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5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524)
- 作品数:34 被引量:434H指数:11
- 相关作者:牛海鹏肖东洋张小虎张合兵李明秋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价——以河南商丘市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土地生态状况的需求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的耦合关系,构建土地生态状况适宜度模型,并利用ARCGIS软件对河南省商丘市土地生态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土地生态状况有所差异,其中,虞城县除中部地区、睢县除中部地区、宁陵县除中部地区、夏邑县西北部和永城市南部土地生态状况为优级;夏邑县东南部、永城市东北部、民权县和柘城县大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为良级;土地生态状况中等的有梁园区和睢阳区;各个县区的中部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一般或者差。土壤污染状况和人口密度是影响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
- 李悦张合兵
- 关键词:土地生态
-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被引量:31
- 2014年
- 文章从耕地保护外部性出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分析。分析认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耕地保护外部性类型划分、供体与受体界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耕地保护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能够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弹性区间及其动态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的渐进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①应尽快构建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体系;②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和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③应将耕地外部效益统一纳入到耕地非农化成本核算体系;④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融资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⑤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参与意识,加强耕地外部效益和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
- 牛海鹏张杰张安录
- 关键词: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外部性
- 基于GIS的种植枣树耕地适宜性评价与品种区划被引量:2
- 2015年
- 以河南省新郑市红枣的核心主产区孟庄镇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与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对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孟庄镇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7,最小值为38。综合考虑坡度、地貌类型等限制性因素,将孟庄镇耕地适宜种植枣树地区依次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次适宜。将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土壤p H值、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多图层叠置分析,孟庄镇灰枣、鸡心枣、冬枣种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 323.78、1 785.42、2 233.99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为36.63%、28.15%、35.22%。
- 唐雪香王桂保刘轩
-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插值枣树
- 人地挂钩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人地挂钩政策既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其理论基础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土地管理理论和系统论。其核心是"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出"。人地挂钩是遵循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及城市化规律的用地策略,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破解用地矛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创新。
- 李明秋付志杰牛海鹏
- 多层次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及尺度效应被引量:15
- 2016年
- 粮食主产区外部性边界的选取影响着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及其区内区际外部性分割。本文基于外部性多层次边界视角,提出了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多层次作用边界概念模型,构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方法和模型。并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三大区域内选取周口市太康县、南阳市唐河县和焦作市温县3个典型粮食主产县作为实证区域,纳入相应市域和省域进行不同作用边界下的外部性量化和尺度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具有多层次作用边界特征,该边界可以是具有自然特征的边界线(如流域边界等),也可以是具有社会经济特征的边界线(如行政区划界);2不同尺度外部性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理论值和现实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该差异性影响着单位面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高低和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3应依据不同作用边界下耕地保护外部性时空差异性,建立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全国-省-市-县多层次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
- 牛海鹏肖东洋郜智方
- 基于单边界二分式CVM的不同样本方案下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与分析——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被引量:11
- 2017年
-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显著,探析不同样本方案下基于单边界二分式CVM的耕地保护外部性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科学测度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本文以焦作市为例,分别测度了均分样本、非均分样本和分类非均分样本三种不同方案下耕地保护外部性,明晰了样本分类与合并、投标值样本数量及其均衡性对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结果有效性与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结合案例比较,在科学设置投标值和假想市场、合理进行假想偏差规避以及合适样本数量下,本研究中均分样本、非均分样本方案测度结果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可确定为现实条件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下限,即耕地保护最低经济补偿标准。(2)以非均分样本方案测度结果为基准,均分样本和分类非均分样本方案下测度结果的偏差值分别为41.5元和255.5元,偏差率则分别为3.2%和19.5%。因此基于单边界二分式CVM测度结果与投标值样本数量显著相关,与投标值样本数量均衡度的相关性则不显著。(3)在进行二分式CVM样本方案设计和实施时,均分样本、非均分样本、分类非均分样本方案均可采用,但各投标值(包括分类样本)最低样本数量需达到30份以上,其测度结果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4)在实践上,应基于最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资金来源等条件,建立区域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动态提升机制,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
- 牛海鹏王坤鹏
- 关键词:支付意愿
- 中原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以新郑市为例被引量:4
- 2015年
- 基于已构建的中原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以县域尺度(新郑市)进行了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分析。主要结论为:1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评价中原粮食主产区县域尺度的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新郑市梨河镇、辛村镇和龙王乡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模范乡镇,城关乡和新郑市区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乡镇,龙湖镇、郭店镇和观音寺镇等6个乡镇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良好乡镇,辛店镇和薛店镇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普通乡镇。依据测评结果,建议辛店镇和薛店镇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等生态工程建设,减少化肥面源污染,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后,构建高效灵敏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 张合兵蔡太义黄会娟张丛志牛海鹏马守臣徐丹
- 关键词:指标体系
- 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为掌握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5种耕地变化测度模型,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为耕地利用调控机制与政策完善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2)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的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在逐渐扩大,对区域差异分析可知,耕地区位指数越大、聚集程度越高,耕地相对变化越小,而耕地区位指数越小、聚集程度越低,耕地相对变化则越明显,该特征反映了耕地聚集程度对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的影响;(3)1996—2013年河南省耕地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向南偏移,移动轨迹方向相反,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说明经济的发展与耕地的减少是同步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耕地可持续发展问题;(4)应依据以上对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合理的耕地保护建议和措施。
- 牛海鹏刘昶娆肖东洋
- 关键词:耕地数量
- 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保护机制探析被引量:2
- 2014年
- 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均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已经成为耕地利用和投资的主体,是耕地利用最基本的利用决策单位。农户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行为对于耕地质量影响显著。本文基于农户决策行为,从耕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入手,在分析耕地产权制度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机制的设想,即明晰耕地产权、有效的耕地产权保护、耕地产权的可转让性及允许耕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 李明秋李滢牛海鹏张梦琳
- 关键词:农户耕地质量
- 不同土地承包权调整模式下农户投入意愿与选择取向被引量:3
- 2016年
-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土地承包权调整模式下(3—5年、5—10年、10—20年、30年和长久不变)农户的投入意愿和选择取向。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农户对土地承包权调整相关政策的认知和了解度较高。(2)无论是经营自家承包地还是租用他人承包地,随着承包期限(或租用期限)的延长,农户的投入意愿逐渐提高。(3)受访农户总体上希望土地承包期限延长,但仍有近50%的农户希望定期调整土地承包权。研究结论表明,提高农户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权期限、承包方的责任和义务的了解和认知度,有利于激励农户对农地的投入意愿;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是影响农户对农地投入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进一步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总体稳定性,强化农地承包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土地承包权调整模式的选择取向具有较大差异性,反映出土地承包权稳定性下正效应(促进农户投入,提高农地集约度)和负效应(较大比重农村人口"生而无地"的不公平性)的共存性,应在保持土地承包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考虑家庭人口变动和农村人口迁移进行土地承包权的局部调整。
- 牛海鹏张杰
- 关键词:土地承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