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23 被引量:136 H指数:7 相关作者: 陈忠平 张湘衡 牟永告 赛克 魏大年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电子电信 更多>>
弥散张量成像在神经肿瘤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6 2005年 由于神经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神经肿瘤外科不同于其他肿瘤外科。首先,因为有颅骨的限制,取得神经肿瘤的病理标本比较困难,其次,神经外科的最大特点是要尽量切除肿瘤而保留神经功能,所以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十分重要。近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能够在活体显示脑肿瘤和白质纤维的相互关系,对制定治疗计划很有帮助。虽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已经在神经外科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单介绍了DTI的基本原理, 并回顾目前DTI在神经肿瘤专业方面的应用现状。 魏大年 陈忠平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肿瘤 神经外科 EB病毒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定量检测在鼻咽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500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2组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的表达量,并对2组之间及临床TNM分期I、Ⅱ与Ⅲ、Ⅳ的结果进行比较;再将其分别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的血清EBV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VCA-Ig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BV-DNA表达量中,研究组阳性率75.00%,对照组阳性率9.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拷贝数与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分期越晚,血浆EBV-DNA拷贝数越高。结论血浆EBV-DNA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评估鼻咽癌患者临床分期的1种辅助性分子生物指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管振祺 何凤屏 邱世洁 张相国 马占忠 刘玉兰 郭艳乐 张河林 张思关键词:鼻咽癌 EB病毒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咽旁间隙的侵犯程度根据SO线(茎突到枕骨大孔中线后缘中点连线)进行划分,无咽旁侵犯记录为0级,SO线以前的咽旁侵犯记录为1级,SO线以后记录为2级。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76例患者中,咽旁受侵的发生率为81.8%,其中1级为70.1%,2级为29.9%。咽旁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χ2=8.185,P=0.0040。咽旁受侵0、1和2级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2%、75.1%和51.2%,logrank检验值为16.45,P=0.000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2%、71.5%和53.3%,logrank检验值为10.87,P=0.0044;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是93.7%、82.2%和62.7%,logrank检验值为9.41,P=0.0091。多因素分析显示,咽旁受侵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严重咽旁间隙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无瘤生存及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咽旁侵犯应该根据程度进行划分,单纯咽旁侵犯的有无不能独立的影响预后,但根据咽旁侵犯程度进行分级后,严重的咽旁侵犯是影响总生存、无瘤生存和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 孙折玉 麦海强 谢传淼 赵正军 齐斌 洪明晃 郭翔 莫浩元关键词:肿瘤侵润 预后 血管生成拟态——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被引量:15 2006年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染色阳性管道模式,并归纳为二类,即中空的和实芯的PAS阳性网络结构。研究认为PAS染色阳性的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管道结构可能是肿瘤微循环的一种模式,不同于血管生成,也不同于肿瘤间充质反应。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报道还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胶质母细胞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嗜铬细胞瘤和细胞滋养层形成胎盘的过程。黑色素瘤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瘤细胞呈现遗传学失调和可塑性,其血管生成拟态调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包括VE-cadherin、EphA2、laminin5γ2、MMPs、VEGF-C、LYVE1、TF、和NOTCH蛋白等。血管生成拟态概念的提出及其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的探讨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岳伟英 陈忠平关键词: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PAS染色 肿瘤治疗 Beclin1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改善ⅢB期结肠癌预后的分析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Beclin1降低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死亡风险的机制。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腹科1997年1月至2003年7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4例ⅢB期(T3~T4N1M0)结肠癌根治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关键蛋白Beclin1在ⅢB期结肠癌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并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Beclin1行免疫荧光双染,观察它们共表达情况。结果 Beclin1蛋白表达于肿瘤细胞膜、胞质和(或)细胞核,正常黏膜缺乏Beclin1表达。肿瘤组织Beclin1阳性率为83.7%(87/104),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Beclin1免疫染色阴性;Beclin1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69.8%vs.47.1%,P=0.034)。Beclin1高表达的肿瘤细胞PCNA低表达,同时Beclin1低表达的肿瘤细胞PCNA高表达。