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5B06)
- 作品数:75 被引量:370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振宇郭泰王志新李灿东郑伟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大豆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被引量:11
- 2014年
- 大豆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提高大豆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一直是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NIR检测方法,对7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分析,探讨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种质利用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在品种间和生态区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异幅度为40.68~50.03%和13.81~21.51%,平均含量为45.95%和17.42%,变异系数为4.42%和7.96%;不同生态区品种蛋白质含量为南方品种>黄淮海品种>北方品种>国外品种,脂肪含量则相反。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5**),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205**,r=-0.156*),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40**)。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可解释82.25%信息,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因子、株型因子和粒重因子。
- 张金巍韩粉霞孙君明韩广振于绍轩于福宽闫淑荣杨华
-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
- 黄淮海北部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系)对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的抗性评价被引量:7
- 2014年
-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166份黄淮海北部地区近年来生产上种植品种及近期育成品种(系)对SMV的抗性,利用黄淮海地区SMV流行株系SC3、SC6、SC7、SC11以及混合4个株系进行了抗性鉴定,从客观上评价了上述品种(系)的抗性。结果显示:对4个株系均表现抗病(中抗、高抗和免疫)的共82份,占49.4%;其中对3个株系表现高抗或免疫的32份,占19.3%;对4个株系表现高抗或免疫的23份,占13.9%。对混合株系表现抗病的108份,占65.1%。其中表现免疫的45份,占27.1%,表现高抗的29份,占17.5%。对4个株系和混合株系均表现抗病的62份,占37.3%;表现免疫和高抗的14份,占8.4%。近年育成品种对SC3、SC7株系较早期育成品种的抗性显著增强;来自河北、北京、山西的品种抗性较好,病情指数整体较低。鉴定筛选出对接种的4个株系及混合株系均表现免疫的品种冀豆9号和石豆6号,可作为抗病育种的重要抗源。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品种对接种的4个株系和混合株系表现出抗性差异,表明SMV株系间存在着明显的互作。
- 侯文焕林静闫龙杨春燕陈强杨永庆王辰谢令琴张孟臣
- 关键词:大豆
- 华南地区11个春播大豆品种抗镉性的差异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迫切要求农作物品种具有抗污染和低积累的特性.本研究对华南地区主栽春播大豆品种的重金属抗性做评价,为生产上品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华南地区11个春大豆品种镉(Cd)抗性的差异.【结果和结论】以根、茎叶和籽粒的相对干质量为指标进行聚类,桂春8号、华春1号属于Cd耐性品种,泉豆7号、福豆234、华春2号和本地2号属于Cd敏感性品种.华南地区春大豆的Cd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抗性品种可在重金属污染地区种植.
- 赵云云钟彩霞方小龙黄益安马启彬年海杨存义
- 关键词:春播大豆抗性品种
- 利用双尾法定位大豆水溶性蛋白 QTL被引量:4
- 2014年
- 大豆水溶性蛋白是大豆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是评价大豆品质及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以高水溶性蛋白含量(38.70±1.32)%的冀豆12和正常水溶性蛋白含量(32.40±1.08)%的黑豆(ZDD03651)为亲本构建的包含188个家系的F8、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双尾法在3个不同选择压力下对籽粒水溶性蛋白含量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2年中重组自交家系群体表型均呈现正态性超双亲分离,在30%,20%,10%这3个不同选择压力下共检测到大豆籽粒水溶性蛋白含量相关的QTL 23个,分布在A1、A2、C2、D1b、D2、E、F、H、I、K、L、M和O等13个连锁群中,其中13个QTL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2年中在10%的选择压力下同时检测到2个QTL,分别为qSPC-6-1和qSPC-8-1。其中qSPC-6-1的连锁标记为Sat_062,2年中贡献率分别为9.78%和9.66%,增效基因来自冀豆12;qSPC-8-1的连锁标记为Satt177,2年中贡献率分别为9.78%和7.98%,增效基因来自于黑豆。该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分子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 陈强雷雅坤闫龙邓莹莹杨春燕乔亚科刘兵强刘青唐晓东张孟臣
- 关键词:大豆水溶性蛋白QTL
- 不同来源大豆材料对SMV株系SC3和SC7的抗性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对39份野生大豆材料、150份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引种的栽培大豆材料和49份国内参加联合鉴定试验的优异种质材料接种黄淮海主要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9份优异种质对SC3和SC7整体抗性表现优于引种材料,优于野生大豆材料,中抗及以上品种居多,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分别为7和12份,分别占14.3%和24.5%,筛选出晋豆28、晋遗30、文丰1号和早熟17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无症状;同时筛选出对两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材料4份。在野生大豆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对SC7株系表现高抗的材料ZYD02740;从引种大豆材料中分别筛选出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无症状的材料8和18份,其中PI555396、PI591506、PI633970和R07-2001对SC3和SC7均表现无症状,同时还筛选出7份表现较好的抗扩展的材料。
