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舸 作品数:28 被引量:27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1 2016年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逐日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时期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异常特征,指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并异常维持是导致南方地区罕见高温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探究了影响其异常的中高纬环流及热带系统的活动,特别是对该年夏季热带环流,包括越赤道气流、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异常,以及登陆台风异常集中等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为深入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彭京备 刘舸 孙淑清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650年东亚-北印度洋热力差异与东亚夏季风变化 2011年 利用观测资料研究发现,东亚-北印度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East Asian-North Indian Ocean index,IEANI)与东亚夏季风及相应的中国东部季风降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当IEANI偏高(低)时,东亚中纬度夏季风偏强(弱),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为了研究东亚夏季风的长期变化特征,我们利用北京和澳大利亚塔斯曼尼亚地区的重建气温回归了BC665~AD1985年的IEANI.研究发现,在过去2000多年里,重建的IEANI总体上能够指示世纪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降水异常.重建的IEANI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与现代气候所表现出来的关系非常相似,表明这种相关特征也出现在过去2000多年来的世纪尺度上.对于IEANI在更长时间尺度(数百至千年)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尚需利用更多类型的代用资料进一步验证. 刘舸 赵平 周秀骥关键词:热力差异 降水 前冬大西洋对我国南方夏季高温的影响研究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全球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前冬热带大西洋(TWA)热力异常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LRYB–JN)的夏季气温异常与前冬热带西大西... 王慧美 刘舸 陈军明关键词:夏季气温 长江流域 南半球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42 2007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125°E^150°E)夏季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多寡的可能机理,讨论了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进而对热带气旋频数的影响,并重点探论了从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到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响应的可能物理过程。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异常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密切相关。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侧环流异常可能不完全是通过越赤道气流,而主要是通过Rossby波的传播造成的南北半球遥相关作用,影响北半球环流系统的,进而影响菲律宾以东赤道辐合带对流活动的强弱,导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多寡差异。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时,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正距平。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且偏南西伸,抑制热带辐合带的对流活动发展,使菲律宾以东的对流活动偏弱,从而使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少。而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负距平时,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负距平。也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北。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偏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另外,西太平洋(125°E^150°E)以西的上游赤道西风也对热带气旋频数也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当9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强时,(5°N^15°N,125°E^150°E)范围内的西风也随之加强,从而使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增高。反之,当该支越赤道气流弱时,上游赤道西风随之偏弱,从而造成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偏弱,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偏少。 孙淑清 刘舸 张庆云关键词:南半球 热带气旋 遥相关 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的一个前兆信号——亚洲-太平洋涛动 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中国160个站降水、NCEP再分析等资料和CCSM3模式,从对流层温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因子和前兆信号。研究发现,反映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亚洲-太平洋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观测统计和模式结果都表明,前期5月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与其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比前冬厄尔尼诺(拉尼娜)与6月降水的关系更为紧密,稳定性也相对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亚洲-太平洋涛动异常从5月至6月具有很好的持续性,5月亚洲-太平洋涛动可以通过影响后期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中国东南沿海的西南风以及中国东部中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降水的多寡。此外,5月亚洲-太平洋涛动异常偏弱也是2011年6月长江流域出现降水异常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结果说明,对于6月长江流域降水,除了海温强迫作用外,对流层中高层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期信号,因此,利用前期亚洲-太平洋涛动预测降水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刘舸 赵平 陈军明 董才桂关键词:亚洲-太平洋涛动 长江流域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19年 东亚夏季风次季节(10~90d)变化是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高温热浪等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重要环流载体,处于天气预报上限和气候季节预测下限之间的预报过渡区。