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辉
作品数: 18被引量:47H指数:5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邓娟
作品数:54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觉 病因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夏小平
作品数:71被引量:30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色素变性 白内障 后发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后发性白内障
戚朝秀
作品数:42被引量:21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近视眼 超声乳化 低视力 角膜屈光力
李奇根
作品数:30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白内障 超声乳化 并发症 角膜移植 低视力
宋国祥
作品数:25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色素变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强直性脊柱炎 发型 伴发葡萄膜炎
偶发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
2011年
目的检测偶发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以观察该病病变过程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因素。方法临床实验研究。对2007年9月至2009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抽取3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19例)、3-5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15例)和健康人(22人)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结果3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9.41±d.87)%显著低于健康人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13.53±6.28)%,(t=2.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11.17±4.90)%与3年内病程偶发型RP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比较(t值分别为2.795和1.200,P值分别为0.196和2.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早期偶发型R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降低,提示在该病早期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为对该病进行免疫学治疗提供了线索。
叶辉夏小平邓娟张富程宋国祥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自身免疫CD4^+CD25^+调节性T细胞
视网膜色素变性血眼屏障的完整性分析
2009年
目的用眼底荧光造影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血眼屏障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RP患者20例,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荧光素渗漏现象进行分析。结果35%(7/20)的患者眼底出现荧光素的弥漫性渗漏,与骨细胞样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及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相伴随,表现为眼底荧光素的大范围染色和局部聚集共存;10%(2/20)的患者出现中心性荧光素渗漏,该种渗漏主要出现于黄斑区及其周围的视网膜上,周边视网膜的血眼屏障未受到影响。结论RP患者的荧光渗漏分型有利于对该病血眼屏障完整性的评价、有利于选择临床治疗方案。
叶辉夏小平宋国祥邓娟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眼屏障
角膜上皮擦伤致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分析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18~51岁;初次发作距角膜外伤的时间间隔为2~24周,平均(8.8±6.5)周。致伤物分别为手指、眼镜、塑料、纸片等。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早晨醒时或夜晚睡眠时突然发病,患眼出现疼痛、眼红、流泪、畏光、异物感等刺激症状。5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1~10d。未见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角膜上皮擦伤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早晨睡醒或睡眠时突然发作的眼部刺激征,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多次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该病的预后良好。
王涛戚朝秀李奇根叶辉彭瑞萍邓娟夏小平凌士奇
关键词:眼外伤角膜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荧光造影图像分析
2008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图像特征。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3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对造影图像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造影图像均显示斑驳状透见荧光,其他较多的特征有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视网膜血管一致性变细和荧光渗漏,较少表现的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以及黄斑荧光积存等。结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特征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病变所致的斑驳状透见荧光和荧光遮蔽,以及视网膜血管病变所致的视网膜血管一致性变细等。
叶辉夏小平宋国祥邓娟
关键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血管病变
氮酮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内通透性的影响
2012年
背景研究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增生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其眼内通透性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探寻增加bFGF眼内通透性的有效途径无疑对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氮酮对bFGF滴眼液眼内通透性的影响,探索眼部无创给药途径,为bFGF滴眼液用于眼内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个组,其中体积分数0.4%氮酮+体积分数5%bFGF组9只兔并按照取材时间的不同亚分为3个组(30、60、120min),其他3个组各3只兔。不同组兔眼分别局部点用蒸馏水(空白对照组)、5%bFGF滴眼液(5%bFGF组)、0.4%氮酮+5%bFGF滴眼液(0.4%氮酮+5%bFGF组)和0.4%氮酮+10%bFGF滴眼液(0.4%氮酮10%bFGF组),每5分钟1次,共3次,于点眼后30rain抽取房水和玻璃体,其中0.4%氮酮+5%bFGF组于点眼后30、60和120rain抽取房水和玻璃体,用ELISA法测定房水和玻璃体中bFGF的吸光度(4。)值。结果5%bFGF组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bFGF的4值分别为0.1007-+0.0100和0.1340+0.0100,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1363±0.0100和0.1130±0.0100)比较影响并不确切。0.4%氮酮+5%bFGF组及0.4%氮酮+10%bFGF组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bFGF的A450值均明显高于5%bF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0.4%氮酮+5%bFGF组与0.4%氮酮+10%bFGF组房水及玻璃体中bFGF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85、0.098)。0.4%氮酮+5%bFGF组点眼后30、60和120min房水中bFGF的A450值以30rain时最高,为0.9413±0.0300,60min时为0.3865±0.0300,120min时为0.2550±0.0300,房水中bFGF的A450值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R2=0.736,P=0.003),而玻璃体中bFGF的A450值与时间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R2=0.196�
唐香成夏小平叶辉
关键词:氮酮通透性视网膜前体细胞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感光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的视网膜感光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RP患者33例,在初诊时及初诊(10±1)年后用HumphreyⅡ型自动视野计检测平均偏差(MD),计算33例患者初诊时MD(初始MD)值和10年后MD(10年MD)值的差值以表示视网膜感光能力下降的速度,同时用"MD差值/初始MD"表示视网膜感光能力变化的速率,并观察性别、初诊时年龄、家族史及初诊时视网膜上有无色素沉着4个因素对上述速度和速率的影响。结果 RP患者的10年MD值明显低于初始MD值(t=-16.25,P<0.01),初始MD与10年MD差值的平均数为(-7.44±2.63)d B,平均每年下降(0.74±0.26)d B。性别、初诊时年龄及家族史对初始MD与10年MD的差值无明显影响。初诊时视网膜上有色素沉着的RP患者,其初始MD与10年MD的差值明显大于无色素沉着患者(t=3.67,P<0.01)。初诊时年龄≤20岁的RP患者,其"MD差值/初始MD"值明显大于>20岁患者(t=2.57,P<0.05)。结论 RP患者的MD值(感光能力)平均每年下降(0.74±0.26)d B,≤20岁及视网膜上有色素沉着者下降更快。
夏小平叶辉刘相富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
儿童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特点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儿童视网膜色素变性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将符合准入标准的27名14岁以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进行视野检查后,分为有家族史患者组和无家族史患者组,用二十二碳六烯酸胶囊、β-胡萝卜素胶囊、血脂康胶囊治疗1年,以中心视力和视野平均缺损敏感度(MD)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观察总结儿童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特点。结果归纳儿童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有:(1)他人发现患者患病;(2)全自动视野检测是首选的检查手段;(3)可能会有极少数患者被误诊;(4)无家族史患者比有家族史患者的治疗效果好。结论儿童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具有4个临床特点。
叶辉夏小平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儿童
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角膜移植后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分离生长”(英文)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角膜淋巴管有利于角膜抗原的运输,从而加速了抗原提呈的进程,在角膜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呈"平行"生长,因而很难对淋巴管在移植免疫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大小作出准确的评估。目的: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探索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生长变化。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大鼠模型130只,将受体大鼠随机等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在移植后第2天起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隔天1次,连续2周,阻断角膜移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对照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在对照组中,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呈"平行"生长;(2)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中,血管面积轻度减少,而淋巴管面积呈显著性减少(P<0.05);(3)在对照组中大鼠角膜排斥指数与血管面积、淋巴管面积均呈显著性正相关,而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大鼠角膜中虽然排斥指数与血管面积显著性相关,但排斥指数与淋巴管面积间无相关性;(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拮抗组中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5)说明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间出现了"分离生长";而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可以有效抑制角膜移植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从而提高植片的存活率。
叶辉严浩钟蕾王涛邓娟凌士奇
关键词: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新生淋巴管新生血管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7年
【目的】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α、β(GR-α、GR-β)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39例翼状胬肉组织(其中初发30例,复发9例),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定量检测GR-α、β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相应的蛋白表达,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蛋白的细胞定位。另外,取9例正常人的球结膜作为对照。【结果】翼状胬肉及正常人的球结膜组织中均表达GR-α mRNA,不表达GR-β mRNA。其中翼状胬肉(39例)中的GR-α mRNA(×103拷贝/μg)为10±4,明显高于正常人球结膜中的2.2±0.3(P<0.01),经统计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但30例初发翼状胬肉与9例复发翼状胬肉组织中的GR-α mRNA表达分别为10±4和1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GR-α蛋白在翼状胬肉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的球结膜组织(P<0.01)。免疫组化显示GR-α蛋白定位于上皮细胞核,胬肉组阳性表达率为87.2%,显著高于正常球结膜组(阳性表达率为22.2%,P<0.05)。而GR-β蛋白在两种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GR-α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但其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戚朝秀王晓黎李奇根邓娟叶辉
关键词:翼状胬肉糖皮质激素受体-Α
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Ⅱ型糖尿病白内障
2008年
目的报道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共30例(3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手术方法、术后视力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情况。结果术后2周视力在0.5及以上者24眼(66.7%),0.1-0.4之间者8眼(22.2%),低于0.1者4眼(11.1%),视力恢复与糖尿病病程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影响视力恢复主要原因。结论术前控制血糖后进行手术可提高术后视力、减少并发症。
李奇根戚朝秀叶辉邓娟唐香成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