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 作品数:70 被引量:239H指数:9
- 供职机构: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多重荧光PCR检测试剂盒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多重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所述检测方法和试剂盒包括:分别特异性扩增伤寒沙门菌和丙型、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ViaB基因序列、fliC-a基因序列、fliC-b基因序列和ssaR基因序列的...
- 扈庆华石晓路朱玉梅李庆阁汪再兴李迎慧邱亚群林一曼刘涛
- 深圳市2002-2008年分离60株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深圳市2002-2008年分离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B法对60株伤寒沙门菌进行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菌株对美洛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等敏感率超过90%,对利福平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奈啶酸。7株菌耐受3类及以上抗菌素,部分菌株交叉耐药。结论菌株对氟喹诺酮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是目前临床治疗伤寒的一线药物,也是多重耐药菌株所致伤寒的首选药物。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生应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素治疗伤寒和防止耐药菌株蔓延。
- 林一曼邱亚群兰全学石晓路刘涛林世平
-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抗菌素耐药
- 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调查与预防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近年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病原菌的种类、特点和趋势,为检测和预防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对深圳市2003-2005年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致病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a中报告的6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依次是以副溶血弧菌(39.7%)、变形杆菌(15.9)、沙门菌(12.7)、金黄色葡萄球菌(11.1%)、蜡样芽胞杆菌(3.2%)为主要致病菌。结论深圳市为沿海城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为主,今后在对食品污染监测时,可重点监测上述致病菌,开发快速检测方法,这样可为预防、处理和治疗食物中毒赢得时间,确保食物中毒病人及时得到治疗,保障病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 吴平芳石晓路扈庆华王冰贺连华刘涛陈妙玲
-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
- 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N_2亚型流感病毒的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建立快速检测甲型流感病毒N2亚型的方法。方法根据N2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的相对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一对引物及其相应的Taqman探针,利用一步法RT-PCR试剂盒建立、优化反应体系后,采用十倍稀释法检验建立体系的灵敏度并建立相对定量标准曲线;采用N1亚型毒株核酸进行方法特异性检验并对临床疑似流感样病例样本进行检测。结果N2亚型流感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为2.56×10-6,扩增效率为99.9%,标准曲线r=0.997,特异性为100%。临床ILI样本检测结果与HAI鉴定结果相符。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N2亚型流感病毒。
- 房师松程小雯何建凡吕星逯建华吴春利刘涛
- 关键词:流感病毒荧光定量RT-PCR
- 深圳市首例基孔肯雅病毒的形态学及分子遗传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对深圳市首发基孔肯雅病毒(CHIKV)进行分离、增殖培养、浓缩、形态学观察及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为后续基因组信息解析、蛋白组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疫苗研发等应用性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C6/36细胞从病人血清中分离CHIKV,采用BHK-21细胞对CHIKV进行大量的增殖培养,经7%PEG8000浓缩,超薄切片和负染观察CHIKV显微结构;对分离得到的CHIKV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其分子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HIKV被成功分离并浓缩;在透射电镜下观察CHIKV的直径约为70nm,圆形有包膜,表面有纤突;CHIKV(SZ-20101028)基因组长为12377bp,属于E1-A226突变株;该病毒是最近10年来在印度洋岛屿爆发流行的新亚型,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吻合。结论以现有的条件建立了一种稳定、快速培养浓缩CHIKV的方法,并初步对CHIKV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溯源性分析。
- 许少坚罗敏张倩阳帆刘涛黄达娜吴春利胡章立柯昌文张仁利
- 关键词:基孔肯雅病毒超薄切片系统发生树
- 2021年西藏昌都洛隆县大骨节病病区人群饮食结构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了解西藏昌都洛隆县大骨节病病区内患者与非患者的膳食结构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西藏昌都地区洛隆县2021年全国大骨节病监测系统内已完成筛查并登记在册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源人群,在同居住县域内随机抽取经筛查未患有大骨节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使用自制膳食调查表,以一对一面谈方式记录被调查者家庭过去一年的食物消费种类、食物摄入频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家庭人口数等基本情况。结果病例组对大米(米饭/米粉)的消费率最高(97.33%),对照组对非小麦制品、非油炸面食(面包/馒头/面条/饺子,方便面除外)消费率最高(90%),78.7%的患者选择不食用当地产小麦(藏面),非患者选择每周食用非当地产小麦(藏面)3~4次的人数显著高于患者。病例组(93.33%)及对照组(90%)对肉及肉制品消费率应答最高的均为牦牛肉(当地),对照组人群还选择消费牛肉(非当地/羔羊肉/羊肉/其他非加工肉类)、禽类和畜类内脏、鱼类(所有海水和淡水鱼)、虾蟹或其他海产品,其消费率及摄入频次都显著高于病例组人群。对照组人群对西红柿、葱蒜类(蒜苗/韭黄/葱/洋葱)]和鲜蛋(鸡蛋/鸭蛋/鹌鹑蛋/鹅蛋)的消费率及摄入频次均显著高于病例组人群。两组人群对水果类和奶及奶制品的消费率及摄入频次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西藏昌都洛隆县大骨节病区人群主食除当地青稞(糌粑)外,多数人还选择了外购大米和面粉,改变了以往主食单一的状况。但与病区内健康人群相比,大骨节病人群对鱼类、虾蟹类、禽类及畜类内脏类、蛋类(鲜蛋)及蔬菜(西红柿、葱姜蒜)的消费率和摄入频次显著偏低,肉类品种选择单一,以当地牦牛肉为主,整体膳食结构仍呈现种类单一,膳食不均衡风险。
