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项目 作品数:70 被引量:535 H指数:11 相关作者: 王卷乐 张耀南 吴宜灿 周园春 肖海力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天文地球 核科学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大规模天文时序粒子数据的可视化 被引量:5 2015年 时序数据的可视化是理解宇宙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手段.围绕大规模天文数值模拟输出的近百TB粒子时序数据的可视化,针对数据的高动态范围色调映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统计直方图的算法,实现了时序上色调连贯的可视化;同时,在插值重建演化过程时,考虑到模拟输出的每个关键帧的数据依据Hilbert三维填充曲线分布于2048个文件中,在一次可视化中通常有相当部分的文件包含的数据不会进入视锥内,据此提出一种文件尺度上根据前后关键幀预判插值幀可见性的剪裁算法,将前后关键帧可见数据文件的序号集合作为插值幁可见数据文件的序号集合;对裁剪结果进行实时插值和投影,通过裁剪算法大幅降低计算量、存储和I/O,并通过Hilbert哈希元胞快速完成裁剪过程;最后给出了算法的性能和效果分析.可视化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大规模数据所包含的宇宙结构形成细节与演化信息. 单桂华 谢茂金 李逢安 高阳 迟学斌关键词:时序数据 高动态范围 科学可视化 色调映射 多租户系统的轻量级实现及其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在用户管理、权限控制、过程管理方面的需求,借鉴软件即服务(SaaS)的架构设计了一个支持多租户的轻量级系统框架,并成功应用于中科院天文望远镜共享平台。该框架利用规则引擎实现灵活的权限定义和细粒度的数据访问控制,通过工作流引擎实现具体设备的定制扩展要求,能够快速完成新增设备的集成。该框架全部基于开源技术实现,构建过程简单且实用性强,可方便部署和推广。 肖健 于策 崔辰州 樊东卫 王传军 张戈关键词:大型仪器 开放共享 仪器设备管理 地学信息化科研环境研究与应用示范 被引量:7 2009年 现代地学研究需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多个层面开展协作研究,共享分布式的地学数据、模型、计算等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本丈首先分析了地学研究对信息化科学环境(e-Science)的需求,然后提出了地学信息化科研环境(e-GeoScience)的概念,接着对e-GeoScience的技术架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e-GeoScience的核心是地学资源的共享和协作研究。最后对e-GeoScience的应用示范:东北亚联合科学考察与合作研究平台构建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 诸云强 孙九林 宋佳 王卷乐 冯敏 尹芳关键词:地学 资源共享 信息化环境 面向科学计算云服务平台的访问控制模型CAQF 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针对科学计算云服务平台在运行和管理中面临的授权问题,在传统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资源层次虚拟化的特点和科学计算领域的特点,提出了访问控制模型CAQF(Clusters,Applications,Queues and Files),并基于SCE中间件实现了该模型。CAQF模型分析了科学计算领域中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虚拟化关系,明确了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定义了灵活的访问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满足科学计算云服务平台在集群变更管理、专用队列/应用设置和技术支持场景的需求。 王小宁 肖海力 卢莎莎关键词:云服务 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 生态水文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011年 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成熟推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但在高寒高海拔极端恶劣环境下,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较少.从生态-水文研究出发,选取关注度较高的黑河流域一级支流马粪沟子流域为研究区域,配合现有定点观测系统,提出一种适宜生态-水文模型需要的面上密集数据观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框架.重点讨论了无线传感器观测网络的实现方案、观测点的选取、传感器节点的部署、节点的网络拓扑构成以及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组成,实现了已经部署的无线传感器观测网络的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处理及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总结并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生态-水文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朱文平 张耀南 罗立辉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输 环境监测 乏燃料贮存与公路运输事故下核素弥散模拟研究 乏燃料管理已成为我国核燃料循环技术发展的重点问题,其主要有三种管理方式:直接处置、后处理及出口。在乏燃料管理过程中,乏燃料贮存与运输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包层腐蚀、技术故障、灾害天气、撞击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会导致... 