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37篇“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的相关文章
- 针对N-{1}-D-天冬氨酸受体的新型天然拮抗剂的模拟探索
- 2025年
- 目的从药物库(ZINC15数据库)中筛选并确定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具有潜在抑制作用的理想先导化合物,以促进药物设计和开发,从而改善癫痫药物治疗。方法通过一系列计算机辅助结构和化学虚拟筛选技术(Discovery Studio),确定NMDAR的潜在抑制剂。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预测分析候选化合物的理化、药理、毒性性质进一步筛选;随后揭示所选化合物与NMDAR的结合亲和力及化学键分布,最后评估配体-NMDAR复合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发现ZINC15数据库中的一种新型天然化合物ZINC000096085903具有较低的啮齿动物致癌性、无Ames诱变性和发育毒性,且其他各方面理化性质较为理想。同时,该化合物较高的结合亲和力和更有利的相互作用能,ZINC000096085903-NMDAR复合物比NMDAR与参考配体氯胺酮之间的复合物具有更有利的势能。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该复合物能在体内环境中稳定存在,能够像参考物氯胺酮一样对NMDAR起抑制作用。结论ZINC000096085903是抑制NMDAR的理想先导化合物。其与NMDAR蛋白结合的亲和力和稳定性更高、代谢更慢,在癫痫的长期药物治疗中更有潜力。
- 葛俊良林卫红
- 关键词:癫痫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
- 抗N-{1}-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 2024年
- 抗N-{1}-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易误诊,机制复杂,需早期鉴别诊断与治疗。本文从抗NMDAR脑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医师识别和治疗抗NMDAR脑炎睡眠障碍提供帮助。
- 黄瑀廖金池舒崖清
- 关键词:睡眠障碍
- 抗N-{1}-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抗N-{1}-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抗NMDAR脑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重、特异性较差、早期诊断困难等特点。目前,抗NMDAR脑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抗体检测和神经影像技术。常规CT成像对该疾病的诊断具有局限性,而磁共振成像和PET成像技术为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对近几年抗NMDAR脑炎的磁共振成像和PET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
- 王晓旋田军章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 N-{1}-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
- 2024年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增加术后死亡的风险。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12}在学习、记忆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POC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手术应激,炎症和疼痛在内的围手术期因素均会导致NMDA{12}过度激活。本综述首次整合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讨论因围手术期损伤,疼痛和炎症多因素诱导的NMDA{12}过度激活促进POCD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挖掘POCD的有效治疗靶点,为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精准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 管少迪徐卉
- 关键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1}-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 2024年
- 抗N-{1}-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是卵巢畸胎瘤的罕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免疫治疗,但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多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易误诊及漏诊,需妇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诊断及治疗。本文综述了NMDAR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了既往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复发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 张珊张萌徐欣廖丽鑫孙明军马海燕张海滨郭钰珍
- 关键词:畸胎瘤发病机制
- 连续脑电图监测在抗N-{1}-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24年
- 抗N-{1}-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脑炎,主要依靠血清及脑脊液中检查到抗NMDA受体抗体确诊,但对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仍缺乏有效的监测指标。连续脑电图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大脑电活动的检查手段,易于操作且成本较低,在辅助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 邓会芳王博孙婧王钦鹏梁成
- 关键词:连续脑电图预后
- 当归芍药散基于海马组织谷氨酸和{1}-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血管性痴呆影响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DSS)通过海马组织谷{1}、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对血管性痴呆(VD)影响的研究。方法:VD大鼠的造模采用的双侧颈动脉永久结扎法,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DSS低剂量组、DSS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通过Morris水迷宫来进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受损情况通过HE染色来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NMDAR、Caspase-3的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DSS低、高剂量组与尼莫地平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NMDAR、Caspase-3明显升高(P<0.01)。DSS低剂量组、DSS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比较,DSS高剂量组NMDAR、Caspase-3明显降低(P<0.01)。结论:DSS能明显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通过海马组织谷{1}、NMDAR对VD起治疗作用。
- 范耀宗李彬
- 关键词:当归芍药散血管性痴呆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 抗N-{1}-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病因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探索被引量:2
- 2024年
-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AE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研究表明,病毒和肿瘤在AE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仍有部分AE找不到肿瘤或近期病毒感染的证据。自身抗体的诱发和维持机制尚不清楚,针对抗NMDAR脑炎的生物标志物和致病性研究可为其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抗NMDAR脑炎为主,就AE的病因及反映疾病进程的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马晓宇邱伟舒崖清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诱因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N-{1}-D-天冬氨酸受体与认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N-{1}-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与认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FES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医院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无脑器质性损伤者为对照组。采用四分位法分析对照组血清NMDAR抗体水平,以确定血清NMDAR抗体的正常水平为常模,根据常模将研究组分为高NMDAR组({13}=61,血清NMDAR抗体水平>20.25 {13}g/ml)和低NMDAR组({13}=25,血清NMDAR抗体水平≤20.25 {13}g/ml)。FES患者均采用阿立哌唑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后使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认知力,于治疗后使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估服药依从性,比较高NMDAR组与低NMDAR组认知力和服药依从性。Pearso{13}法分析血清NMDAR抗体水平与FES患者认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高NMDAR组VMT、VLT、MT、CPT及TMT评分均低于低NMDAR组(P<0.001)。高NMDAR组MMAS-8评分低于低NMDAR组(P<0.05)。Pearso{13}相关性分析显示,FES患者血清NMDAR抗体水平与治疗前VMT、VLT、MT、CPT、TMT评分及治疗后MMAS-8评分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FES患者NMDAR与认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相关,NMDAR功能减退的FES患者认知力和服药依从性可能更低下。
- 赵荣张国兵奚雪娥
- 关键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精神分裂症认知力服药依从性
- 儿童N-{1}-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脑炎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4)
- 2024年
- N-{1}-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脑炎(NMDARE)是儿童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及时诊断和规范免疫治疗可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为规范儿童NMDARE的诊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儿童NMDARE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4)",通过解答11个临床问题,规范儿童NMDARE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管理。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何芳尹飞彭镜姜玉武周水珍方方孙丹
- 关键词:临床实践指南复发风险儿科学分会NMD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