 实时荧光定量PCR广泛应用于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定量研究中,本文对近年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病菌初始菌源的定量分析、病害流行动态的监测、寄主抗病性的快速鉴定和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郑亚明 骆勇 周益林 段霞瑜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