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综合评价补饲对藏羊(Ovis aries)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年4月期间发表的藏羊补饲随机对照试验,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从1689篇文献中筛选出28篇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饲组藏羊的平均日增重、净增重、屠宰率、胴体重和胴体脂肪含量值均极显著高于未补饲组(P<0.01),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未补饲组(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精料补饲提高藏羊平均日增重的效果最佳,且提升平均日增重的效果随精料补饲水平及补饲周期的增加而升高,随藏羊年龄的增长而降低,6月龄以下藏羊的补饲效果最突出。逐一剔除法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补饲提高藏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结果均较稳健。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除平均日增重、净增重、胴体重指标存在发表偏倚(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发表偏倚。本文利用Meta分析,证实补饲可以改善藏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可为藏羊精准饲养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目的 了解近10年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发表情况。方法 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PubMed、 Web of Knowledge、CNKI、SinoMed、WanFang Data、VIP数据库及Cochrane Register、PROSPERO注册平台,纳入2015年1月—2024年12月发表的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筛选文献并对机构、国家、期刊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清洗后,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趋势、高频病种、高频期刊、高频院校及高被引文献等。结果 纳入文献11 174篇,涉及作者56 656人次,来源于44个国家的1 422个机构,涉及1 300种期刊及1 070个病种。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954篇)、广州中医药大学(928篇)、中国中医科学院(537篇)、天津中医药大学(460篇)和成都中医药大学(393篇);国外院校发文量较大者集中于韩国、伊朗和澳大利亚。发文量最大的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分别为《中医临床研究》(332篇)和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311篇)。单人成文有282篇涉及271位作者。单篇文献最高被引323次。研究数量前3位的病种为糖尿病(267篇,2.39%)、心绞痛(214篇,1.92%)和骨关节炎(210篇,1.88%)。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灸(1265篇,11.32%)、耳穴疗法(101篇,0.90%)和太极拳(98篇,0.88%)等报道最多;单一药物干预方面,雷公藤片(76篇,0.68%)和丹红注射液(54篇,0.48%)的研究量较大。结论 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发表文献保持增长态势,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活跃的学术团队、机构和期刊。近10年中文中医药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糖尿病、心绞痛和骨关节炎等慢性病领域证据较多,英文对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研究报道较多,也出现了一些高被引文献,但仍存在研究透明度和方法学标准化等问题,今后可建立透明化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传播力。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桥梁。动物实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SRs/MAs)是整合动物实验证据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成果向临床研究转化,降低转化风险,并推动基础研究的资源整合。随着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的不断发展,其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GRADE方法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应用原理及具体应用类型,包括定性描述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接着深入分析了GRADE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误用情况,主要包括未正确进行证据体分级、证据体分级不当、误用于定性系统评价、升降级过程记录与结果不一致,以及误用于提供推荐意见;此外,还全面探讨了GRADE方法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证据确信度升降级因素,包括偏倚风险、间接性、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对证据降级的影响,以及大效应量和跨物种一致性对证据升级的作用;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包括进一步研究与优化GRADE方法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应用细节、制定符合动物实验研究特点的SRs/MAs报告规范,以及加强研究人员在GRADE方法上的专业培训等。本文旨在通过提升动物实验SRs/MAs的证据质量,增强其在临床决策中的可靠性,促进动物实验研究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
目的系统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风险预测模型,为建立和改进模型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发表的关于食管癌术后AL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采用PROBAST工具评估预测模型研究的质量,采用Stata 15软件对建立模型的预测变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共构建25个食管癌患者术后AL风险预测模型,7373例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70~0.960,其中23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AUC>0.7)。13篇文献进行了模型校准,10篇文献进行内部验证,1篇文献进行外部验证。PROBAST评价结果表明19篇文献均为高偏倚风险。最常见的预测因子包括:低蛋白血症(OR=9.362)、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OR=7.427)、切口愈合不良(OR=5.330)、吻合方法(OR=2.965)、术前胸腹部手术史(OR=3.181)、术前合并糖尿病(OR=2.445)、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OR=3.260)、术前新辅助治疗(OR=2.977)、术前呼吸系统疾病(OR=4.744)、手术方式(OR=4.31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OR=2.424)等。结论目前食管癌术后AL风险预测模型仍处于研发阶段,总体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的系统评价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风险预测模型,为选择合适的模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与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信息,使用PROBAST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及适用性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对模型的共同预测因子的预测价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包括中文文献11篇和英文文献7篇。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0.954,其中10个模型的AUC>0.8,提示预测性能较好,但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高,主要表现在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领域。共同预测因子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术前化疗史、低蛋白血症、外周血管病、肺部感染、胃网膜血管分支钙化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有效预测因子(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未来研究可参考本研究经Meta分析归纳的常见预测因子,结合临床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开发和验证吻合口瘘预测模型,对存在高风险吻合口瘘患者尽早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