- 侯文焕杨永庆林静张孟臣智海剑杨春燕
-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野生大豆
- 芽豆新品种合农92的选育被引量:5
- 2017年
- 合农92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合丰34为母本、九丰10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大豆新品种。百粒重15g左右,为芽豆专用品种,中抗灰斑病,具有豆芽产量高、芽势强、芽期耐低温能力强等优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大面积种植,也适宜吉林省的东部山区、半山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盟等相同条件的地区种植,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 郑伟曲淑兰许多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刘忠堂郭美玲李志民李增杰王长溪
- 关键词:耐低温能力第三积温带杂交育成
- 大豆TS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 2018年
- TST为典型膜结合蛋白,具有高度保守序列,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和细胞中。文章根据NCBI网站、Phytozomes数据库和MEGA软件分析大豆基因组中TST同源基因生物信息,发现大豆相关数据库中有8个大豆TST相关基因拷贝,其中5个TST基因与拟南芥和甜菜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大豆TST基因时空表达模式,确定GmTST2.1基因发挥拷贝作用;克隆GmTST2.1基因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发现,GmTST2.1蛋白质由734个氨基酸组成,PI为5.1不稳定疏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片层结构组成,有典型N端跨膜结构域-中间胞质区-C端跨膜区结构域特征。研究分析GmTST基因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为进一步验证GmTST基因生物学功能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 李文滨张永艳王金阳徐玲秀宋伟赵雪韩英鹏
-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分析
- 大豆二粒荚长、宽相关QTL间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定位大豆二粒荚长、宽QTL,并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和与环境(QTL-by-environment,QE)的互作效应。【方法】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及其F2:14—F2:18代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对2006—2010年连续5年一个地点的大豆二粒荚长、宽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检测到8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长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27.2%,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0.19%;6对有加性效应的二粒荚宽QTL,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16.27%,与环境互作总贡献率达到12.18%。9对影响二粒荚长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9.02%;8对影响二粒荚宽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可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8.81%。【结论】上位效应和环境效应在二粒荚长、宽性状的遗传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考虑对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和上位性QTL,又要考虑微效多基因的聚合。
- 杨振裴宇峰谢圣男刘春燕蒋洪蔚韩雪辛大伟陈庆山胡国华
- 关键词:大豆混合线性模型
- 航天大豆新品种合农65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6
- 2015年
- 近些年来,随着航天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航天育种也随之得到了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一直致力于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于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2次大豆航天搭载试验,对大豆航天育种理论与技术进行探讨,经过多年地面连续选择,育成了高产大豆新品种合农65号,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推广前景广阔。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 郑伟刘成贵刘秀芝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刘忠堂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李忠财
- 关键词:诱变育种技术航天科技大豆栽培选育航天育种
- 华南地区夏播大豆品种镉耐性及籽粒镉积累的差异被引量:21
- 2013年
- 通过污染土壤盆栽对11个华南地区主栽的夏大豆品种在夏播条件下镉(Cd)耐性和籽粒Cd积累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Cd处理条件下11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和籽粒干重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品种间差异显著,综合考虑相对生物量和籽粒干重指标,桂夏豆2号、巴西3号是耐性品种,华夏3号、桂M32、巴西15、桂早1号和埂青82是中等耐性品种,而巴西10号、福豆234、华夏4号和中黄24是敏感品种。同时发现在Cd处理条件下品种间籽粒Cd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华夏3号、桂M32籽粒浓度较低,而中黄24籽粒Cd浓度最高。相关分析发现,籽粒Cd浓度与籽粒、地上部(籽粒除外)和根的相对干重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地上部(籽粒除外)Cd浓度显著正相关,表明籽粒Cd积累与Cd耐性是由各自独立的遗传机制控制。
- 赵云云钟彩霞方小龙马启彬年海杨存义
- 关键词:夏播大豆镉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