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10Z21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10Z215)

作品数:5 被引量:195H指数:5
相关作者:吕昌河王涛于强叶子飘于伯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井冈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西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生产
  • 1篇土地资源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土地
  • 1篇资源潜力
  • 1篇小麦
  • 1篇小麦生产
  • 1篇耕地
  • 1篇耕地质量
  • 1篇光合能力
  • 1篇光合作用
  • 1篇胞间CO2浓...
  • 1篇WOFOST...
  • 1篇CA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
  • 1篇河北省气象与...

作者

  • 3篇吕昌河
  • 2篇王涛
  • 1篇刘劲松
  • 1篇叶子飘
  • 1篇王卫
  • 1篇陈朝
  • 1篇于伯华
  • 1篇于强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被引量:46
2010年
在综合界定耕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1995—2005年湖北省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体现耕地综合质量的耕地本底质量、经济质量与生态质量变化差异显著。耕地本底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变化平缓,整体波动较小;耕地经济质量在1995—1999年间提升迅速,2000年后基本保持平稳,但最近几年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耕地生态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缓慢下降趋势,近几年下降趋势有所缓和;耕地综合质量在1999年之前平稳上升,之后又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影响湖北省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是耕地的经济质量与生态质量的波动,这与不同时期湖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的侧重有关,而耕地的本底质量变化对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采用的综合指数法能较全面地体现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综合特点,且能反映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一般过程。
陈朝吕昌河
关键词:耕地质量
基于WOFOST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评价被引量:53
2010年
研究利用近40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借助WOFOS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的生产潜力,通过与实际产量的比较,探讨了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与措施。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地区(除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冬小麦光温潜力介于6 934~9 143 kg/hm2之间,从冀中南部向京津地区和冀东北地区逐渐增大,区域平均生产潜力为8 037 kg/hm2;②冬小麦雨养潜力介于4 515~6 639 kg/hm2之间,由东部和南部随降水量降低依次向西北递减,到冀西北区降至最低,区域平均产量为5 771 kg/hm2;③影响冬小麦产量的自然因子中,水分是关键限制要素,北部地区也受低温霜冻的影响;④京津冀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年际变化波动相对较小,东北部变化波动相对较大;⑤2005—2007年研究区冬小麦的实际单产在2 721~7 300 kg/hm2之间,区域平均5 247 kg/hm2,相当于潜在产量的50%~80%,其中石家庄地区附近实际产量达到潜在产量的80%以上,天津和沧州地区以及邯郸地区,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较大。
王涛吕昌河于伯华
关键词:WOFOST模型
京津冀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分类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在总结了国内外土地资源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潜力评价单元和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分等和赋值;采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地图代数计算,对京津冀地区各农地类型的土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划分。结果表明:除旱地外,一等地面积介于30%~50%;二等地面积均较大,除了草地为29.26%外,其他地类比例均超过50%,三等地和四等地面积均较小。总体看来,本地区农地以优质(一等地)和次优质(二等地)土地为主,农业土地资源总体情况尚好,但还有进一步改造挖掘的潜力空间。
王涛刘劲松吕昌河王卫
关键词:土地资源
光合作用对胞间和大气CO_2响应曲线的比较被引量:78
2009年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华北平原冬小麦在温度为25℃和30℃、光合有效辐射为1500和2000mmol.m-2.s-1条件下处于抽穗时期旗叶的CO2响应曲线,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对胞间CO2响应(A/Ci)和对大气CO2响应(A/Ca)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所给拟合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由A/Ci和A/Ca修正模型所给的光合能力和CO2补偿点几乎相同,但得到的光呼吸速率和初始羧化效率则完全不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利用叶片气体交换测定的数据所计算的胞间CO2浓度并不是植物叶片本身的胞间CO2浓度;A/Ca修正模型比A/Ci修正模型更为合理是因为A/Ca所估算的光呼吸速率接近测量值。
叶子飘于强
关键词:光合能力胞间CO2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