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72篇“ PHOSPHOLIPID“的相关文章
- 人磷脂爬行酶1在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人磷脂爬行酶1(hPLSCR1)是跨膜蛋白家族的一员,以Ca2+依赖的方式介导膜磷脂的跨双层运动,并在细胞信号传导、成熟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成为相关疾病治疗靶点或生物标志物的潜能。文章对hPLSCR1在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马鑫鑫陆红祥史清海
- 关键词:病毒
- 磷脂型DHA制备、检测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 2025年
- 磷脂型DHA因具有较高的DHA吸收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旨在为磷脂型DHA在功能性脂质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从磷脂型DHA的酶法制备方法、检测方法和功能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酶法制备磷脂型DHA具有条件温和、安全性高等特点,主要分为酶催化酸解法、酶催化酯交换法和酶催化酯化法等。磷脂型DHA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磷脂型DHA具有抗癌、改善脂质代谢、抗炎和增强神经营养活性等功能特性。磷脂型DHA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检测方法的改进对于其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陈广琦贾敏宗爱珍徐同成苗颖
- 关键词:功能特性
- 基于磷脂双层的纳米粒子微传感分析系统
- 2025年
- 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悬浮纳米粒子和病毒颗粒通过肺泡进入体内,给人体带来未知的健康危害。本文通过将磷脂双层集成在场效应晶体管延长栅极表面体外模拟局部肺泡膜,设计并搭建了肺泡膜-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粒子作用下源漏电流尖峰信号的检测与分析,该系统可以获取纳米粒子/病毒颗粒与肺泡膜相互作用行为的精确定量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微传感系统表面磷脂膜具有良好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集成磷脂双层的延长栅极性能稳定、响应快、灵敏度高,可以准确、及时捕获带电离子跨膜转移信号,有望成为膜-粒相互作用行为有效的体外研究平台,推广用于广泛评估纳米粒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祝可伊薛茜男
- 关键词:病毒颗粒
- 构建聚己内酯/纳米金刚石-磷脂复合材料及性能评价
- 2025年
- 背景:聚己内酯因具有良好的加工和降解性能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较差的亲水性及机械强度并不能为成骨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目的:制备聚己内酯/纳米金刚石-磷脂复合材料,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体外促成骨分化能力。方法:使用磷脂对纳米金刚石进行改性,以聚己内酯为原材料,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含不同质量比例(0%,2.5%,7.5%,10%)纳米金刚石-磷脂的聚己内酯/纳米金刚石-磷脂复合膜,使用聚己内酯/纳米金刚石膜进行对比,通过对各组材料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力学性能及水接触角的观察,选取理化性能较佳的复合膜。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纯聚己内酯膜、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磷脂膜及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膜,检测细胞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扫描电镜及表面元素组成证实聚己内酯/纳米金刚石-磷脂复合膜制备成功,与纯聚己内酯膜相比,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磷脂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86.06%,弹性模量提高了54.76%,水接触角降低至70.0°,显示出良好的理化性能;②CCK-8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纯聚己内酯膜、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膜,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磷脂膜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鬼笔环肽染色显示,相较于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膜,纯聚己内酯膜、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磷脂膜上的MC3T3-E1细胞多为菱形或纺锤形纤维状,细胞连接更紧密;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相较于纯聚己内酯膜、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膜,聚己内酯/7.5%纳米金刚石-磷脂膜上的MC3T3-E1细胞展现了更强的成骨分化能力;③结果表明,聚己内酯/纳米金刚石-磷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及体外促成骨分化能力。
