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1180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11808)

作品数:50 被引量:2,803H指数:29
相关作者:周启星王校常严蔚东任丽萍宋玉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国家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4篇污染
  • 14篇重金
  • 13篇土壤
  • 12篇重金属
  • 8篇水稻
  • 7篇污染物
  • 6篇金属污染
  • 6篇复合污染
  • 5篇毒性
  • 5篇生态毒性
  • 5篇水稻土
  • 5篇土壤污染
  • 5篇重金属污染
  • 5篇污染土
  • 5篇污染土壤
  • 4篇植物
  • 3篇毒性效应
  • 3篇油菜
  • 3篇植物修复
  • 3篇土壤重金属

机构

  • 4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浙江大学
  • 5篇国家研究院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广州大学
  • 1篇集美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莱阳农学院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周启星
  • 11篇王校常
  • 10篇严蔚东
  • 7篇施卫明
  • 7篇宋玉芳
  • 7篇任丽萍
  • 7篇顾继光
  • 6篇孙铁珩
  • 6篇李培军
  • 6篇曹志洪
  • 6篇安志装
  • 5篇许华夏
  • 4篇张海荣
  • 4篇陆琴
  • 3篇王新
  • 3篇宋雪英
  • 3篇陈素华
  • 3篇唐世荣
  • 3篇汤利
  • 3篇梁继东

