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3443)
- 作品数:7 被引量:95H指数:5
- 相关作者:曹福亮汪贵斌曹林许子乾佘光辉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测绘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银杏林下经济模式分类及模式综合效益评价被引量:33
- 2017年
- 通过实地调查,对江苏银杏林下经济模式进行分类,按生产方式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2种类型,按经营模式将林下种植分为银杏-农作物、银杏-苗木、银杏-经济树种、银杏-中药材,林下养殖分为银杏-家禽、银杏-家畜,并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中5种林下经济类型中的5个典型模式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较好的是银杏-草鸡模式,生态效益较好的是银杏-玉米模式,社会效益较好的是银杏-杭白菊模式,综合效益较高的是银杏-杭白菊模式;银杏-杭白菊、银杏-玉米、银杏-草鸡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显著优于银杏-柿树、银杏-大叶黄杨模式。研究结果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在银杏栽培区推广综合效益较高的林下经济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 国靖汪贵斌封超年曹福亮
- 关键词:银杏林下经济
- 基于机载小光斑LiDAR技术的亚热带森林参数信息优化提取被引量:25
- 2014年
- 借助机载小光斑LiDAR点云和地面调查的73个样地数据,以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别优化筛选LiDAR提取变量;在此基础上,拟合最优模型估算各森林参数并评价精度;最后基于最优模型进行蓄积量的升尺度制图。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的最优LiDAR提取变量为平均高度(hmean)、60%冠层返回密度变量(d6)和高度变异系数(hcv),且这3个变量在逐步回归法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中多被选中;逐步回归法拟合模型效果最好(R2为0.39-0.84),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R2为0.32-0.77)和主成分分析法(R2为0.26-0.74)次之;就各森林参数而言,Lorey’s树高(R2为0.74-0.84)和优势树高(R2为0.73-0.82)的估算精度最高,胸径(R2为0.48-0.57)和蓄积(R2为0.46-0.55)次之,而株数(R2为0.35-0.44)和胸高断面积(R2为0.29-0.39)最低。
- 曹林代劲松徐建新许子乾佘光辉
- 关键词:激光雷达亚热带森林主成分分析法蓄积量
-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氮、磷和有机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以江苏东台林场银杏+小麦(G+W)、纯银杏(G)和纯小麦(W)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 ~5,≥5 ~15,≥15 ~ 30和≥30~50 cm)的pH、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pH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等影响显著.G+W经营模式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因此,银杏复合经营系统能够更好地维持土壤肥力,利于土地可持续经营.
- 张远兰张林杰汪贵斌曹福亮朱玲
- 关键词:银杏林农复合系统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 基于3-PG模型的杉木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和LAI估算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利用3-PG模型估算江苏南部地区杉木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LAI),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以苏南丘陵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气候和林分观测历史数据确定3-PG模型参数并运行模型,估算杉木人工林的LAI和林分不同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趋势,并对预测值和观测值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初始林分密度为4 6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在5年时林分达到郁闭,LAI为5.5;干生物量在23年达到最大值,为74.5t/hm2;根和叶的生物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先增后减,根生物量在第10年达到最大值(17.5t/hm2),叶生物量在第6年达到最大值(10.25t/hm2)。【结论】3-PG模型预测结果较好,除叶生物量外,LAI、干和根生物量预测值均与观测值无显著差异。
- 刘坤曹林汪贵斌申鑫曹福亮
- 关键词:杉木生物量
-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银杏叶黄酮合成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6年
- 为了探索温度和光照强度对银杏叶黄酮合成及调控机制,本研究对两年生银杏盆栽苗进行温度和光强的两因素三水平的处理,测定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并建立黄酮类含量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1Q3处理40 d后和T2Q2处理20 d后,单株银杏黄酮含量相较处理前显著增加;大部分处理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增量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部分处处理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增量存在显著光强效应和温度、光强交互效应;黄酮代谢过程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温度、光强及温度、光强交互效应;相关性分析表明;仅在处理10 d时,槲皮素的含量与F3H、FLS和ANS基因的表达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 徐友王欢利汪贵斌曹福亮
- 关键词:银杏黄酮类化合物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