- 田家宇李多华张锋冯虎孙伟
- 关键词:纳米金刚石聚己内酯磷脂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骨组织工程
- 甲氨蝶呤磷脂复合物有机凝胶的制备、表征及透皮行为考察
- 2025年
- 目的 制备甲氨蝶呤磷脂复合物有机凝胶(methotrexate phospholipid complex organogel, MTX-PC/OG),并表征及考察其透皮行为。方法 以甲氨蝶呤磷脂复合物(MTX-PC)在油相中的溶解度、最低成胶浓度、相转变温度及稳定性为评价指标,初步筛选MTX-PC/OG的油相种类、胶凝剂及辅助胶凝剂的种类与用量;以离体乳猪皮肤为渗透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考察油相种类、辅助胶凝剂种类及用量对MTX-PC体外透皮行为的影响。并对MTX-PC/OG的外观性状、黏度、相转变温度、含量及流变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MCT)、肉豆蔻酸异丙酯(isopropyl myristate, IPM)、油酸乙酯(ethyl oleate, EO)3种油相对MTX-PC溶解性均较好,单硬脂酸甘油酯(GMS)作为胶凝剂时成胶能力最强,用量为12.5%时,凝胶涂展性佳;体外经皮渗透结果显示,以MCT为油相,司盘20(Span 20)为辅助胶凝剂促进MTX渗透和滞留的作用最为显著。MTX-PC/OG呈淡黄色半固体状态,均匀细腻,黏度为(85.9±0.5) Pa·s,相转变温度为(50.4±0.5)℃;流变学结果表明MTX-PC/OG为假塑性流体,具有剪切稀化效应,利于涂展。结论 MTX-PC/OG处方工艺合理,具有良好的透皮和流变性能,适于皮肤局部给药。
- 王宝娟刘璐瑶盛建伟胡君萍周文虎
- 关键词:甲氨蝶呤磷脂有机凝胶流变学特性
- 名贵中药材牛黄中总磷脂含量测定
- 2025年
- 目的建立牛黄中总磷脂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牛黄样品中总磷脂的含量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补充牛黄的真伪鉴别方法,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方法收集天然牛黄、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及网购牛黄等样品;采用Folch试剂超声提取、强酸消化、钼蓝显色,UV-VIS法在824 nm测定吸光度,计算总磷脂含量,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不同样品中总磷脂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两个天然牛黄为0.810%和1.118%,一个体外培育牛黄为0.076%,5个人工牛黄在0.553%~0.689%之间,7个网购样品中6个样品均为0。与天然牛黄总磷脂含量相比,人工牛黄差异显著(P<0.01),体外培育牛黄差异极显著(P<0.001)。结论所建立测定牛黄药材总磷脂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靠;牛黄中总磷脂含量可反映牛黄药材的质量差异。该方法可作为企业内控标准,完善牛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 黄凤萍梁芳瑜何健杜华洲黄可李华翔余婧婧肖凤霞
- 关键词:牛黄
- 草原羊脑磷脂型DHA对小鼠生理机能的影响
- 2025年
- 旨在为草原羊脑磷脂型DHA(DHA-PLs)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苏尼特羊脑中萃取DHA-PLs,在确定其不携带朊病毒蛋白的基础上,选择7周龄、平均体质量为27 g的SPF级昆明雌性小白鼠30只,分为空白组(基础饲料)、鱼油组(基础饲料+鱼油)和羊脑DHA-PLs组(基础饲料+羊脑DHA-PLs),考察饲喂3个月后各组小鼠体征指标、周能量排出量、粪便中粗脂肪含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测定其血清生化和肝功能指标,观察肠道和脏器组织形态,以揭示羊脑DHA-PLs对小鼠营养物质吸收、脏器、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羊脑中无朊病毒蛋白,正常朊蛋白含量最高达200 mg/g;3个月饲喂试验结束后,各组小鼠健康状况良好,平均日采食量无差异,终体质量均显著增大(p<0.05);与空白组比较,羊脑DHA-PLs组小鼠周能量排出量,粪便中粗脂肪含量,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与鱼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小鼠脏器指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胃和脑等组织均未出现病变,肠道均无损伤,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组间无差异(p>0.05),但羊脑DHA-PLs组和鱼油组小鼠肠道分别长出14个和13个潘氏斑,而空白组未出现。综上,草原羊脑DHA-PLs能促进小鼠营养物质吸收,显著降低血脂,提高肝脏机能和肠道免疫机能,对小鼠脏器无不良影响,可以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生产中。
- 包音都古荣·金花宝鲁日和硕特麦丽斯侯荣伦呼格吉勒图敖日格勒岩松敖日格乐周欢敏
- 关键词:脏器指数组织学分析
- 构建及验证胰腺癌磷脂代谢相关长链非编码RNA预后模型
- 2025年
