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04)

作品数:22 被引量:149H指数:9
相关作者:孙志高孙文广胡星云陈冰冰孙万龙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0篇黄河
  • 18篇黄河口
  • 10篇氮输入
  • 10篇土壤
  • 8篇湿地
  • 8篇碱蓬
  • 4篇湿地土壤
  • 4篇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潮滩湿地
  • 2篇氮负荷
  • 2篇盐沼
  • 2篇生长季
  • 2篇生态风险
  • 2篇土壤磷
  • 2篇尾闾河道
  • 2篇污染
  • 2篇无机硫
  • 2篇矿化

机构

  • 22篇福建师范大学
  • 9篇路易斯安那州...
  • 4篇鲁东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滨州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20篇孙志高
  • 11篇孙文广
  • 11篇胡星云
  • 10篇陈冰冰
  • 5篇孙万龙
  • 5篇田莉萍
  • 3篇王伟
  • 3篇王苗苗
  • 2篇牟晓杰
  • 2篇任鹏
  • 1篇王华
  • 1篇赵全升
  • 1篇卢晓宁
  • 1篇张鹏飞
  • 1篇李新华
  • 1篇王玲玲
  • 1篇祝贺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湿地科学
  • 2篇Chines...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滨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氮输入对生长季黄河口碱蓬-土壤系统磷分布规律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为研究氮负荷不断增强情况下黄河口湿地磷的生物循环状况,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N)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氮输入梯度[N0(对照处理),6.0 g/(m^2·a);N1(低氮处理),9.0 g/(m^2·a);N2(中氮处理),12.0 g/(m^2·a);N3(高氮处理),18.0 g/(m^2·a)]下生长季碱蓬湿地植物-土壤系统中w(TP)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外源氮输入对湿地表层(0~10 cm)土壤中w(TP)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N2和N3处理下w(TP)整体高于N0和N1处理.不同氮处理下植物各器官的w(TP)生长初期表现为根>叶>茎,生长旺期和末期表现为叶>根>茎,说明叶是磷的主要累积器官.外源氮输入改变了碱蓬湿地的养分限制状况,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加,土壤和植物-土壤系统磷储量、氮供给的增幅远低于植物亚系统,说明氮、磷之间的养分供给存在不同步性.研究显示,在未来黄河口氮养分负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碱蓬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极有可能通过加速磷的生物循环来缓解日益加剧的磷养分限制状况,进而使得氮、磷养分之间可能形成正反馈机制,而这将有利于维持湿地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俞琳莺孙志高孙文广胡星云陈冰冰
关键词:氮输入黄河口
黄河口潮间带碱蓬湿地植物-土壤系统V和Co生物累积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2008年5—11月,对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表现型碱蓬(Suaeda salsa)(中潮滩碱蓬,MMS,S.salsa in middle marsh;低潮滩碱蓬,LMS,S.salsa in low marsh)湿地植物-土壤系统V和Co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生物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MS和LMS湿地表层土壤中V或Co含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但同一种湿地土壤中V和Co含量的变化模式相似。MMS(或LMS)湿地土壤的V含量均明显高于Co含量,二者在生长季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01%、12.35%(MMS)和4.08%、4.94%(LMS)。MMS和LMS湿地表层土壤V的地累积指数(I_(geo))大多介于1—2,处于轻度污染状况;Co的I_(geo)大多介于0—1之间,处于无污染到轻度污染状态。V和Co含量在MMS不同部分中整体表现为枯落物>根>叶>茎(P<0.05),而在LMS中表现为枯落物>叶>茎>根(P<0.001)。MMS和LMS不同器官的V或Co转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前者V和Co的R/S(根茎比)、R/L(根叶比)和S/L(茎叶比)大多大于1,后者中两种元素的相应比值则大多小于1。MMS和LMS不同部分的V和Co累积系数(AF)整体均表现为AFV
田莉萍孙志高牟晓杰胡星云
关键词:生物累积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被引量:33
2017年
以1979—2013年7期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湿地数据库,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基于Markov模型对未来20年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三角洲的潮间带湿地面积在1979—2013年间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变化。其中,1979—2010年的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050.28 km^2减少为575.39 km^2,减少率为45.22%;2010—2013年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由575.39 km^2增加为596.17 km^2,增长率为0.36%。1979—2013年,潮间带主要湿地景观类型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但芦苇湿地面积呈明显降低趋势(减少273.53 km^2,减少率为79.68%),盐田养殖池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12.04km^2,增长率为1584.2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整体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未来20年,潮间带湿地面积整体将呈降低趋势,其值将由2010年的575.39 km^2减少为2030年的546.98 km^2,减少率为6.60%。