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1篇“ 6-羟基多巴“的相关文章
雌二醇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PD模型SIRT1表达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帕金森病(PD)模型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及PD大鼠外周血及脑组织SIRT1的影响。方法(1)将6-OHDA作用的嗜络细胞瘤细胞(PC12),给予不同浓度的E2进行干预,根据E2干预浓度的的不同进行分组:PD模型组、E2低剂量组(E21×10^(-8)mol·L^(-1))、E2中剂量组(E21×10^(-7)mol·L^(-1))、E2高剂量(E21×10^(-6)mol·L^(-1)),正常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络氨酸羟化酶(TH)和SIRT1表达;(2)采用6-OHDA诱导并制备PD大鼠模型,将PD大鼠分为PD模型组、E2低剂量组(25μg·kg^(-1))、E2中剂量组(50μg·kg^(-1))和E2高剂量组(100μg·kg^(-1)),将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10只/组。对照组和PD模型组灌胃给予蒸馏水,E2处理组分别灌胃给予E2。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及脑组织的TH及SIRT1蛋白表达。结果(1)MTT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凋亡率(AR)和细胞生长抑制率(CGIR)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较,E2低、中和高剂量组AR和CGIR明显降低,且呈E2浓度依赖性趋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H和SIRT1蛋白在PC12细胞呈现黄色或者棕黄色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TH和SIRT1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E2低、中和高剂量组TH和SIRT1明显升高,且呈E2浓度依赖性趋势;(2)与对照组比较,PD模型组的TH和SIRT1显著降低;与PD模型组比较,E2低、中和高剂量组TH和SIRT1明显升高,且呈E2浓度依赖性趋势。结论E2可能通过激活SIRT1抑制6-OHDA诱导的PD模型而发挥治疗PD的作用,该作用呈现E2浓度依赖性关系。
温雅张婕婕张海涛杨一涵李萍王惠娟
关键词:帕金森病雌二醇
铁死亡抑制剂在6-羟基多巴胺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铁死亡抑制剂在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造模,造模成功的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PD组、铁死亡抑制剂组,各8只。铁死亡抑制剂组给予2 mg/kg ferrostatin-1腹腔注射,PD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14 d。最后1次给药后24 h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记录健侧旋转的圈数、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颈椎脱臼处死大鼠后取适量脑黑质组织,测定PD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表达水平、氧化应激[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及炎症指标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结果PD组健侧旋转的圈数、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分别为(120.31±28.50)圈、(41.72±6.59)s、(2.76±0.45)次,铁死亡抑制剂组分别为(78.63±11.23)圈、(24.98±5.40)s、(4.09±0.56)次。铁死亡抑制剂组大鼠的健侧旋转的圈数较PD组少,逃避潜伏期较PD组短,穿越平台次数较PD组多(P<0.05)。铁死亡抑制剂组大鼠的脑黑质组织中GPX4、SLC7A1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96±0.51)、(2.25±0.35),均高于PD组的(2.18±0.42)、(1.76±0.20)(P<0.05)。铁死亡抑制剂组大鼠的脑黑质组织匀浆中ROS、LPO、MDA水平分别为(4.08±0.47)pg/ml、(6.54±1.09)μg/ml、(3.26±0.42)ng/ml,低于PD组的(5.21±0.67)pg/ml、(8.35±1.20)μg/ml、(4.10±0.56)ng/ml,GSH水平(13.24±2.89)ng/ml高于PD组的(10.18±2.30)ng/ml(P<0.05)。铁死亡抑制剂组大鼠的脑黑质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IL-6水平分别为(14.22±1.98)、(16.29±2.75)、(6.42±0.97)pg/ml,低于PD组的(18.29±2.65)、(23.01±4.39)、(8.36±1.10)pg/ml(P<0.05)。结论铁死亡抑制剂可减轻6-OHDA诱导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主要与其上调抗氧化蛋白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作用相关。
木其尔许舒婷闫红贺卑红喆
关键词:帕金森病6-羟基多巴胺行为学炎症反应
姜黄素调控miR-221改善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氧化损伤
2024年