陈黎伟关键词:乏燃料贮存 放射性核素 高性能计算环境中间件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2019年 步入大数据时代之后,致力于解决大规模科学计算问题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每秒上亿亿次浮点运算速度的高性能计算集群对高性能计算环境中间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性能计算环境中间件中,资源信息服务无法满足海量信息快速更新的需求。为了提高高性能计算环境中间件的性能,通过借鉴ETL技术,将资源信息传输方式优化为信息同步模式。优化后的信息同步模式在处理2 000条作业状态更新时,延迟时间缩短90%、系统负载降低98%、网络连接数减少90%,为系统维护人员、环境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吴璨 王小宁 肖海力 曹荣强 赵一宁 迟学斌关键词:资源信息服务 信息传输方式 一个基于ownCloud的IHEPBox个人云平台 被引量:4 2016年 随着当前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增长,用户获得大量存储空间的免费网盘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能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个人文档网络存储空间,本文提出以开源软件own Cloud构建高能所个人云平台(IHEPBox)的解决方案,IHEPBox作为典型三层负载均衡的Web应用,管理着平台的各个方面,从用户管理到插件、文件共享到存储。后台数据库中存储用户信息、用户共享文件信息、插件应用状态和IHEPBox用来加速文件访问的缓存。其中用户被配置为动态地使用存储空间,基于用户目录结构,开启了基本的数据隔离和多租户模式。同时IHEPBox内置了一个存储抽象层,可以利用CIFS、NFS、GFS2和Gluster等类型,以挂接到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平台集成了ldap数据库(AD域),用Web DAV协议将私有云存储服务器和客户端相连,实现了数据文件的实时同步。 齐孟尧 齐法制 李亚康关键词:协同办公 车载三维摄像仪数据的土地覆盖解译验证方法——以蒙古国东部为例 2015年 土地覆盖精度验证是定量刻画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数据质量的必要手段。传统的土地覆盖验证主要是以"GPS定点"+"野外景观照片"的平面验证方式,其获取的验证点数量受制于野外采样效率,且主观性强。本研究提出一种车载三维摄像仪的土地覆盖验证方法,解决了三维视频资料中GPS验证点信息的输出和提取、验证点分类识别与管理,打分的精度评价等技术问题。以蒙古国东部7省(市)采集的2013年野外视频为例,从264 GB的影像资料中,分别以1、5、10、60、300 s为采样间隔,分离和辨识出123 396、24 679、12 339、2056、411个验证数据,并以验证打分的方法获得本区域的验证精度。分析表明,车载三维摄像仪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连续记录可观的三维实地信息的优点,适用于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土地覆盖验证。实地分间隔抽样结果表明,60 s间隔的采样频率在验证效率上最优,变长间隔采样技术将成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柏永青 王卷乐 陈义华 祝俊祥关键词:遥感制图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学科。它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带入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在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的数字化、模型工具和各种工具软件的开发、数据整合,以及全球、地区和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免费共享生物多样性数据和信息,以及人们行动起来共同关注、调查与监测野外生物多样性的前景。目前,已有大量数字化的物种编目、标本馆标本、多媒体影像、研究文献等生物多样性基础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和利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成功的国际性研究项目,如物种2000、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生命条形码以及网络生命大百科全书。这些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对大量基础信息和数据的发布,而且它们通过与生物多样性信息标准TDWG(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Standards:TDWG)的合作,推动了达尔文核心标准(Darwin Core)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标准的应用,以及地区和国家性生物多样性信息节点的建立,这些都为将来全球范围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共享和数据交换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数字化信息的基础上,研究人员也开发了一些在特定研究领域应用的数据挖掘和模型工具,例如基于数字化标本的地理分布预测工具MAXENT,分类学专家知识管理的LifeDesk。公民科学理念的发展则向我们展示了公众和科学爱好者广泛参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活动。因此,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发展前景广阔,它将为我们实现全球保护战略目标,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生物多样性资源管理和利用建立坚实的信息基础。 王利松 陈彬 纪力强 马克平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数据库 物种 标本 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