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可夫
- 作品数:13 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软镜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技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研究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操作技巧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6例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病例。结石直径10~25 mm。术前常规放置输尿管支架1周,术中输尿管硬镜探查患侧输尿管,导入软镜输送鞘,Olympus F7.5输尿管软镜碎石。若推送鞘无法插入,可直接插入输尿管软镜。术后1 d泌尿系统X线平片(KUB)检查,了解碎石及输尿管支架情况;术后28 d复查KUB或双肾CT平扫,评估碎石效果。结果术前常规放置双J管1周后输尿管硬镜探查,可降低输尿管严重损伤的风险,有利于放置较大的软镜输送鞘。低能量、高频率的激光碎石,可将结石粉末化,增加排石率。软镜总进镜成功率95.6%(44/46),钬激光碎石成功率95.4%(42/44),2例患者无法进镜改经皮肾镜碎石。4周后结石清除率为90.5%(38/42)。3例残余结石经体外碎石后治愈。总的结石清除率为93.2%(41/44)。手术时间60-155 min,平均76 min。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是治疗直径10-25 mm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也可以作为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和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残留结石的治疗选择。
- 于春虎王莹沙可夫赵明君宋朝霞李巍伟
- 关键词: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结石
- 相对安全膀胱容量间歇导尿法保护上尿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探讨相对安全膀胱容量间歇导尿法防治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23例男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11年,年龄在7~45岁,其中对照组15例为无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其他8例存在VUR,3例轻度返流,5例重度返流,依据患者相对安全膀胱容量的大小结合超声设备,对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每周测相对安全膀胱容量1次,治疗观察期2年以上。期间给予扩大膀胱容量的药物和方法以扩大膀胱容量。结果入院时无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均未出现VUR;轻度返流者出现返流输尿管逐渐变细,返流程度逐渐减轻,直至返流消失;重度返流者返流未出现缓解。结论相对安全膀胱容量间歇导尿法对膀胱输尿管返流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刘铁军沙可夫赵盟杰高居忠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输尿管返流间歇导尿
- 迈之灵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 2019年
- 目的:评价迈之灵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诊断为CP/CPPS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迈之灵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对照组(单纯生物反馈治疗组),每组各20名患者。采用Laborie-Urostym生物反馈治疗仪,每天一次,5次一个疗程,共8个疗程。随访2月。治疗前后进行NIH-CPSI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NIH-CPSI 的疼痛与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评分均有显著改变( P<0.05);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积分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迈之灵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协同作用。
- 于春虎王莹刘铁军张静沙可夫宋朝霞赵明君
- 关键词:迈之灵生物反馈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 脊髓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人群和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以及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程度是否相同。方法:依据脊髓损伤节段的不同将截瘫患者分为颈段及T1-5节段脊髓损伤组11例,T6-12脊髓损伤组7例,腰髓损伤6例;健康体检人群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短程动态记录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并进行HRV分析。结果:颈段及T1-5脊髓损伤组代表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总合的低频检测结果301.41±358.60ms2较正常人群的620.19±333.36ms2明显降低(P<0.05),而且所有脊髓损伤组的低频/高频比值在C1-T5为1.66±1.00、T6-12为4.03±2.66、腰髓及以下为3.35±1.89,较正常人群的2.29±0.58明显异常(P<0.05),同时不同脊髓损伤组之间的检测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的功能障碍,但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组之间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刘铁军赵盟杰沙可夫高居忠张夏琳米立新李方洁
- 关键词:脊髓损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率变异性
- 逼尿肌漏尿点压及膀胱安全容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评估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及膀胱安全容量(safety bladder capacity,SBC)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接受间歇导尿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间歇导尿,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观察组患者抽血查肾功能并行泌尿系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明确患者的上尿路情况,同时测量其DLPP及SBC,进行间歇导尿时,依据饮水计划及排尿日记找到排尿规律,在接近SBC的时间测量膀胱内的尿量,严格在SBC内实施间歇导尿。40例患者均有漏尿,均进行床旁盆底肌训练。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干预1年时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DLPP、SBC、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肌酐),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分别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饮食、精神、睡眠及心理4个维度)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每组患者干预1年时的DLPP、SBC、RUV、血尿素氮和肌酐、SAS和SDS评分及饮食、精神、睡眠、心理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干预前,上述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DLPP、RU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BC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尿素氮、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饮食、精神、睡眠、心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DLPP及SBC进行个性化的间歇导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其肾功能的恢复,同时消除患者心理不良情绪,且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 申红梅王莹张平宋朝霞张国胜沙可夫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
