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55篇“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相关文章
- G57基因型{1}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建立与验证
- 2025年
- 旨在构建当前流行毒株H9{1}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毒株A/Chicken/Guangdong/M/2021(H9{1}2)(简称为M)分离自广东某养鸡场病料。鉴定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通过RT-PCR以及无缝克隆技术完成质粒构建,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拯救毒株命名为rM。测定病毒的稳定性和生长曲线;进行动物试验,从传播效率、致病性角度验证克隆毒株与原毒的一致性。结果显示:M毒株为G{15}7基因型,为近年的流行毒株。M毒株与rM毒株在酸稳定性、热稳定性、致病性以及传播性等方面保持一致的生物学特性。综上,成功建立了G{15}7基因型H9{1}2亚型AIV的反向遗传系统,且从体内和体外试验两个方面全面验证M与rM的生物学特性保持一致。
- 史玉婷韩心雨钟沐卉林耀忠柳腾飞李焰尹会方贾伟新
- 关键词:H9N2禽流感病毒
- 诱导型表达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及其对鸭的免疫原性分析
- 2025年
-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受到感染的雏禽死亡率高,给家禽健康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尽管传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禽流感,但由于鸭类养殖方式多为散户散养,环境多变,在接种传统疫苗时存在操作繁琐和免疫应激强等问题。为了解决此难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便捷且安全的雏鸭血凝素(hemagglutinin,{5}A)口服生物制剂。我们通过构建系列锚定序列(pgsA、BmpA、cA和M6)-GFP报告表达系统,可视化地评估了不同类型锚定序列对乳酸菌乳球表面展示系统的效果,成功筛选出BmpA和cA作为乳酸菌乳球中的高效锚定序列。比较优化密码子前后的{5}A在乳酸乳球菌的表达效果后,选取优化密码子的{5}A基因序列与BmpA、cA连接,构建乳酸菌表达质粒。然后把构建好的表达质粒转入基因组整合{5}A 1基因的乳酸乳球菌中,从而得到诱导型分泌联合表面展示{5}A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12}ZB-{5}A1-p{12}Z8148-BmpA-{5}A1和{12}ZB-{5}A1-p{12}Z8148-{5}A1-cA)。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口服单一表达型的重组乳酸乳球菌相比,口服诱导型分泌-表面展示乳酸乳球菌能诱生雏鸭血清中更佳的{5}A特异性IgG水平。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锚定序列-GFP乳酸菌筛选系统,利用其筛选出了适合乳酸乳球菌的高效锚定序列。并将{5}A蛋白通过分泌联合表面展示的方式在乳酸乳球菌进行复合表达,成功获得了对雏鸭具有良好{5}A免疫原性的口服生物制剂,为后续开发操作简便、安全的鸭禽流感口服疫苗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 吴佳辉沈世彦邓锦波吴海阳任芷欣吴杨博黄娟黄浩滨潘伟雄赵锃珏何容肖孙崇军张玲华
- 关键词:乳酸乳球菌禽流感雏鸭HA
- 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在水稻胚乳中的表达及其纯化
- 2024年
- 为制备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并评估其免疫原性,利用水稻表达系统表达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HA蛋白。首先构建了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HA,该载体具有GT13特有启动子、信号肽SP和终止子,有利于外源基因在水稻中表达。之后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0-HA通过电转化法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1}中,筛选出阳性菌落并侵染水稻愈伤组织。经过暗培养、潮霉素筛选、分化、生根、成苗,采用CTAB法提取水稻叶片DNA,PCR鉴定结果显示,HA基因已插入到水稻基因组中,重组HA基因大小为4660 bp。将阳性植株移植到大田中,4个月后收获水稻种子,提取水稻胚乳蛋白,Wester{21} blot鉴定结果表明,HA蛋白在水稻胚乳中成功表达。重组HA蛋白通过Q阴离子层析、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三步分离纯化,其纯度达到90%以上。最后将纯化后的重组HA蛋白与ISA {1}0V佐剂混合并乳化制成疫苗,免疫小鼠,小鼠血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体水平,表明重组HA蛋白免疫原性较好。综上,成功构建了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重组蛋白的水稻表达系统,并分离纯化获得了高纯度和免疫原性良好的重组HA蛋白。
- 屈小天王雅楠许倩茹李雪洋张申立张二芹张改平
- 关键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蛋白质纯化
- 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 2024年
- 研究旨在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1}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神经氨酸酶(NA)蛋白。试验为获得具有良好反应原性的NA蛋白,将{1}5N1亚型AIV(DK/YN/S4469/2022)密码子优化后的N1基因插入载体pFastBac1,构建的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1-N1转化至D{1}10Bac感受态细胞,经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重组杆粒rBacmid-N1,然后将重组杆粒转染至sf9昆虫细胞,获得N1亚型重组杆状病毒。结果显示:N1重组蛋白在sf9昆虫细胞中正确表达,并且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能够与N1蛋白单克隆抗体3F3发生特异性反应,其仅能识别N1亚型鸡血清,特异性较好。研究成功制备了N1重组蛋白,为NA蛋白表达方法提供参考并为临床血清样品的N1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 张洁崔鹏飞崔鹏飞邢鑫王丛丛颜成王燕陈源朱春成缪葭皓陈素娟陈素娟邓国华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血清抗体
- 6株H9{1}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特征及遗传演化分析
- 2024年
- 为了解H9{1}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分子变化特征及其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对实验室保存的6株H9{1}2亚型AIV的8个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及遗传演化分析,并且对6株病毒与选取的代表毒株进行了HA和{1}A同源性及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6株病毒均为欧亚系,其中3株为G{15}7基因型;4株病毒的HA蛋白发生了Q226L突变,2株病毒的HA发生了A190V突变。HA和{1}A均有增加或缺失的潜在糖基化位点。6株病毒的{1}A茎部均有62~64位的缺失,红细胞结合位点431~433较为保守,而368和369位变化较大。综上,6株病毒为低致病性AIV,HA和{1}A均含有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增大了其跨宿主传播的风险。研究结果为我国H9{1}2亚型AIV的进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其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 邢燕茹祝宇翔范春燕于海汪秀会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分子特征遗传进化
- 鸭AvBD3C抗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活性研究
- 2024年