芦苇湿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减少30.16 km^2,减少率为24.12%),盐田养殖池面积将持续增长(增加3.71 km^2,增长率为38.6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均将呈小幅波动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决定了1979—2013年间潮间带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但黄河年输沙量(x_1)、区域GDP(x_2)和水产品产量(x_3)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y)的影响更为重要(y=733.192+35.317 x_1-0.005 x_2-4.085 x_3,P=0.0001<0.05),其对过去30多年间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解释贡献高达76.7%。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潮间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潮间带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保育应给予特别重视。
孙万龙孙志高田莉萍胡星云
关键词:驱动力黄河三角洲
黄河尾闾河段和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毒性风险评价被引量:15
2018年
于2012年10月8~9日,在黄河尾闾河段和河口区,采集表层(0-10 cm深度)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的Cr、Ni、Cu、Zn、Pb、Cd含量,分析了尾闾河段和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富集系数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和毒性单位总和(∑TUs),评估6种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Cr、Zn、Ni、Pb、Cu和Cd平均含量依次为56.13 mg/kg、32.80 mg/kg、14.68 mg/kg、10.77mg/kg、8.14 mg/kg和0.57 mg/kg,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Zn、Cr、Ni、Pb、Cu和Cd平均含量依次为53.95 mg/kg、48.88 mg/kg、21.81 mg/kg、16.37 mg/kg、14.62 mg/kg和0.37 mg/kg。尾闾河段和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平均富集系数值分别为6.042和3.843,说明尾闾河段和河口区受人为污染的影响比较明显;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与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n=17,p〈0.01),河口区沉积物中Cu含量(n=8,p〈0.01)和Zn(n=8,p〈0.05)与粉粒含量显著相关;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主要为机械制造、化工企业排放和化肥使用,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源于石油开采、船舶航运和硫化物;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u、Zn和Pb以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Zn和Pb的毒性效应很少发生,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r、Cd和Ni以及河口区沉积物中Cd、Ni、Cr和Cu的毒性效应会偶尔发生,说明尾闾河段和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毒性风险较低;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Ni、Cu、Zn和Pb含量高于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尽管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生态毒性风险不高,但富集明显,因此,未来应重点加强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生态毒性风险防范。
黎静孙志高孙万龙田莉萍陈冰冰
关键词:重金属黄河口
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磷矿化特征对氮负荷及水分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选择黄河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L0,对照处理;NL1,低氮负荷处理;NL2,中氮负荷处理;NL3,高氮负荷处理),于生长季末获取相应氮负荷水平下的表层土壤(分别记为NLS0、NLS1、NLS2和NLS3),通过室内开放培养系统,在25℃的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探讨了湿地土壤磷矿化特征对氮负荷及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各氮负荷处理土壤的磷矿化量均以初期最高(0~28 d),之后迅速降低(28~88 d),并于后期趋于平稳(88~118 d).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土壤磷矿化特征可能主要与培养过程中相应氮负荷水平下的pH有关.连续培养118 d后,NLS0、NLS1、NLS2和NLS3的磷累积矿化量在非淹水条件下分别为6.62、6.78、8.15和7.15 mg·kg^(-1),在淹水条件下分别为5.88、6.15、6.01和5.71 mg·kg^(-1),非淹水条件下的土壤具有更高的磷矿化能力.不同氮负荷处理土壤的磷矿化量主要来自培养的前28 d,其累积矿化量占总矿化量的比例在非淹水和淹水条件下分别达76.93%~82.63%和78.21%~84.18%.不同氮负荷处理土壤的磷矿化潜势(P0)在非淹水条件下表现为NLS2>NLS3>NLS1>NLS0,而在淹水条件下表现为NLS1>NLS2>NLS0>NLS3.研究发现,尽管氮负荷增强并未显著改变土壤磷矿化特征,但其整体上提高了土壤磷矿化能力和供磷潜势,中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供磷能力最高且较为稳定,而高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供磷能力最不稳定.