- 蒋彤普珠王鸥陈照宇高嘉翔谭洪兴刘涛王俊林剑浩黄建霍军生
- 关键词:大骨节病膳食调查饮食结构
- 丙肝病毒NS3-4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克隆丙肝病毒非结构蛋白NS3-4A基因,构建表达HCV-NS3-4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方法设计合成HCV NS3-4A基因全长的特异性引物,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非结构蛋白区NS3-4A基因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Hind III双酶切后克隆到pFastbacDual上,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最后经PCR和双酶切鉴定转化菌落。结果扩增得到的基因片段长度为2.2kb,该片段成功克隆在杆状病毒穿梭载体pFastBacDual上,经测序证实为HCV NS3-4A基因,这表明HCV-NS3A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构建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HCV NS3-4A基因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这将为下一步HCV杆状病毒载体疫苗的制备打下基础。
- 姚相杰刘涛何雅青杨洪阳帆张海龙冼慧霞
- 关键词:丙肝病毒杆状病毒
- 人蛋白质组芯片筛选宿主中与结核分枝杆菌Rv1705c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 2022年
- 目的探究人体中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Rv1705c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方法原核表达Rv1705c蛋白基因,收集包涵体,裂解后透析纯化Rv1705c并测定其浓度,ELISA法检测细菌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量,使用纯化并带有生物素标记的Rv1705c孵育人蛋白质组芯片HuProt^(TM),筛选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质,使用GenePix Pro 6.0软件对蛋白质芯片的信号图像进行数据提取,使用GO、KEGG等多个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ST pulldown验证Rv1705c与PSMA3、RSAD2的相互作用。结果纯化结果显示,Rv1705c在包涵体中表达,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IFN-γ分泌量显著上升。芯片结果显示共筛选出了29个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潜在阳性蛋白质,其中PSMA3、NLN、THOP1、UPF3A、RSAD2、OMG、PNKD、STEAP3、MED8共9个蛋白质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1.6。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候选蛋白PSMA3、RSAD2、C1QBP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激活信号转导,并且PSMA3、RSAD2与干扰素存在交互作用,GST pulldown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确有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存在相互作用,为Mtb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刘涛洪文旭邹小飞桂静傅钰洪湘雅叶春立
-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结核病
- 深圳市首次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目的查明深圳市2010年首次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的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追踪其地域来源。方法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M、IgG抗体,并用C6/36和B...
- 阳帆张仁利陈思敏熊鹰刘涛黄达娜
- 关键词:登革热暴发疫情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研究
- 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进一步研究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奠定基础。方法 138例患者,分别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与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不同结核病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结果 138例患者,病理确诊结核病42例,非结核病96例。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为85.71%(36/42)、特异度为90.63%(87/96),均高于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的66.67%(28/42)、80.21%(7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27例,肺外结核患者15例。肺外结核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肺结核患者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方法满足结核病临床诊断的需求,该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并且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结果精准等优点,能够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为结核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奠定基础,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 傅钰桂静李雄刘涛
- 关键词: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