目的 研究姜黄素通过调控miR-221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PD组、姜黄素组;PD细胞转染后分为PD+miR-NC组和PD+miR-221组,以及PD+anti-miR-NC+姜黄素组和PD+anti-miR-221+姜黄素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比色法分析活性氧(ROS)水平,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qRT-PCR检测细胞miR-221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ROS水平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miR-221水平降低(P<0.05);与PD组比较,姜黄素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ROS水平及MDA含量降低,SOD活性、miR-221水平升高(P<0.05);与PD+miR-NC组比较,PD+miR-221组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ROS水平及MDA含量降低,SOD活性、miR-221水平升高(P<0.05);与PD+anti-miR-NC+姜黄素组比较,PD+anti-miR-221+姜黄素组凋亡率、Caspase-3表达、ROS水平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miR-221水平降低(P<0.05)。结论 姜黄素上调miR-221可减轻6-OHDA诱导的PD细胞模型氧化损伤。
张晓琳栾青于洋
关键词:姜黄素MIR-2216-OHDA
6-羟基多巴胺对银屑病细胞模型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在HaCaT细胞中通过TNF-α诱导银屑病细胞模型,探究6-OHDA对银屑病细胞模型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究6-OHDA调控银屑病细胞功能学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在HaCaT细胞中使用TNF-...
葛维维
关键词:银屑病6-OHDA
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与单侧纹状体大鼠模型的病变早期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比较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的单侧内侧前脑束(MFB)与单侧纹状体大鼠模型成模4周后多巴胺(DA)系统中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6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模型组(n=18,1个位点纹状体损毁)、4位点模型组(n=18,4个位点纹状体损毁)、MFB模型组(n=18,MFB损毁)和假手术对照组(n=8)。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方法统计阳性DA神经元脱失率,运用体外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行为学实验和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测四组模型DA转运蛋白(DAT)和D2受体的放射活性结合率的变化。结果 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4位点模型组和MFB模型组病灶侧TH阳性细胞脱失率分别为19.1%、 84.7%、97.1%,提示模型制作成功。DAT和D2受体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1、4位点模型组及MFB模型组病侧DAT放射活性结合率均下降(P<0.05、P<0.05和P<0.01),且4位点模型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位点模型组(P<0.05),MFB模型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4位点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1、4位点模型组病侧D2受体放射活性结合率均下降(P<0.05),MFB模型组病侧D2受体放射活性结合率升高(P<0.05)而1、4位点模型组间的下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AT和D2受体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病侧与健侧的分布无差异。甲基苯丙胺可诱导3个模型组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但3个模型组之间的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溴隐亭可诱发1、4位点模型组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但引发MFB模型组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1、4位点模型组之间的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3个模型组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P<0.001),但3个模型组间病侧的启动时间、步长长度和步伐调整数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纹状体和M
孙炜吴春明刘张难波宏树
关键词:多巴胺转运蛋白多巴胺D2受体6-羟基多巴胺大鼠模型
球松素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丧失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且在黑质致密部中表现最为明显,临床上表现主要为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现阶段研究认为,...