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是东亚夏季风的固有物理特征,它和季节进程之间的时间锁相关系是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潜在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与Madden-Julian振荡(MJO)存在显著差异,试图通过MJO来预测东亚夏季风次季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东亚夏季风次季节预测的另一重要来源是下垫面外强迫,包括欧亚大陆春季积雪、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此外,去趋势偏-交叉相关分析统计方法能够分析东亚夏季风多因子和多时间尺度问题。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客观定量描述、造成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年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不同外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次季节模态的共同影响。 祝从文 刘伯奇 左志燕 袁乃明 刘舸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偶极型模态的一个前兆信号 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中国160站逐月温度、NCEP再分析、NOAA-CIRES 20世纪再分析以及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100°E以东地区)冬季温度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并重点研究了其中第2模态(即偶极型模态)的成因机理和前期信号.同时,也以2012~2013年冬季为例,探讨了这一温度异常模态的预测方法.研究主要发现:除中国东部大范围一致偏冷或偏暖模态以外,110°E以东的北方地区偏冷(暖)还经常对应着华南和110°E以西地区的偏暖(冷),构成温度异常反向变化的偶极型模态.这种偶极型模态也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模态,2012~2013年冬季温度异常即属于这一模态.中国东部冬季温度一致型模态主要与前期秋季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亚洲大陆北部积雪,及其邻近的北冰洋地区海冰密集度异常联系紧密.而对于偶极型模态,海温的影响并不明显,前期秋季的东亚中纬度地区积雪、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附近海域的海冰密集度异常,以及它们引起的表面温度异常分布可能具有重要贡献,其中北冰洋海冰密集度异常导致的该地区表面温度异常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综合了海冰和积雪信号的前期秋季北冰洋—东亚温度差异(Arctic Ocean-East Asian temperaturecontrast,简称AE)指数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偶极型模态具有显著联系,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2012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正常状态以及北冰洋暖异常和东亚中纬度地区冷异常的表面温度分布特征,都不利于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南北一致型异常的发生,而是有利于偶极型异常分布.利用AE指数可以有效地预测2012~2013年中国东部冬季温度异常特征. 孙淑清 刘舸 宋文玲 彭京备关键词:冬季温度 冬季风 海冰 中国江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中国江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的短期气候定性预测方法,包括计算中国江南地区的夏季平均气温数据,计算与上述夏季平均温度数据相对应的前期冬季热带印度洋地区的气象参数数据,特别是使用了表示热带西北印度洋地区热状况异常... 刘舸 彭京备 王慧美夏季青藏高原对流层温度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1979-2016年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和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的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年际变率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夏季高原对流层温度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当高原对流层温度偏高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的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分析研究指出,当夏季高原对流层温度偏高时,高原上空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并且向东扩展至日本地区,高原北部对流层出现异常的上升运动,这一异常上升气流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北偏,并在中高纬度地区沿着异常西风气流向东扩展至日本地区,随后向南下沉至日本南部;受该异常下沉运动影响,日本南部对流层低层出现异常反气旋,其东侧的异常北风与西北太平洋低层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环流存在紧密联系。西北太平洋地区这种异常环流特征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从而使该区域降水增多。 石明远 赵平 刘舸 陈权亮关键词:青藏高原 降水 垂直环流 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对东亚低纬度冬季风强度影响 被引量:5 2020年 东亚冬季风具有南北一致变化和南北反相变化两种主要模态。与第一模态反映的南北贯穿的冬季风整体强弱变化不同,第二模态体现了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不依赖于中高纬度(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甚至与之相反的变化状态。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在第二模态背景下,低纬度(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强弱变化对应的热带和副热带环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热带辐合带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一个重要系统。当热带辐合带加强并向北推进时,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对流上升运动相应加强。这一上升支可能强迫出低层偏北风异常,从而引起低纬度冬季风加强。此外,副热带高空急流是影响低纬度冬季风的另一个重要系统。急流轴上风速加强会造成入口区准地转偏北风的异常,它强迫出的正次级环流也会相应加强,对应急流北侧的异常下沉和南侧的异常上升,并促使低层产生偏北风异常,也即促进了低纬度冬季风加强。进一步考察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和副热带急流风速异常对低纬度冬季风的独立和协同影响发现,前者的影响相对更为重要。而在二者同时增强的综合作用下,可引起中国南部35°N以南地区的偏北风异常显著增强,反之亦然。上述结果揭示,冬季低纬度风场的变化不仅受到北方冷空气爆发的影响,它还受制于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异常的共同调控作用。 彭京备 刘舸 孙淑清 何柯俊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热带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