孙志高俞琳莺陈冰冰胡星云胡星云
关键词:氮负荷湿地土壤黄河口
黄河口生态恢复工程对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选择黄河口生态恢复前后的未恢复区(R 0)、2007年恢复区(R 2007)和2002年恢复区(R 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恢复工程对生长季湿地土壤无机硫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工程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相对于R 0,R 2002和R 2007土壤中的水溶性硫(H 2 O-S)含量分别降低46.7%和44.7%,吸附性硫(Adsorbed-S)和盐酸可溶性硫(HCl-Soluble-S)含量分别增加0.4%,116.0%和50.1%,29.1%,而盐酸挥发性硫(HCl-Volatile-S)含量在R 2002下降8.0%,在R 2007增加19.7%。不同恢复阶段湿地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在生长季呈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一方面与不同湿地植物生长节律以及地上与地下之间的硫养分供给关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与不同生态补水方式导致的环境因子,尤其是pH、EC和氮养分的变化有关。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的总无机硫(TIS)含量以及其占全硫(TS)含量的比例均呈降低趋势。湿地土壤的TIS储量整体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而这种降低主要取决于H 2 O-S、Adsorbed-S和HCl-Soluble-S的贡献,且以H 2 O-S占优(78%~80%)。研究发现,随着黄河口湿地的逐渐恢复以及每年冬季芦苇收割活动的进行,恢复湿地土壤中的无机硫养分逐渐趋于缺乏状态,长期来看将不利于维持湿地的稳定与健康。
武慧慧孙志高孙文广李新华
关键词:生态恢复芦苇湿地黄河口
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区水体与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和砷沿程分布及生态风险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2016年汛前和汛后获取的黄河尾闾河道与河口区(低盐区)表层和底层水体和悬浮颗粒物样品,研究了水体和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Cr、Ni、Cu、Zn、Pb、Cd)和As含量的沿程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汛前尾闾河道表层水体中仅Cd的平均含量高于河口区,而底层水体中As、Cr、Cu、Ni和Pb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汛后尾闾河道表层水体中仅Ni的平均含量低于河口区,而底层水体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汛前尾闾河道表层悬浮颗粒物中As、Cd、Cu、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河口区,而底层悬浮颗粒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河口区;汛后尾闾河道表层悬浮颗粒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而底层悬浮颗粒物中As、Cd、Cr、Cu和Pb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汛前和汛后尾闾河道及河口区表层和底层水体中重金属和As污染较轻,其值大多分别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和海水水质Ⅰ类标准限值。相对于汛前,汛后尾闾河道及河口区表层或底层悬浮颗粒物中As和6种重金属的毒性单位之和(ΣTUs)和平均PEL商数值均降低,说明汛期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可降低汛后悬浮颗粒物中上述元素综合作用所产生潜在生态毒性风险。
黎静孙志高田莉萍陈冰冰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风险尾闾河道
Potential Effects of Episodic Deposition on Nutrients and Heavy Metals in Decomposing Litters of Suaeda glauca in Salt Marsh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hina被引量:1
2020年
Episodic deposi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detrital material in salt marshes. In this paper, three one-off burial treatments, no burial treatment(0 cm, NBT), current burial treatment(10 cm, CBT) and strong burial treatment(20 cm, SBT), were designed in intertidal zone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episodic deposition on nutrient(C, N) and heavy metal(Pb, Cr, Cu, Zn, Ni, Mn, Cd, V and Co) variations in decomposing litters of Suaeda glauca.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various burial treatments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decomposition rate of S. glauca, the values generally followed the sequence of CBT(0.002 403/d) > SBT(0.002 195/d) > NBT(0.002 060/d). The nutrients and heavy metals in decomposing litters of the three burial treatments exhibited different variations except for N, Cu, Cr, Ni and Co. Except for M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 N, Pb, Cr, Cu, Zn, Ni, V and Co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s(P > 0.05). With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Cr and Cd levels generally increased while Cu, Ni and M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Although episodic deposition was generally favorable for C and N release from S. glauca, its influence on release was insignificant. In the three burial treatments, Pb, Cr, Zn, Ni, Mn, V and Co stocks in S. glauca generally evidenced the export of metals from litter to environment, and, with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the export amounts increased greatly. The S. glauca were particular efficient in binding Cd and releasing Pb, Cr, Zn, Ni, Mn, V and Co, and, with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stocks of Cu in decomposing litters generally shifted from release to accumulation. 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potential eco-toxic risk of Pb, Cr, Zn, Ni, Mn, V and Co exposure would be serious as the strong burial episodes occurred in S. glauca marsh.