邹智聪
关键词:帕金森病氧化应激木豆叶球松素6-羟基多巴胺
毛钩藤碱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 探讨毛钩藤碱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制备大鼠PD模型,将建模成功的P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组、毛钩藤碱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每天1次,连续1个月。采用旋转试验、转棒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中脑黑质病理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右侧纹状体中多巴胺(dopamine, D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右侧中脑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右侧中脑黑质IL-6、IL-1β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右侧中脑黑质中NF-κB p65、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p-IκBα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毛钩藤碱能显著改善PD大鼠行为学障碍及中脑黑质损伤,升高纹状体DA含量及中脑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中脑黑质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及p-IκBα、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毛钩藤碱可通过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提高脑内DA含量,抑制炎症反应,改善PD大鼠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徐利李莹莹张锦军丁剑
关键词:帕金森病NF-ΚB信号通路
异鼠李素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毒性的影响及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23年
为研究天然化合物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O)对神经元细胞毒性的影响及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刺激神经元细胞(SH-SY5Y)系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分析了ISO对6-OHDA诱导的神经元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相关凋亡蛋白、氧化损伤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6-OHDA(300μmol/L)能明显降低神经元细胞活性(P<0.01)、诱导细胞凋亡及促凋亡蛋白(Caspase-3、Bax)的表达并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而经ISO处理后能有效抑制6-OHDA导致的神经元细胞损伤。2)6-OHDA可显著诱导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P<0.01)、引起谷胱甘肽(GSH)的消耗(P<0.05)并促使线粒体功能紊乱,而经ISO处理后可有效改善6-OHDA致使的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紊乱(P<0.05)。3)ISO不仅能通过上调Keap1/Nrf2信号通路显著提高抗氧化蛋白(GCLC、GCLM、HO-1和NQO1)的表达(P<0.05),还能显著恢复6-OHDA所降低抗氧化蛋白的表达(P<0.05)。综上,本研究明确了ISO可能通过上调Keap1/Nrf2信号通路抑制6-OHDA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而改善神经元细胞毒性作用,继而为防治动物大脑氧化损伤提供新策略及研发饲料添加剂奠定理论基础。
郑雨微于浪潮夏士杰何雨曦吕红明
关键词:天然化合物异鼠李素神经元细胞神经毒性
激活mTORC2/Akt信号通路对6-羟基多巴胺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行为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2(mTORC2)/Akt信号通路对6-羟基多巴胺(6-OHDA)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行为学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体重20~25 g 3月龄Nestin-CreERTM::ROSA26-LacZ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NS+玉米油组、6-OHDA+玉米油组、6-OHDA+PP242组、6-OHDA+A-443654组,并在小鼠右侧纹状体注射6-OHDA制备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以及每日腹腔注射mTORC2/Akt信号通路激动剂A-443654或抑制剂PP242。通过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考察黑质(SN)-纹状体小胶质细胞、脑室周围神经前体细胞(NPCs)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Western blotting检测中脑水管mTORC2/Akt信号通路各相关蛋白Rictor,p-Akt和DNA损伤反应调节1(REDD1)的表达并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的变化。结果6-OHDA模型小鼠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增加,黑质多巴胺能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下降,小鼠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但NPCs数目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加,mTORC2/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在激动剂A-443654处理后随着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上调,上述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而抑制剂PP242处理组则呈现与激动剂A-443654完全相反的情况。结论A-443654通过上调mTORC2/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促进NPCs的增殖,增加新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并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PD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鼠行为学的改善。
边维李梦一周鹏李军伟张庭吴安婷戚双双崔怀瑞孙臣友
关键词:多巴胺能神经元免疫印迹法
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早期和晚期行为学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术组(n=8)。通过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溴隐亭诱导的旋转实验和步行实验比较损伤后早期(4周后)和晚期(6个月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结合分析实验计算病灶侧阳性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2受体结合率。结果甲基苯丙胺诱发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和MFB损毁模型组大鼠均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溴隐亭诱发纹状体损毁模型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而MFB损毁模型组则产生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成模早期和晚期不同模型组组间比较以及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比较,旋转圈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前后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肢体(P<0.001);同一模型组中,病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健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比较,上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多巴胺转运蛋白及D2受体结合率在不同时期的3种模型病变侧呈现出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动态变化过程。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活动并非仅由某些单一多巴胺能参数决定,而是由整个多巴胺能系统的综合效应控制。
孙炜吴春明刘张难波宏树
关键词:帕金森病行为学实验多巴胺能系统大鼠模型

相关作者

罗蔚锋
作品数:186被引量:785H指数:1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 尿酸 A型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治疗
胡刚
作品数:182被引量:653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ATP敏感性钾通道 帕金森病 埃他卡林 谷氨酸 神经再生
袁红
作品数:129被引量:596H指数:15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
研究主题:平衡针 电针 帕金森病 针灸 针刺
张旺明
作品数:118被引量:358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深部脑刺激 儿童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
刘春风
作品数:808被引量:3,558H指数:2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 睡眠障碍 急性脑梗死患者 非运动症状