传媒

  • 12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环境科学
  • 3篇土壤学报
  • 3篇环境污染治理...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农村生态环境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土壤与环境
  • 2篇生态科学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土壤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4
  • 16篇2003
  • 16篇2002
  • 3篇200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地区稻麦二熟制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1
2006年
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情况下太湖水稻土中与C、N、P、S养分循环及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β-葡糖苷酶、脲酶和脱氢酶等7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无机肥处理都明显增强了所有酶的活性,与对照无肥区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酶活性对化肥或秸秆还田的敏感度为:β-葡糖苷酶>脱氢酶、脲酶>FDA水解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酸性磷酸酶。各处理间酶活性顺序为:NPKS2(NPK+稻秆4500kg/hm2)>NPKS1(NPK+稻秆2250kg/hm2)>NPK(N120kg/hm2,P75kg/hm2,K150kg/hm2)>CK。
李腊梅陆琴严蔚东王校常
关键词:水稻土秸秆还田土壤酶
污染物在根-土界面的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被引量:16
2003年
根 土界面是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和导致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的特殊微生态区 .本文提出污染物在根 土界面上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包括根际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 ,根系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并从理论上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指出根际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包括根际 pH环境与吸附行为、根际氧化 还原行为、根际化学致毒效应、根际微生物效应及根际生物酶反应等 ;根系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包括根系分泌物、根系酶系统的影响、干扰正常生理过程、改变细胞结构与功能、干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等 .并阐述根
王美娥周启星张利华
关键词:根际根系污染物化学行为生态效应
水稻土FDA水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应用被引量:29
2009年
刘海芳马军辉金辽陆琴严蔚东王校常
关键词:FDA水稻土土壤酶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及性能改进分析被引量:209
2003年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有效的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再用相结合的方法 ,与传统的污水处理法相比具有基建、运行费用低 ,操作与维护简单等优点。该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 ,并通过工艺创新有向工业污水、农业废水等特殊污水处理方向发展的趋势。本文总结了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现状 ,预测其研究与应用发展的趋势 ,探讨不同类型的污水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过程 ,分析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性能的因素及技术性能改进的一些措施 ,并探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前景。
梁继东周启星孙铁珩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水资源再利用
菲、芘、1,2,4-三氯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被引量:40
2003年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菲、芘和 1,2 ,4-三氯苯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3种化学品的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相关 (α =0 .0 5 ,r菲 =0 .87,r芘 =0 .85 ,r三氯苯 =0 .95 ) ,与蚯蚓亚致死效应的相关性稍低 (α =0 .0 5 ,r菲 =0 .75 ,r芘 =0 .72 ,r三氯苯 =0 .85 )。蚯蚓个体对 3种有机物毒性的耐受程度差别较大。引起蚯蚓死亡的毒性阈值浓度菲和 1,2 ,4-三氯苯均为 2 0mg·kg-1,芘为 2 0 0 0mg·kg-1;引起蚯蚓体重增长率下降的亚急性毒性阈值浓度分别为菲 2 0mg·kg-1、1,2 ,4-三氯苯 3 0 0mg·kg-1、芘 10 0 0mg·kg-1;LC10 0 分别为菲 10 0mg·kg-1,1,2 ,4-三氯苯 3 5 0mg·kg-1。由于芘的低水溶性和低毒性 ,无法计算LC10 0 。实验还表明 。
宋玉芳周启星许华夏任丽萍宋雪英龚平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蚯蚓急性毒性
用水生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态毒理评价被引量:3
2005年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进行生态毒理评价,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生长繁殖率和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生长繁殖率和发光度逐渐降低。对3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可知,斜生栅藻细胞数增长率是最敏感的土壤毒性检测指标。土壤的毒性在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比在单一污染的条件下高很多。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李彬李培军王晶张海荣
关键词:土壤毒性
钾高效利用型转基因棉花的培育被引量:16
2001年
施卫明严蔚东黄骏麒吴敬音何小兰汤利王校常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花粉管通道法
重金属对土壤中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被引量:110
2002年
测定了4种土壤(红壤、草甸棕壤、暗棕壤和栗钙土)条件下,Cu、Zn、Pb和Cd单一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率及其复合污染效应(暗棕壤条件下)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重金属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抑制率.植物根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比种子发芽敏感.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含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显著负相关(ROR2=0.91,RK-N2=0.92),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pH2=0.62,RCEC2=0.60).在单一污染对小麦根伸长为刺激作用浓度(较低浓度)或为抑制作用浓度下(较高浓度),复合污染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宋玉芳周启星许华夏任丽萍龚 平
关键词:生态毒性根伸长抑制率复合污染
土壤重金属对白菜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效应被引量:205
2002年
测定了水溶液和 4种土壤 (红壤、草甸棕壤、暗棕壤和栗钙土 )条件下 ,铜、锌、铅、镉单一污染对白菜种子发芽与根伸长的抑制率 ,以及暗棕壤条件下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效应 .结果表明 ,同一浓度下 ,重金属对白菜根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抑制率 .重金属在土壤中对白菜根伸长抑制效应明显低于其在水体中的抑制效应 ,这表明土壤对重金属污染有重要的缓冲作用 .铜、锌、铅、镉污染对白菜根伸长抑制率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含量显著负相关 ;但与土壤 pH和土壤钾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铜、锌、铅、镉单一污染对白菜根伸长为刺激作用浓度下 ,复合污染即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
宋玉芳许华夏任丽萍龚平周启星
关键词:土壤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土壤监测土壤评价
Effect of Waterlogged and Aerobic Incubation on Enzyme Activities in Paddy Soil被引量:13
2006年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ith soil water content treatments of 0.15 (W1), 0.20 (W2), and 0.40 (W3) g g^-1 soil was carried out for two month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vities of important enzymes involved in C, N, P, and S cycling in a paddy soil from the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under waterlogged and aerobic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air-dried soil, waterlogging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P ≤ 0.05) of fluorescein diacetate (FDA) and /3-D-glucosidase activities, and this effect wa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waterlogging time. Waterlogging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P ≤ 0.05) arylsulfatase as well as alkaline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but did not decrease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increase in waterlogging time. Short-term waterlogging did not affect urease activity, but prolonged waterlogging decreased it markedly. In contrast, the aerobic incubation (W1 and W2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FDA,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3-D-glucosidase activities. With aerobic treatments the activities of FDA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increased with incubation time, whereas /3-D-glucosidase activity decreas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was usually observed between the W1 and W2 treatments for the activities of FDA as well as alkaline and acid phosphatase; however,/3-D-glucosidase and urease were usually not significant (P ≤ 0.05). No activity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waterlogging and aerobic incubation for arylsulfatase and urease.
WANG Xiao-ChangLU Qin
关键词:WATERLOGGING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