CHEN BingbingSUN Zhigao
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氮矿化特征对温度及氮输入的响应被引量:10
2020年
氮矿化是湿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氮输入及温度变化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为了探究湿地土壤氮矿化特征对温度及氮输入的响应,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0 g N m^(-2) a^(-1);N1:9.0 g N m^(-2) a^(-1);N2:12.0 g N m^(-2) a^(-1);N3:18.0 g N m^(-2) a^(-1)),于生长季末获取不同氮处理下的土壤(S-N0、S-N1、S-N2和S-N3)开展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土壤的氮累积矿化量均呈现出培养初期(0—14 d)增加迅速,培养中期(14—42 d)骤然降低,而培养后期(42—84 d)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其值整体表现为S-N3>S-N0>S-N2>S-N1(P>0.05)。培养后期,不同氮处理土壤的累积矿化量在20℃和25℃下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P<0.01或P<0.05),且S-N2在此间的矿化能力最强。氮输入整体降低了土壤氮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Q_(10)),其中S-N2土壤的温度敏感性最低,更利于持续供氮。不同氮处理土壤的氮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与培养温度、土壤基质质量密切相关,且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C/N有利于氮矿化的进行。研究发现,未来黄河口氮负荷增强以及温度持续上升背景下,碱蓬湿地土壤氮养分及温度条件改变将会影响其供氮能力,适量氮输入(N2)将有利于土壤保持持续稳定的供氮能力。
胡星云孙志高
关键词:氮矿化温度氮输入黄河口
黄河口盐沼土壤硼和铝的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2009年5月,在黄河入海口北部的盐沼区域,按照植物类型设置了9块采样地,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下盐沼土壤中硼和铝含量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样区盐沼土壤(0~60 cm深度)的平均硼质量比为(51.85±11.52)mg/kg,明显高于中国土壤硼含量背景值(42 mg/kg)以及黄土区的土壤硼含量(45.1 mg/kg),但略低于华北冲积平原土壤硼含量(56.2 mg/kg);盐沼土壤的平均铝质量比为(45.15±5.31)g/kg,明显低于中国土壤铝含量背景值(66.55 g/kg)、华北冲积平原土壤铝含量(63.95 g/kg)和黄土区土壤铝含量(57.55 g/kg);尽管各采样地土壤含量差异较大,但是在由陆向海方向,盐沼土壤中硼和铝的分布特征整体相似,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都为中等变异或弱变异,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硼和铝含量多呈波动变化,且在同一采样地土壤中二者含量的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硼含量、铝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粉粒含量都显著正相关,都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成土母质决定了黄河口盐沼土壤中硼和铝含量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度组成是影响二者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植物群落类型、潮汐和水盐条件对其分布亦具有重要影响。
任鹏孙志高赵全升孙万龙孙文广
关键词:土壤盐沼黄河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