- 目的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ICGC)数据库,旨在构建一个胰腺癌磷脂代谢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预后模型。方法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COX生存分析,识别与预后相关的磷脂代谢lncRNA。将这些预后相关的lncRNA纳入LASSO-COX回归模型中,构建磷脂代谢相关lncRNA的预后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在TCGA和ICGC数据库中验证了该模型的预后效能。根据模型的风险评分中位数,将胰腺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对两组患者治疗药物敏感性和免疫微环境差异进行了比较。应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COX回归分析,LASSO-COX回归分析,KM生存分析,ROC曲线分析及Wilcox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磷脂代谢相关lncRNA模型,高风险组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0个月比68.0个月,P<0.05),1年、2年和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86和0.85并在ICGC数据库中验证了高风险组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为17.0个月比33.0个月,P<0.05)。此外,两组之间的初始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巨噬细胞M0和M2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比低风险组为0.073比0.126、0.039比0.054、0.166比0.109、0.213比0.185,P<0.05)。机器学习和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IDE)算法的应用预测了治疗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和免疫治疗反应,显示高风险组吉西他滨(-0.495比-1.198,t=5.25,P<0.05)和奥沙利铂(5.239比4.691,t=9.16,P<0.05)IC_(50)显著高于低风险组,且免疫治疗反应TIDE评分上表现更差(0.367比0.075,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基于磷脂代谢相关lncRNA的胰腺癌预后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证实了其具备良好的预后预测效能。
- 仲解健马永簌田孝东杨尹默
- 关键词:胰腺癌生物信息学磷脂代谢长链非编码RNA
- 一种磷脂包覆氯化钠微纳米粒子肿瘤治疗探针制备及^(23)Na-MRI初步实验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制备和表征磷脂包覆氯化钠微纳米粒子(PSCNPs)探针及其^(23)Na-MR活体成像效果.方法:采用非水反相微乳液法制备PSCNP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X射线衍射(XRD)、动态光散射(DLS)等方法对其形貌、粒径、元素组成等特性进行表征;在细胞水平,检测PSCNPs对乳腺癌(4T1)和肺癌(H460、A549)的细胞毒性;在活体动物上,应用PSCNPs进行4T1荷瘤小鼠乳腺癌治疗,通过^(23)Na-MRI实时监测治疗效果.结果:制备了形态均一、粒径分布均匀的PSCNPs,DLS结果显示粒径为1156 nm,且XRD分析确认了PSCNPs晶体结构.在细胞毒性实验中,PSCNPs对乳腺癌和肺癌细胞均展现出剂量依赖性毒性作用,即当PSCNPs浓度达到320μg/mL时,细胞存活率下降至12%-33%.在4T1小鼠乳腺癌模型中,PSCNPs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肿瘤体积平均减少了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Na-MRI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地监测到PSCNPs在肿瘤区域的积聚情况以及治疗引起的钠离子浓度变化,为肿瘤治疗效果提供了可靠的实时评估手段.结论:成功制备了可^(23)Na-MRI成像的磷脂包覆氯化钠微纳米粒子肿瘤治疗探针.
- 田乃月孙维鑫张鑫锋杨乔乔王凯
- 黄芩提取物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评价
- 2025年
- 目的:基于磷脂复合物(PC)研究黄芩提取物(BA)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的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方法:以BA-PC为中间体,通过溶解度实验、绘制伪三元相图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BA-PC-SMEDDS的最佳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稳定性、体外释放度进行评价。结果:BA-PC-SMEDDS最优处方为油酸乙酯为油相,吐温-80为乳化剂,二乙二醇单乙醚为助乳化剂;油相质量分数14.39%,Km值2.71,为简化处方,将处方修定为油相质量分数14.5%,混合乳化剂Km2.7;平均粒径为(16.83±0.0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27±0.002),Zeta电位为(-12.02±0.03)mV,载药量为(16.75±0.09)mg/g;BA-PC-SMEDDS在pH为1.2、5.0、7.4的缓冲盐溶液中具有良好的体外释放效果。结论:BA-PC-SMEDDS粒径小,载药量高,外观良好,性质稳定,提高了难溶性成分黄芩苷的溶解度及体外释放度,具有增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潜力。
- 孙文秀宋基正李梦琦石玉胡豫李凌军
- 关键词:黄芩提取物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给药系统平衡溶解度伪三元相图星点设计-效应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