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9-00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9-001)
- 作品数:54 被引量:607H指数:15
- 相关作者:吴朝东漆家福陈汉林郭召杰房亚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二连盆地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构造特征——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的关联被引量:4
- 2015年
- 乌尼特坳陷属于二连盆地五大坳陷之一,内部发育一系列地堑、半地堑,主要充填地层为下白垩统。坳陷基底由晚古生代复式向斜及二连-贺根山混杂岩带(Pz_2)组成。乌尼特坳陷早白垩世断陷结构和分布组合与基底构造紧密相关。复式向斜断陷带基底为北东向、北北东向晚古生代复式向斜,受基底控制早白垩世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陷。断陷带北部主干断层向深部延伸时受复式向斜构造层韧性伸展变形影响而在浅层滑脱,形成浅而宽阔的断陷,主要为并联式组合。断陷带南部终止于混杂岩带并与之斜交,主干断层向深部延伸时受混杂岩带伸展走滑构造变形影响而在浅层滑脱,形成浅而狭长的断陷,主要为斜列式组合。二连-贺根山混杂岩断陷带基底为混杂岩带,受基底控制早白垩世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断陷。断陷主干断层向深部延伸时受以伸展为主的构造变形影响而在混杂岩深层滑脱,形成深而狭长的断陷,以串联或并联式组合。
- 苗全芸漆家福肖阳范绳魏秀丽
- 关键词:基底构造二连盆地
- 盆山地壳横向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来自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被引量:1
- 2015年
- 前陆克拉通与造山带增生楔在地壳结构、力学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挤压作用使盆山地壳横向变化通过构造变形表现出来。本文设计了具有深浅两个滑脱层"克拉通"与不同能干性的"造山楔"接触砂箱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盆山地壳横向差异变化对挤压构造变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端部的挤压收缩位移由刚性的"克拉通"推挤相对软弱的"造山楔"使之形成挤压"冲起构造",而"造山楔"发生收缩变形的同时也斜向推挤刚性的"克拉通",并通过克拉通内部的滑脱层将收缩应变向克拉通内部传递。受不同深度滑脱层发育的影响,"克拉通"发育分层不协调收缩变形。在挤压作用下,随着"造山楔"与"克拉通"地壳在横向上能干性差异的增加,"造山楔"收缩形成的"冲起构造"幅度减小,而向"克拉通"侧向(斜向)挤压形成的"反冲构造"幅度增加,"造山楔"通过深层滑脱层向"克拉通"传递收缩应变的调节能力减弱,通过浅层滑脱层向"克拉通"传递收缩应变的调节能力增强。"造山楔"由深层过渡至浅层形成强变形带,由"克拉通"边缘至内部形成的深层冲断褶皱与浅层褶皱冲断组合过渡为深层褶皱与浅层的褶皱冲断组合,"克拉通"边缘的冲断带由深层的前展式楔状逆冲叠瓦扇构造向"克拉通"内部的浅层褶皱组合过渡。实验结果为理解中国西北部复杂山前冲断带构造的形成机制具有启示作用。
- 范绳漆家福吴双余海波苗全芸杨克基张超王利爽
- 关键词:地壳结构力学性质砂箱实验
- 独山子背斜的几何学运动学数字模拟被引量:10
- 2012年
-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是北天山逆冲推覆带在前陆盆地山前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本文以横跨背斜的过井地震剖面为蓝本,用钻井数据、相邻地震剖面和地表形态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对独山子背斜进行几何学定量分析,以建立合理的与实际接近的构造模型;提取构造特征参数进行基于Trishear模型的运动学定量模拟,选取与实际数据吻合度最高的构造形态为独山子背斜的最佳几何模型。模拟数据表明:独山子背斜为前翼呈三角剪切的断层传播褶皱;背斜变形从喜马拉雅山晚期更新统(Q_(1-3))沉积期间开始形成并生长,平均推覆速率为0.18 mm/a;全新统沉积期间(Q_4)推覆活动强度达到最大值,平均推覆速率为4.64 mm/a。形成独山子背斜所需的总推覆位移量为5 600 m左右,第四纪期间的平均推覆速率约为0.19 mm/a。
- 陈伟陈伟郝晋进李世琴彭文利鲜地陈丽花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TRISHEAR断层传播褶皱
- 库车褶冲带博孜敦底辟新生代盐构造变形期次:来自盐动力层序的证据被引量:5
- 2016年
- 盐动力层序是指被动盐底辟周缘发育的一套角度不整合地层,是识别盐盆地早期被动底辟的标识。库车地区盐构造由于被上新世区域大规模挤压事件显著破坏,其古新世–中新世的早期演化过程尚存在争议。本文首次将盐动力层序的研究方法运用在库车地区盐构造研究中,并通过对库车褶冲带的博孜敦盐底辟进行野外观察、地层恢复、地震解译后发现,库车地区博孜敦盐底辟南西翼渐新统–中新统发育一套与盐底辟活动相关的沉积层序,小层序之间以角度不整合为界,但随着远离底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很快变为整合接触,符合直立状复合型盐动力层序的模型。由此认为,库车地区早期被动盐底辟发育,盐构造的演化变形可分为两个期次:早期被动底辟期(渐新世–上新世早期)与后期挤压改造期(上新世–现今)。通过对比物理模拟结果与地震资料解译结果认为,库车地区早期被动底辟作用很可能受控于始新世以来的冲积扇沉积加载作用。
- 赵博汪新冯许魁韩长伟余养里
- 关键词:变形期次盐构造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与油气勘探被引量:71
- 2011年
- 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大地电磁测深资料(MT)及地表构造调查综合研究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高陡走滑断层和正花状构造,可划分为扎伊尔-哈拉阿拉特山(达尔布特断层)隆起区、断块-褶皱带、斜坡带3个构造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右行走滑变形性质,发育高陡走滑断层和雁行排列短轴倾伏背斜(鼻状构造),不发育逆冲推覆断层和线性褶皱。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发育于二叠纪末期—三叠纪,与相邻的达尔布特右行走滑断层同步发育;新生代,达尔布特断层发生左行走滑,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没有发生大的变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3个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勘探目标,隆起区发育披覆不整合岩性油气藏,断块-褶皱带发育背斜—断块油气藏,斜坡带发育不整合面控制的岩性油气藏。
