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99ZDI001)
- 作品数:20 被引量:580H指数:14
- 相关作者:陆伦根曾民德李继强万谟彬周霞秋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的适应症和疗效判断的非创伤性指征探讨——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肝活检资料分析被引量:28
- 2006年
-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的适应症和疗效判断的非创伤性指征。方法根据扶正化瘀胶囊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实施治疗前后2次肝活检的疗效判定资料,将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和未减轻的病例分为两组,比较分析相关的肝组织炎症、肝功能、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病毒学指标、血常规、肝脏B超、症状体征等变化。结果(1)纤维化减轻组治疗前的肝纤维化程度、ALT活性及胁肋疼痛、口干咽燥症状积分显著高于未减轻组;(2)两组治疗后ALT活性均显著下降,但纤维化减轻组的肝脏炎症分级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血清AST、GGT活性治疗后3个月起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的GGT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低于未减轻组;(3)纤维化减轻组的血清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P)含量在治疗12周时即有显著下降;(4)两组的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纤维化减轻组的面色晦暗体征改善显著。(5)两组之间及其治疗前后的乙肝病毒指标变化、血常规、肝脏B超结果等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1)扶正化瘀胶囊对肝纤维化程度接近S3,伴炎症活动明显及有胁痛、口干症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可作为临床应用参考指征;(2)治疗后血清Alb含量升高,GGT、AST活性和HA、P-Ⅲ-P、PT下降以及面色晦暗体征的改善可作为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肝纤维化有效的参考指征;上述指标对肝纤维化无创伤性诊断及临床疗效评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胡义扬刘平刘成刘成海
- 关键词:扶正化瘀胶囊肝纤维化适应症疗效
- 氧化苦参碱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33
- 2001年
-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体外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活性。方法借助脂质体将重组HCV基因(pBK-HCV)转染SMMC-7721细胞,并以此为模型,通过bDNA信号扩增法定量检测细胞内HCV RNA的变化,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CV RNA的抑制作用; 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建立了重组HCV基因转染的稳定表达细胞模型,可作为药物研究的工具。氧化苦参碱浓度为100— 1000μg/ml时能明显降低细胞内HCVRNA水平,有效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结论氧化苦参碱能够在细胞水平有效地抑制HCV RNA,具有直接抗HCV作用。
- 陈萦晅李继强曾民德陆伦根邱德凯茅益民范竹萍华静
- 关键词:肝炎病毒丙型氧化苦参碱抗丙型肝炎病毒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被引量:32
- 2004年
-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氧化苦参碱胶囊组72例和空白对照组72例完成52周治疗并随访12周。治疗前后及停药12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等。 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脱落和不符合入选标准剔除共14例,故共有130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其中氧化苦参碱胶囊组65例,空白对照组65例。氧化苦参碱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周其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08%(28/65)和33.33%(20/6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为70.77%(46/65);空白对照组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12.31%(8/65)和3.33%(2/60),ALT复常率为39.68%(25/63)。治疗后完全反应率、部分反应率和无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23.08%(15/65)、58.46%(38/65)和18.46%(12/65);而对照组分别为3.08%(2/65)、44.62%(29/65)和52.31%(34/65)。两组间比较胶囊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Qcmn=21.02,P=0.001)。氧化苦参碱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12周后其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41.54%(27/65)和23.33%(14/60),ALT复常率为60.00%(39/65);空白对照组HBV DNA和HBeAg阴转?
- 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万谟彬李成忠陈成伟傅青春王吉耀佘为民蔡雄叶军周霞秋王晖巫善明唐美芳朱金水陈维雄
-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慢性乙型肝炎阴转率
-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病变形态学特征的差异。方法:按1995年全国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对22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穿刺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切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CP10),并据此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组、HCV组及HBV+HCV组,比较各组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胞内淤胆、嗜酸小体及毛玻璃样肝细胞的差异。结果:HCV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内淤胆均较HBV组重。HBV+HCV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介于HBV和HCV组之间,而肝细胞内淤胆比单独感染组轻。毛玻璃样肝细胞仅出现于HBV感染者中;脂肪变性及嗜酸小体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HCV引起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HBV重;合并感染的病变不比单独感染重;肝细胞内淤胆可能是肝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 曾文姣张农刘琛许杰赵仲华郭慕依
- 关键词:针吸活组织检查纤维变性免疫组织化学