结论 Beclin1降低局部晚期结肠癌死亡风险的机制之一是抑制肿瘤细胞周期的进行及细胞的增殖分化,Beclin1可作为局部晚期结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可通过细胞株及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其机制。 李宝秀 张晓实关键词:结肠肿瘤 细胞增殖 增殖细胞核抗原 雷帕霉素靶蛋白在ⅢB期结肠癌中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其活化形式磷酸化mTOR(pmTOR)在ⅢB期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4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IIB期(T3-4N1M0)结肠癌患者,取肿瘤组织标本,搜集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TOR和pmTOR的表达。分析mTOR、pmTO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分级、病理类型、TNM分期)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mTOR和pmTOR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104例IIIB期结肠癌标本中mTOR和pmTO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79/104)和76.9%(80/104)。偏相关分析显示,肿瘤组织mTOR及pmTOR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mTOR和pmTOR表达不影响患者的总生存,亚组分析提示pmTOR在肿瘤浸润前沿细胞中的高表达有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趋势。结论 mTOR和pm-TOR在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中存在异常高表达,肿瘤浸润前沿高表达pmTOR的肿瘤细胞可能易发生浸润、转移。 李宝秀 李春燕 刘国龙 张晓实关键词:结肠肿瘤 肿瘤治疗方案 能量有效的分布式链路调度协议 被引量:2 2014年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着色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链路调度(DLS)协议以减小调度周期长度、降低网络能耗.采用的策略是先对任意节点构建两跳邻居范围内的冲突图,然后根据每条链路在干扰图中的优先级及干扰度决定时隙分配的先后顺序,从而解决传统随机调度方法调度周期较长及节点状态转换频繁的问题.由于该调度策略尽可能地为节点分配相邻时隙,减少了节点不必要的状态转换,从而降低了网络能耗.对基于干扰度和优先级的联合调度策略表现出的减小调度周期长度、降低网络能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网络仿真结果表明,DLS协议比DS-fPrIM(Distributed Scheduling-fixed Power Protocol Interference Model)及DRAND(Distributed RANDomized time slot sceduling)协议的调度周期长度少1~2个时隙,其能耗与DS-fPrIM协议的调度能耗相当,但二者都比DRAND协议的调度能耗低.另外DLS协议比DS-fPrIM及DRAND协议平均每周期少1次状态转换,说明提出的分布式链路调度协议能效较高. 董恩清 乔富龙 邹宗骏 王佳仁 张德敬 李立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链路调度 氯喹与拓扑替康联用协同抑制A549肺癌细胞株的增殖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氯喹(CQ)与拓扑替康(TPT)联用对A549肺癌细胞株的影响,为增敏化疗及氯喹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取对数生长期的肺癌细胞A549种于96孔板内6,×103个/孔2,00μL/孔。实验分为对照组(注射用水)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0.05~25.6μg/mL的TPT,分别培养48 h和72 h;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单药或以固定比例(TPT∶CQ=1∶10)联合药物,TPT/CQ为0.39/3.90、.78/7.8、1.56/15.6、3.13/31.3和6.25/62.5μg/mL;37℃放置4 h后,弃上清液,加入100μLDMSO,摇床上摇匀使紫色结晶充分溶解。用酶标仪测定波长为570 nm处的吸光度(OD)值,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生长抑制率=(1-实验组平均OD值/对照组平均OD值)×100%。每组实验重复3次。结果应用浓度为0~25μg/mL TPT处理A549细胞48 h和72 h,通过MTT检测可发现TPT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在72 hI,C50值为(1.769±0.288)μg/mL,CQ(0.39~6.25μg/mL)与TPT(3.9~62.5μg/mL)联用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软件分析在上述浓度范围内,两药的联合指数(CI)均<1。结论 CQ能增强TPT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李宝秀 方喜生 翁成荫 关明媚 刘国龙关键词:氯喹 拓扑替康 A549 增殖 垂体腺瘤中多巴胺D_2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6年 多巴胺(dopamine,D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主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都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DA和其受体的发现引发了神经、临床精神病学的重大突破。正常垂体的前叶和中叶组织中,都存在一定水平的D2受体表达,它们介导了多巴胺对泌乳素(prolactin,PRL)和促黑色素细胞素等激素分泌的负调节作用。D2受体在PRL型垂体腺瘤中存在高表达,在对PRL型垂体腺瘤的治疗中,D2受体激动剂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已成为大多数泌乳素型腺瘤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放射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多巴胺D2受体分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除了PRL型腺瘤外,在相当一部分的非 PRL型腺瘤-包括生长激素型和促性腺激素型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等疾病中,都检测到D2受体的表达,D2受体激动剂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D2受体不同亚型的表达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检测,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也受到关注。D2受体不同亚型的表达水平与D2受体激动剂治疗敏感性之间的联系值得进一步关注。虽然在一些具体的研究结果上,在报道中还存在差异和争论,但有理由相信:随着对D2受体和其亚型分子结构的深入了解,以及相关药物开发的不断完善,D2受体激动剂将在垂体腺瘤的治疗——尤其是在非PRL 型腺瘤的治疗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张湘衡 陈忠平关键词: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 垂体肿瘤 脑胶质瘤患者的对症治疗 2005年 张湘衡 张俊平 陈忠平关键词: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 甘露醇 乙酰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