- 邵雨汪仁富张越迁汪新李震华梁瀚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圈闭
- 火山岩中CO_2储层的自动识别被引量:1
- 2012年
- 火山岩相对于砂岩储层成分复杂得多,对砂岩储层进行的研究对火山岩储层并不完全适用。CO2在储层中一般是以超临界状态存在,传统的测井解释中并没有考虑。通过数学方法的自动识别则将这一切影响都包含在内,补充了传统的测井解释手段。对CO2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讨论,分别用Fisher判别、最小平方误差准则函数、谱系聚类分析等3种方法对储层进行分类识别,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谱系聚类分析显示出很好的判别效果和应用性,优于其他2种方法。
- 张盼冯吉坤李雪磊苏晓波雷改华梁丽娜
- 关键词:测井解释火山岩FISHER判别
- 松辽盆地茂兴地区滑塌扇地震属性识别与沉积学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通过提取不同类型地震属性,分析不同属性切片的特征,得到8种能够识别滑塌扇体的敏感属性,包括振幅统计类的平均绝对值属性、总绝对值属性、最大绝对值属性、最大谷值属性、平均能量属性、均方根属性,复地震道统计类的平均反射强度属性,以及频谱统计类的弧长属性,其中最大谷值振幅属性最为有效。结合地震剖面和钻井联井剖面沉积学分析,初步揭示了茂兴地区嫩江组二、三段滑塌扇体的沉积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茂兴地区滑塌扇沉积于前三角洲相,可区分为7个单体扇体,单个扇体面积分布范围为2.8~7.0 km2,滑塌扇物源来自呈北东方向的三角洲沉积。
- 柳琼瑶吴朝东胡天跃莫午零张顺刘化清苏明军
- 关键词:嫩江组地震属性地震沉积学
-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活动及其对海相克拉通解体的作用被引量:17
- 2012年
- 在地震剖面地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断裂系统在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演化及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中加里东I幕(早奥陶世末)、II幕(晚奥陶世末)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中新世末以来)共3期大规模断裂系统.这些断裂系统的活动控制了中央隆起带构造演化过程和隆坳格局的变迁,其中巴楚隆起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隆后斜坡和海西-燕山期前隆,至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最终定型为挤压断隆.塔中隆起形成于中加里东I幕构造运动,至中加里东II幕构造运动定型,而塔东隆起则形成于中加里东II幕构造运动并基本定型;将塔里木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的演化过程划分为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形成、解体和消亡(即陆内前陆和挤压坳陷形成)3个演化阶段,认为中加里东两期断裂系统的形成是塔里木海相克拉通解体的重要原因.
- 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俊霞王珊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塔中隆起沉积学
- 松辽盆地嫩江组泥质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机理被引量:5
- 2014年
- 通过对松辽盆地嫩江组岩芯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发现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嫩江组二、三段湖相泥岩层段中,具有一定角度自东向西的前积结构,地震剖面中底部同相轴表现为中强振幅、高连续反射、叠瓦状特征;每个层序可分辨出4~6个主要由泥岩构成的前积层,有的顶积层存在顶超现象,延续性相对较差;岩性组合中泥质组分含量高,砂质组分含量低。经研究认为,这种具有一定角度前积结构的富泥贫砂沉积是高悬浮载荷河流入湖而形成的泥质三角洲沉积。建立了嫩江组湖泊沉积环境中发育的泥质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 王陆新吴朝东莫午零张顺
- 关键词:嫩江组地震相
- 黑龙江东部林口地区下白垩统穆棱组砾岩的成因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大三江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早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曾为一个统一的盆地,之后盆地遭受破坏分解。如何确定当时的盆地边界进而恢复盆地原型,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前人对盆地边界的确定大都以理论推测为主,缺乏实际证据。本次工作在黑龙江林口地区发现一套穆棱组底部砾岩,对砾石进行成分及分选特征、沉积特征等的统计与分析,结合古水流恢复和地震解释资料,认为该套砾岩整体为冲积扇相,以河道砾岩沉积和漫流砾岩沉积为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的张广才岭。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穆棱组时期的沉积模型为冲积扇相向滨浅湖亚相的直接过渡。本研究不仅为大三江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该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 张云鹏任建业赵学钦汤艳王珊杨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