- Boari膀胱肌瓣术在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保肾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Boari膀胱肌瓣术在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保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80例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输尿管癌根治术,观察组行Boari膀胱肌瓣术,术后均随访3年。观察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和炎症指标水平,比较2组患者远期预后的差别。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的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手术后2组患者BUN、Scr、血尿素和血尿酸指标均较手术前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A19-9、Survivin和炎症指标WBC、NEC%、IL-6、hs-CRP水平无明显差别,手术后2组患者的水平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保肾手术中采用Boari膀胱肌瓣术可在不影响肿瘤的根治和远期预后的前提下,有效维持患者的肾功能。
- 沙可夫王莹刘铁军赵明君
- 关键词:输尿管癌保肾手术肾功能
- 两种间歇导尿消毒法对男性脊髓损伤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影响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通过两种间歇导尿消毒法对男性脊髓损伤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对比分析,为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寻求更有效的消毒方法。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无菌间歇导尿消毒法(对照组)和改良无菌间歇导尿消毒法(观察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术第1d、15d、30d出现尿路感染的比率。结果:62例患者完成实验,对照组2例患者实验期间发烧,改为持续留置导尿,两组患者均无无睾丸、附睾炎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d尿路感染率分别是65.6%和66.7%;第15d尿路感染率分别是26%和60%;第30d尿路感染率分别是28.1%和66.7%,两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无菌间歇导尿消毒法第1d和第15d、30d比较,尿路感染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无菌间歇导尿消毒法间歇导尿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明显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尿道消毒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滕立英申红梅王莹王沛沛李勤娥沙可夫赵明君秦京黎
-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路感染
- 低浓度医用臭氧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低浓度医用臭氧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医用臭氧对于泌尿系统有无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等。方法对比臭氧治疗组与无菌双蒸馏水对照组在膀胱灌注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性膀胱炎的有效率、治愈率的差别,以及有无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结果臭氧治疗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尚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低浓度医用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性膀胱炎的方法。
- 沙可夫刘铁军王莹于春虎赵明君宋朝霞李巍伟
- 关键词:臭氧多重耐药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代谢性疾病之一,但临床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被广泛用于代谢性疾病研究,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对2型糖尿病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NAFLD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AFLD组,n=6)和MSCs处理组(UC-MSCs组,n=6),另选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n=6)。UC-MSCs组小鼠给予尾静脉输注UC-MSCs,每周1次,连续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糖代谢、肝功能、脂代谢指标;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肝巨噬细胞表型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NAFLD组小鼠血糖、血脂、血清转氨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NAFLD组比较,UC-MSCs组小鼠的糖代谢明显改善(P均<0.05),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HE结果显示,对照组肝细胞形态正常,NAFLD组肝细胞呈弥漫性脂肪变,并见炎细胞灶浸润,以上病理改变在UC-MSCs组得到明显改善。UC-MSCs组NAFLD活动度积分较NAFLD组明显降低(2.82±0.13 vs 5.85±0.41,P=0.001)。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增高(P均<0.05),抑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降低;UC-MSCs治疗后增高的促炎因子表达下调,降低的抑炎因子表达上调(P均<0.05)。另外,NAFLD组增加的M1型巨噬细胞表达,在UC-MSCs组下调(P均<0.05),减少的M2型巨噬细胞表达上调(P均<0.05)。结论UC-MSCs可以显著减轻T2DM小鼠的脂肪肝,考虑与调节肝组织中巨噬细胞表型、减轻肝慢性炎症相关。
- 高杰清薛婧李冰于松岩母义明沙可夫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间充质干细胞巨噬细胞小鼠
- Ⅲ型前列腺炎与间质性膀胱炎鉴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Ⅲ型前列腺炎与间质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治效率。方法:通过4例Ⅲ型前列腺炎和3例间质性膀胱炎临床病例的总结,从临床症状学、尿流动力学、前列腺按摩液(EPS)镜检、微生物学以及治疗等方面描述两种疾病的特征。结果:Ⅲ型前列腺炎与间质性膀胱炎的共同临床特征是均以下腹部及盆底的不适、疼痛为特点,但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具有随着储尿时间的延长下腹部疼痛逐渐加重,排尿后明显缓解,膀胱容量明显减少,EPS无异常,微生物培养阴性,行为治疗、辣椒素类似物、透明质酸钠及麻醉下膀胱水扩张阳性且治疗有效。Ⅲ型前列腺炎的EPS镜检时WBC升高或正常、微生物培养阴性,以上针对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对其无效。结论:Ⅲ型前列腺炎与间质性膀胱炎是临床上容易混淆的两种疾病,但由于它们的发病原因尤其是发病部位的不同,使得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全面检查后还是可以鉴别的。
- 刘铁军赵盟杰沙可夫高居忠
-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