- 非创伤性诊断指标优势组合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0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诊断指标的优势组合及其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以肝活检组织学分级分期为标准,检测200例慢性肝病患者同期血清学指标、免疫学指标、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及B超、CT、MRI,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判别分析获得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指标的优势组合,并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 结果 以S_0为无纤维化组,S_1+S_2+S_3+S_4为纤维化组,获得指标组合:B超门静脉每分钟血流流量参数、年龄、B超肝右叶最大斜径、CT/MRI肝表面波浪状表现、γ-谷氨酰转肽酶(GGT),其诊断敏感性为80.36%,特异性为86.67%,准确率为81.10%;以S1+S2为轻度肝纤维化组,S3+S4为重度肝纤维化组,获得指标组合:透明质酸(HA)、A/G比值、B超脾长径,其诊断敏感性为59.57%,特异性为91.26%,准确率为81.33%;以S_1+S_2+S_3为纤维化组,S_4为肝硬化组,获得指标组合:HA、CT/MRI肝内胆管附近小囊状改变情况、B超肝包膜厚度、年龄、症状积分,其诊断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91.45%,准确率为89.63%。 结论 非创伤性诊断指标的优势组合对诊断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
- 李成忠万谟彬曾民德茅益民范竹萍曹爱平李继强邱德凯苏炳华何清波陆伦根叶军蔡雄陈成伟王吉耀胡德昌张清波巫善明周霞秋朱金水张惠泉
- 关键词: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指标
- 20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8个血清免疫学指标和9个与肝纤维化有关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813 9(P=0.0001),在这两个因素集团相关中,血清免疫学指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其次为白细胞介素-2和自然杀伤细胞;肝纤维化指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凝血酶原时间和α2巨球蛋白,其次为透明质酸和转铁蛋白。结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 何清波苏炳华曾民德魏朝晖贾一韬陆伦根茅益民高春芳孔宪涛
- 关键词:生物学标记血清免疫学
- 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107
- 2001年
-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活性。方法 以HepG2 2 .2 .15细胞株为模型 ,用微粒酶免疫测定技术 (ME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含量 ,用bDNA信号扩增法定量检测细胞内核心颗粒HBVDNA的变化 ,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氧化苦参碱 2 0 0 0 μg/ml时对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 40 .5 7%、48.2 7% ;浓度为 10 0~ 2 0 0 0 μg/ml时 ,能明显降低 2 .2 .15细胞胞浆核心颗粒HBVDNA水平 ;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体外细胞培养表明 。
- 李继强陈萦晅曾民德陆伦根邱德凯茅益民范竹萍华静
-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抗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
- 肝纤维化患者肝脏形态学改变的CT、MR评价被引量:14
- 2000年
- 目的 评价肝纤维化患者肝脏形态学改变CT、MR表现。方法 对 16 8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纤维化患者行CT和 /或MR检查 ,根据肝纤维化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肝脏形态学改变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 肝左叶体积、肝表面形态和肝裂增宽等肝脏形态学改变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创伤性的CT、MR检查是临床评价肝脏形态学改变和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病程演进的有效手段。
- 陈克敏钟喨柴维敏丁小龙王培军田建明曾蒙苏周康荣李惠民肖湘生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纤维化MR形态学改变
- Kappa分析在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用Kappa分析来检验和控制肝活检病理诊断的质量。 方法 把通常的肝活检病理诊断和本课题组所采用的 3名专家独立读片的方法用Kappa分析进行检验和比较。 结果 通常的肝活检病理诊断 ,肝脏炎症分级的最高Kappa值为 0 .4882 ,P <0 .0 0 0 1,一致性适中 ;肝纤维化分期的最高Kappa值为 0 .2 785 ,P =0 .0 0 0 3 ,但一致性较弱。采用 3名专家独立读片的方法 ,肝炎症分级的最小Kappa值为 0 .80 77,最大为 0 .986 3 ,P均小于 0 .0 0 0 1,平均值为 0 .9176 ,一致性最佳 ;肝纤维化分期最小的Kappa值为 0 .75 33 ,最大为 0 .912 7,P均小于 0 .0 0 0 1,平均值为 0 .814 4 ,一致性最佳。结论 采用 3名专家独立读片的方法 ,病理诊断质量极佳 ,可达到课题设计的要求。
- 苏炳华魏朝晖何清波曹爱平茅益民陆伦根范竹萍李成忠万谟彬曾民德
- 关键词:肝纤维化病理诊断
- 氧化苦参碱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I)被引量:56
- 2002年
-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 (苦参素 )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 ,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2 16例 ,随机分配到苦参素胶囊组 (10 8例 )、苦参素针剂组 (3 6例 )和空白对照组 (72例 ) ,完成 2 4周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脱落 6例 ,不符合入选标准剔除 11例 ,共 199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 ,其中胶囊组 10 2例 ,针剂组 3 0例 ,空白对照组 67例。苦参素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其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3 8.61%和 3 1.91% ,ALT复常率为 76.47% ;苦参素针剂组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3 .3 3 %和 3 9.2 9% ,ALT复常率为 83 .3 3 % ,而空白对照组HBV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 7.46%和 6.45 % ,ALT复常率为 40 .0 0 %。治疗后完全反应率和部分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 2 4.5 1%和 5 7.84% ,针剂组为 3 3 .3 3 %和 5 0 .0 0 % ,而对照组为 2 .99%和41.79% ,苦参素胶囊组与苦参素针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对照组 ;苦参素胶囊组、针剂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77%、6.67%和 8.82 %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 3组间比较无?
- 陆伦根曾民德茅益民李继强万谟彬李成忠陈成伟傅青春王吉耀佘为民蔡雄叶军周霞秋王晖巫善明唐美芳朱金水陈维雄张惠泉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慰剂苦参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