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 篇“ KLOBUCHAR模型 “的相关文章
Klobuchar模型 与CODE-TEC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利用国际GNSS服务发布的电离层TEC格网数据和Klobuchar模型 预测TEC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两者进行全球、单站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全球整体性的TEC对比发现,Klobuchar模型 预测TEC普遍低于CODE-TEC,且2016年Klobuchar模型 的预报能力较低,其TEC与CODE-TEC相差较大,Klobuchar模型 在除异常区域外的地区预测能力较差,未体现南北半球TEC的不对称性。基于单个格网点TEC日变化对Klobuchar模型 和CODE-TEC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8年Klobuchar模型 预测TEC与CODE-TEC符合度较高,但未体现出夜间增强现象,2016年该模型 的预测能力较差,精度较低。 薛道义 张亭关键词:KLOBUCHAR模型 电离层TEC 日变化 基于ARIMA误差修正预测的Klobuchar模型 精化 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提高目前传统Klobuchar模型 电离层延迟改正精度仅有50%~60%的修正率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ARIMA误差修正预测的精化方法。采用IGS中心提供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利用双频改正模型 解算的电离层VTEC值作为参考值,使用ARIMA模型 对每个历元前8天Klobuchar模型 和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值进行2天的短期预测,对Klobuchar模型 加以偏差预测改正数进行改进。采用算例将参考值检验改进的A-Klobuchar模型 的预报精度与Klobuchar模型 的预报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A-Klobuchar模型 的精度明显高于Klobuchar模型 ,其总体预报精度达到了77.17%,能更显著地反映出电离层的周日变化特性。 杨芸珍 刘立龙 刘立龙 周威 黄良珂关键词:电离层延迟 ARIMA模型 KLOBUCHAR模型 基于Holt指数平滑模型 的Klobuchar模型 精化 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中心提供的中、低纬度地区平静期、活跃期观测数据,通过Klobuchar模型 与双频观测模型 解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值。采用Holt指数平滑模型 对每个历元前6d两种模型 差值进行1d预测,利用预测所得差值对Klobuchar模型 第7d的TEC值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电离层活跃期还是平静期,改进模型 改正效果比基本模型 有显著提升,改进模型 能更好地反映电离层变化特性,尤其是夜间电离层变化特性。 刘立龙 陈军 黄良珂 吴丕团 秦旭元 蔡成辉关键词:VTEC 电离层 时间序列 GPS KLOBUCHAR 模型 改正精度异常现象分析 2018年 对于GNSS单频用户而言,广播电离层模型 是电离层的延迟改正的主要方法。目前,用于全球的广播电离层模型 有GPSK8模型 、BDSSH模型 、和Ne Quick2模型 。本文对GPSK8模型 在17年5月份北半球中纬区域分析时,发现在个别测站上出现改正精度较差的异常现象。作为比对模型 ,还一同分析了Ne Quick2模型 和BDSSH模型 。对出现的异常现象展开研究和分析,其结果表明模型 改正精度出现异常的原因是测站的实测基准存在异常所致。 鲁强合肥地区GPS电离层Klobuchar模型 评价 2016年 由于通过不同频率的卫星信号对同一距离的测量可以得到电离层所产生的折射改正数与电磁波频率平方的确切关系,根据电离层双频伪距法可求得电离层延迟值。以采用双频伪距法求得的电离层延迟值作为真值,与Klobuchar模型 计算值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了Klobuchar模型 的精度。 倪文强 孙卓尔 王艳梅 赵臻道关键词:KLOBUCHAR模型 具有Klobuchar模型 背景场的电离层插值方法研究 2016年 为了提高网络RTK中电离层插值的精度,提出一种具有背景场的电离层插值方法:在建立电离层模型 时将Klobuchar模型 作为背景场,结合基站实测的电离层数据,采用基于距离的线性内插模型 最终确定流动站电离层信息。这种方法利用了背景场所提供的电离层时空变化特征,可提高电离层插值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目前典型的基站间距条件下,该方法能将电离层插值精度提高10%左右,同时将网络RTK流动站定位精度也提高约10%。 权冉冉 黄劲松 孟凡效 伍晓勐关键词:网络RTK 电离层延迟 KLOBUCHAR模型 利用澳洲北斗GEO数据改进Klobuchar模型 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双频北斗GEO数据,分析了2013、2014年该地电离层VTEC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Klobuchar模型 在计算穿刺点VTEC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模型 。最后利用1a的数据对改进模型 计算VTEC的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改进模型 计算VTEC的精度明显高于原模型 ,绝大部分月份精度提高超过10%,总体精度达到64%以上。 吴风波 张小红关键词:VTEC GEO KLOBUCHAR模型 一种新的北斗Klobuchar模型 及其精度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针对传统Klobuchar模型 电离层延迟修正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Klobuchar模型 ,以提高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度。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全球格网数据作为参考,使用松弛搜索法分别对覆盖中国区域的格网点和9个测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算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得出,新模型 的修正精度相对于广播模型 有大幅提高;新模型 预报7d内的电离层时延值修正效果也比广播模型 有明显改善;格网点上的平均修正精度从67.89%提高到78.44%,观测数据的平均修正精度从69.81%提升至82.34%。 徐李冰 蔡成林 陈光喜 李春华关键词:北斗导航系统 基于改进的Klobuchar模型 建立南宁市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 被引量:15 2015年 以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模型 为背景场,利用南宁市区域CORS网实测数据,对Klobuchar模型 的初始相位、振幅和夜间时延值不断改正,建立南宁市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 。结果表明,改进的Klobuchar模型 精度有显著提高。 蔡成辉 刘立龙 黎峻宇 林国标关键词:电离层延迟 KLOBUCHAR模型 振幅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Klobuchar模型 精度评估 被引量:37 2014年 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星座区域组网,系统每2h提供一组电离层延迟Klobuchar模型 参数。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高精度电离层格网数据作为参考,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参数性能进行了精度评估分析,并进行了定位分析。数据表明,其修正精度一般在70%以上,北半球的修正误差在1.5m左右,而南半球的修正误差在3.5m左右;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修正精度比高纬度、低纬度地区高;北斗单频伪距定位采用北斗Klobuchar模型 在平面上的精度为3m左右,高程上为7m左右,与采用GPS的Klobuchar模型 相比较,定位精度提高了约10%,高程方向尤为明显。 张强 赵齐乐 章红平 胡志刚 伍岳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电离层 KLOBUCHAR模型 格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