- 为阐明鸭防御素在禽流感{1}(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首先分析转录组数据,选定研究对象后构建过表达载体,并将过表达载体转染至DEF或DF-1细胞,随后用H5N1亚型AIV感染细胞,通过测定{1}滴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鸭防御素3(Avian beta defensins 3,AvBD3)在鸭感染两株H5N1亚型AIV后表达量均上升,其中AvBD3C上调最为显著;在AvBD3C及其突变体mAvBD3C过表达的细胞中,H5N1亚型AIV滴度显著降低,表明鸭AvBD3C及其突变体mAvBD3C均可以抑制H5N1亚型AIV的复制。研究表明,鸭AvBD3C具有抗H5N1亚型AIV活性。
- 高楚泽刘郑煜刘金华黄银花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防御素免疫
- H{1}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与演变
- 2024年
-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感染和疾病综合征。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它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的特点,至今已经蔓延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导致许多地区家禽和野生鸟类的大量死亡。由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不仅对家禽养殖业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本文针对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在全球中的流行演变及在野鸟和家禽中的流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并且讨论了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公共卫生造成的威胁,以及积极监测H5N8病毒的传播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 王梦静张虹王艳文郭晶李旭勇
- 关键词:防控措施
- 2019-2022年中国H6{1}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背景】H6{1}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家禽中最常见AIV之一。H6N1{1}AIV频繁地与其他野鸟源毒株重配,并且可以作为供体为高致病性AIV提供内部基因片段,产生新型重组病毒,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的】通过对我国H6N1{1}AIV的演化动态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研究,为我国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2年我国2{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活禽交易市场及养殖场家禽喉和泄殖腔拭子,通过接种鸡胚分离到7株H6N1{1}AIVs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受体结合特性及其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感染性。【结果】遗传演化分析表明,7株病毒的基因与分离于北美及东南亚地区的野鸟源病毒基因同源性较高,基因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贝叶斯演化分析表明,H6{1}AIV HA基因曾发生过多次的跨洲际传播,欧亚谱系病毒在北美地区也有着较长时间流行。1株病毒HA基因与北美地区毒株基因高度同源,根据贝叶斯演化分析结果,推测该病毒在野鸟体内经历了复杂的基因重配后形成,后经野鸟传入我国。特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PQIET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此外,另有1株病毒的NP蛋白发生Y{15}2H突变,据报道,该突变对AIV获得抵抗人干扰素刺激基因BTN3A3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受体结合特性分析表明,部分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但结合人源受体能力弱于结合禽源受体能力。病毒对SPF鸡的感染性试验表明,鸡感染A/chicken/Jiangxi/S4044{15}/2019(H6N1)后能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排毒,并且病毒可在鸡群内通过接触传播。鸡感染A/duck/Jiangxi/S10941/2019(H6N1)后仅有少数鸡通过呼吸道排毒,病毒无法在鸡群间通过接触传播。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表明,H6N1{1}AIV无需提前适应便�
- 陈源崔鹏飞施建忠张元成于晴晴颜成张亚萍王丛丛张洁王燕邓国华陈化兰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感染性
- 一种乳胶微球法制备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乳胶微球法制备H{1}N1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属于病毒检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对超声后的彩色微球进行活化,利用活化后的彩色微球标记禽流感单克隆抗体2和鸡抗IgY;利用抗体稀释液分别包被禽流感单...
- 何凤琴宋涛梁柯旭李毅帆魏靖雯林诗颖王可菲
- H{1}N8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原核及真核表达及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 构建H{1}N8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HA基因的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分别在E.coli Rosetta(DE3)和Sf9中进行表达,并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方法 采用RT-PCR扩增H{1}N8亚型AIV的HA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Tac-His-MBP-PreScission中,再转化至Rosetta(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鉴定HA蛋白的表达,并优化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以提高表达效率。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H{1}N8亚型AIV的HA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其特异性和效价。同时,将HA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FastBacHTA中,将其瞬时转染Sf9细胞并扩增3代,最后通过WB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验证表达产物。结果 成功构建了HA基因的原核重组质粒pTac-HA-DE3和真核重组质粒pFast-HA。经SDS-PAGE及WB验证该蛋白分子质量约110 ku,最佳表达条件为IPTG浓度为0.8 mmol/L、温度37℃和诱导时间为4 h。ELISA检测显示兔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02 400。成功将真核重组质粒pFast-HA转化入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证明HA基因成功转座。Bacmid-HA转染Sf9细胞后观察到细胞病变,WB和IFA检测表明重组杆状病毒Bac-HA感染的Sf9细胞能够表达HA蛋白。结论 本研究初步探究了H{1}N8亚型AIV HA蛋白的表达条件及免疫原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为后续建立ELISA诊断试剂盒及H{1}N8 AIV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静王聪颖梁志鹏梁昭平刘闰栀张新宇何杰珩陈高婕闫战飞池仕红袁生郭锦玥黄淑坚温峰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A蛋白原核表达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